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下小学德育活动热的冷思考

发表时间:2021/4/30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1月第3期   作者:冯志成
[导读] 为保证中小学德育活动的灵活性,发挥其在学生学习中的地位,

        冯志成
        广东省阳江市江城区埠场镇端逢小学        529500

        摘要:为保证中小学德育活动的灵活性,发挥其在学生学习中的地位,需要在多个方面对其进行优化设计,从而实现教育效果的最优化,笔者结合德育实践谈以下几点思考。
        关键词:小学德育;活动;教学
        一、活动目标要明确化
        德育,作为培养人的道德品质的特殊的精神实践活动,必须十分明确自身活动的目的,并在目的的牵导下制订德育计划,厘定培养目标。
        德育活动目标的制订既不能好高骛远、不切实际,也不能简单笼统、流于空泛,而要符合学生道德成长的客观要求。比如有一次,我组织学生观赏校园的花草树木,我便事先布置好任务:(1)你能认出几种花或树?(2)请你说一下对这些花或树的认识;(3)比较这些花或树的相同点和不同点;(4)你能拍下或画下这些花或树的样子,再和同学们分享吗?(5)请您想一想,有哪些诗句是赞美这些花或树的?为此,孩子们事先都做好了准备。当他们望着满树的繁花,会情不自禁地吟诵“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随即便有学生回应“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在我的引领下,学生不仅发现了美,还感叹大自然的神奇,从而在心中升腾起对大自然的爱。
        由此可见,在具体化的德育目标的牵导下,学生在德育活动中的收获远比我们预想的多,不仅有知识方面的,更有触及其精神世界的,学生的道德品质于无形之中得到了提升。
        二、活动内容要生活化
        学校里各种形式的活动如果脱离了孩子的生活实际,一味地要求他们去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就不能激发起孩子的活动热情,活动的效果也不好。因此,教师要鼓励孩子积极参与德育活动。
        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所说的“生活化”不是那种为了德育而开展的那些体验式的一次性的“感人肺腑”,一次性的“震撼人心”,一次性的“催人泪下”,一次性的“强烈反响”……而是指我们(包括学生、教师及学校的其他员工)日常生活中、学习中经历的点点滴滴自然的生活常态。
        比如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各种集体活动,让学生从中得到启发,受到教育,从而增强集体荣誉感。但是,如果我们为了进行相关的教育而刻意组织相应的德育活动,目的性太明显,学生反而会有抵触情绪。那么,我们不妨在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进行相应的德育活动,比如每天的学习、值日劳动、眼保健操、课间活动等都可以进行相应的集体荣誉感的培育。
        这种持久性的、生活化的德育活动需要相关评价制度的跟进。我做过一个尝试:将班级所有同学按习惯、兴趣、成绩等均衡分成7个小组,并选出小组长。然后根据各小组成员每天在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课间活动、劳动与卫生等方面的表现进行相应的积分制评比,每周积分最高的小组为优胜小组,该小组成员均可得到一份奖励。记得有个叫小施的同学,以前经常写作业拖沓,但自从有了小组评比制度之后,为了小组荣誉,他再也没有拖沓过了。他妈妈告诉我,有一次她喊小施去外婆家吃饭,他也不肯去,因为作业还没完成,他要抓紧写作业,不能给小组拖后腿呀。小施的转变,效果是非常明显的。其实不仅在学习方面如此,课堂上学生举手回答问题也更积极了,课间追逐打闹的现象也少了,眼保健操做得也比以前更认真了……大家都为了集体而更加努力了。


        三、强化沟通,温情关怀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的桥梁,如果老师能与学生做到有效的沟通,将会大大增强德育工作的效果。小学生正处于认知不断发展的时期,不善于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基于这种情况,班主任应该主动与学生沟通,及时了解学生遇到的各种困惑,让学生感受到师长的关怀。同时,在具体的沟通中,班主任应该避免高高在上的姿态,要用平等的方式和学生交流,真正发自内心地尊重学生,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疑难问题,促进学生养成健全的人格。
        如有的学生可能因为家庭氛围不和谐而做出一些偏激、不友好的言行,这时,班主任应该和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让学生打开心扉,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在这种温情关怀下,学生内心的痛苦能够得到很好的抚慰。如果班主任采取高压和批评的态度,忽视学生不良言行的内在原因,只会加强学生的逆反心理,不利于解决学生的问题。
        现在小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一旦成绩下降,班主任和家长都比较关注。在开展德育工作中,班主任需要强化沟通,找到学生成绩下降的原因,而不是简单粗暴地批评学生。这样,得到了很好的德育目的。
        四、活动评价要多样化
        学生能参加各种德育活动,有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素养。但是,我们发现当前的德育活动评价方式比较单一,重结果而轻过程,或是重行为而轻情感,导致很多活动流于形式或浮于表面。有的学生为了完成老师的任务,根本没有真正去参与,只是形式上拍几张照片或随便写几句不走心的心得应付了事。这样的德育活动是没有什么用的。因此,我们教师需要给予学生在德育活动中的表现进行恰当的多样化的评价,这样才能从多个维度去评价和衡量学生的思想道德行为,才更有利于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全面、稳固地提升。
        1.自我发展达标评价法
        针对当前小学德育目标大、空,教师无评价抓手,学生“言不由衷”或“言而不行”等现象,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照学校的德育发展目标,如爱国、文明、守纪、诚信、环保、感恩等进行自我反思、评价,然后选择自己的薄弱方面制订“道德发展小目标”,并寻找自我奋斗行为的启动点开展相应的德育活动,然后根据自己的目标达成情况填写相应的“达标”记录表。每月,班主任会根据“达标记录表”在班内表彰表现得较好的同学,学期末班主任择优向学校推荐“校园之星”。在学生自我制订“小目标”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为实现目标自觉进行道德实践,优化德育过程,加速德育目标的达成,促进道德信念的内化。
        2.活动行为纪实评价法
        对于德育活动的实施,我们不仅要关注结果,即学生完成了没有,更要关注学生是怎么做的,做了哪些方面,也就是要对学生进行德育活动的过程性评价。一是学生在校内外活动的态度,如是否做到文明礼仪、诚实守信、孝亲敬长、团结互助等;二是学生的道德活动行为,如主动捡拾垃圾,帮助有困难的同学,积极劳动、帮助父母做家务等具体的学习生活记录。这就需要家长、同学等共同配合、记录,完成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评价。
        3.活动效果他人评价法
        学生在完成一项具体的德育活动后,效果如何,这就需要同伴、父母或老师等不同群体对他们进行相应的评价,也可以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或建议,让学生在听取他人评价意见的基础上,客观分析自己的状况,及时进行自我调整、自我控制,促进自身思想行为不断完善。
        针对当前学校德育活动形式繁杂多样,“娱乐化”倾向明显,缺乏教育意义的虚假繁荣现象,教育者只有静下心来,认真思考,积极探寻解决对策,找到德育活动的最佳路径,才能让小学德育活动回归到健康发展的轨道上来。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