向英
重庆市荣昌区玉屏实验小学,402460
摘要:新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学提出更为明确的要求,不仅要保证学生知识获取质量,更要提升其学习能力和语文素养,为其全面发展奠定基础。所以,开展古诗词教学时必须融合新课改教育要求,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实践的有效性,切实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本文从四个方面总结了具体的教学策略,以供借鉴。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
引言: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浓墨重彩的一笔,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关键教学内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针对语文教学要求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引导学生具备良好的知识基础之上掌握获得关键能力,使其得到全面发展。古诗词中包含着丰富的人文元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高效的古诗词教学至关重要。
一、引导朗读开展,理解诗词内容
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强调的是通过“读”这一行为,达到理解所学内容的目标。朗读是学习古诗词的必然途径,也是教师普遍认可的一种教学方式。朗读古诗词与一般的课文朗读方式不同,古诗词篇幅较短,语言精简,结构齐整、平仄有致,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教师在引导学生朗读古诗词时,要把握诗词基调,注意其节奏、语调、情感等因素,读准诗意,读出诗境。教师可以示范朗读或利用多媒体播放诗词朗读的范例,组织学生认真聆听,然后根据范例并结合学生自身理解组织他们进行朗读实践,使其在反复朗读中理解诗词内容,促进理解能力的提升。
二、创设诗词情景,感知诗词画面
古诗词最大的特点总结为一个字“美”,精简的文字中体现出令人遐想的意境,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写,刻画出鲜活、独特的事物特征,抒发其自身情感,可谓是诗中有画,画中有情,情景交融,充分体现出古诗词的独特之处。基于这一明显特征,教师通过创设情景的方式引导学生感知诗词画面,构建出生动形象的学习氛围,使其沉浸在诗词美感之中,迅速掌握诗词内容[1]。例如,《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前两句重点写景,后两句转入议论。教师引导学生冥想诗句呈现的画面:天晴之时,西湖碧水荡漾,波光粼粼,风景正好;下雨时,西湖周围的青山,迷蒙苍茫,若有若无,又显出另一番奇妙景致。在创设的情景中学生近距离感知了西湖不同的美,了解了诗中描绘的湖光山色,感知西湖晴天之“潋滟”,雨天之“空蒙”。
进而转入后面诗句的理解,将西湖比作“西施”,赋于西湖女性特有的意态风神和生命灵性,由此可以揣摩出诗人创作时的兴奋及洒脱的情感,融情入景,意境深远。
三、立足整体分析,感悟诗词之情
古诗词立足于不同的历史年代,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状,运用最精粹的语言,最精简的文字便能表达出丰富、真切的情感。教师在诗词讲解时,从整体上分析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基调,使得学生能够从字里行间感知作者流漏出来的情感,走进作者内心世界,从而促使诗词内容的彻底掌握[2]。例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由李白所作,从题目就可以看出这是一首送别诗。“故人西辞黄鹤楼”这句点明诗人李白和孟浩然两人的关系,在“三月”前加上“烟花”二字,把送别情境中诗意渲染的更加浓郁,呈现出看不尽、看不透的迷人春景。“孤帆”二字表明作者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好友乘坐的那只帆船上,望着好友扬帆而去,作者的心潮起伏,正像滚滚东去的一江春水。通过对实际景物的细致刻画,体现出浓厚的离别情感,但是通过对整体内容的分析,可以发现诗中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
四、细化赏析名句,把握诗词哲理
古诗词涉猎的内容较为庞杂,隐含着丰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中的名句佳句更是广为传颂,能够给予人们正确的引导,启迪他们的思维,开阔他们的视野,对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来说意义重大。所以,教师要把握诗词内容中极具哲理性质的内容,引导学生深入赏析,分析其中传递出来的价值观念,使其汲取这些名句的精髓,提升审美素养,培养出良好的思想品德,充分发挥诗词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3]。例如,《雪梅》中“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前一句从颜色角度来写,梅花不如雪那样洁白。这是梅花的短处,恰好是雪的长处。后一句从气味角度来写,雪也不具备梅花的香味。这是雪的短处,恰好是梅的长处。可以总结出这样的哲理:一个人应看到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长处,还要看到自己不如别人的地方。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要虚心学习,取长补短。教师引导学生将这句话的哲理内化吸收,有利于培养其良好的道德观念。
结束语
总之,古诗词内容丰富,影响深远,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价值,具备一定的教育意义,是理解和继承传统文化必须掌握的内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针对古诗词应该实施多元化的教学策略,符合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学习需求,切实提升古诗词教学质量,成为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助燃剂,使其在知识掌握的同时获得关键能力,促进个人学习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桑吉华.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解析[J].学周刊,2019(4):51-52.
[2]童小梅.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解析[J].当代家庭教育,2020(28):144-145.
[3]徐忠兰.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J].安徽教育科研,2020(23):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