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静琰
浙江省临海市哲商小学
摘要:在学校教育中,德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美感能力;二是培养学生的理解美,培养审美能力:再次培养创造美的能力。这三者构成了德育的基本任务,也是德育的目标。音乐教育作为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人的全面发展。理性与感性、理性与情感的协调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之一。音乐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合理的教育方式,可以有效地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促进学生的听觉和视觉感知,情感和理性方面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音乐教育;德育;目标
引言
学校音乐教育作为音乐教育的基础和主体,有其特定的含义和定义。首先,它是一种人文教育,是全体学生的艺术教育。发挥“第一反应能力”,发展艺术音乐的每一种内在力量。它的目标是塑造“人”——教育人,而不是单纯教育他们,这是最突出的特点。因为音乐教育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是首先是人的教育。这种教育思想揭示了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本质。
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是一种基本的音乐教育,其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质,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对音乐情感形成的审美观和良好的意图。中小学音乐教育在培养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创造力、提高个性、美化生活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一、 德育品质在音乐教育中的主导性地位
(一)实践性
音乐教育中的德育品质可使学生在音乐学习中得到充分的实践,是积极的,实际的。让学生参加各种音乐活动,让学生在音乐实践中学习更多的知识,让音乐充满生命,让快乐伴随生命。道德教育最重要的原则之一是,学生必须通过自己的实际演唱,演奏,甚至作曲来体验音乐。主要是通过他们自己的经验来接受音乐教育,而不是老师的说教、教学和示范,“音乐教育应该唤起音乐本能的生命”,在音乐教育中,教育是终极目标。一定要让学生动手实践。音乐是人类最自然、最原始的行为。人摸东西,心里有感动,他们情不自禁地跳起舞来。用喊、拍、叩等动作宣泄情绪,是人类自发的需要,是音乐教育唤起这种本能。音乐教育的首要任务应该是为了将来许多不是音乐家的孩子,帮助他们,使他们能够参加音乐活动,能够变得活跃并具有一定程度的音乐欣赏能力,能够从音乐中享受音乐的乐趣。
(二)体验性
音乐教育中的德育品质应该努力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感觉感受能力。诸如旋律、节奏、和声、曲式、力度、速度、音色等这些组成音乐的基本的、潜在的音乐感觉及印象和音乐教育中的双基都是要通过体验来完成的。音乐是一种良好的表演,激发艺术的情感,可以说音乐是情感体验的过程,它不仅是享受音乐体验的情感内涵,而且在他们的音乐过程中也享受着情感和情感的共鸣。
二、 德育功能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体现
(一)音乐鉴赏课程体现审美教育
现今小学音乐欣赏课现在是让学生在听觉、情感体验中感受,进而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以及心理活动如音乐审美实践的整合。而这种实践在小学音乐课程中,我们将其视为课堂教学和学习。当一个学生进入一个由老师设置的音乐场景时,他将对课程的音乐课程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主题是什么,风格是什么),这是对之前音乐的欣赏。然后,老师要传达的信息,以及一般的背景知识,让学生对音乐有一定的了解,听音乐,让它发挥你的想象力,让学生们说,大胆的探索,对或错,这就是进一步的欣赏。小学音乐教育是一种基本的音乐教育,其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和情感的审美能力和良好的感情意向。小学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潜能、培养创造力、改善人格、美化生活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因此,大力加强小学音乐美育教育直接影响到学生的音乐素质,对以后在学期间的教育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归根到底,在教育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沿着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基础的轨道不断前进,才是长远和根本之计,才是提高小学音乐美育教育的有力保障。
(二)音乐表现渲染德育情感
音乐表演在音乐道德教育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音乐的传播依赖于音乐的表达。任何一个音乐受众在接受审美体验的过程中都需要接受音乐的表现。一般来说,音乐的表现性原则体现在日常音乐教学中。小学生学习音乐,声乐和器乐或舞蹈音乐的历史,会影响情感的表达,在某些情绪影响上,教师要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利用道德教育情感控制学生较为丰富的经验,不成熟的表现欲望,然后按照一定的原则和方法的学生音乐的表现,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并加以规范和引导,同时给他的音乐表演,我们必须重视学生音乐审美体验的深化,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进入音乐,感受音乐,然后经历深刻的音乐带来的美。
另外,学生道德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音乐表现力。相当数量的音乐实践证明,单纯地传授知识或技能的教学目的,不能达到预期目标,但由于繁琐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失去了学习音乐的兴趣,甚至产生厌学心理,如果在一个枯燥的音乐符号上添加生动有趣的故事。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提出自己的观点,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不受拘束的活动也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起到积极的作用,使学生的个性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三、 学校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实现的途径
(一)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培养兴趣爱好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对人们情感的影响比其他艺术更强烈。它可以使人们的情感世界更加直接。审美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情感教育。情感是音乐心理因素中最活跃的审美体验,是音乐美的直接表达。在音乐教学中,合理把握和控制情感原则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和态度,会迅速打开学生的窗口,让学生迸发出情感。欣赏美,享受音乐。师生之间的和谐沟通是音乐的重要标志。艺术不能容忍单一的说教,审美不能依赖于勺子喂养教育和美育,而媒体、审美信息交流,双方的教学是完全平等的。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是教学与学习的关键。音乐教师应激发学生的情感,营造平等、民主、互动的氛围。
(二)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
“面向全体学生”的观念体现在增强大众化意识和弱化选择意识上。对于学生来说,这是让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开发和受益,使每个学生的文化素质将得到改善,他们会爱音乐的所有他们的生活。”因此,音乐教师应根据培训教育对象的质量,而不是面向少数学生的音乐,但不是专业音乐人才的培养。音乐教育承认差异,但应拒绝“选择”和“消除”。让每一位学生体验音乐学习的成功,享受幸福,是每一位音乐教师关注的重点和努力的方向。
结论
音乐是一门特殊的艺术。它不仅是数学抽象、哲学和逻辑,也是人类情感最深刻、最细腻、最准确、最直接的表达。音乐艺术是一种基于意象的思维方式,科学的创造是逻辑思维,而想象往往需要图像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实现的帮助,而不是缺乏参与的形象思维能力。音乐艺术可以促进人的联想、想象、发展和联想能力,而幻想能力是科学创造和创造的前提。因此,它有助于对科学知识的发展、技能和创新能力的教育对象发展形象思维能力的音乐教育。
参考文献:
[1][德]R·弗兰德H·劳厄著:《开启音乐之门—从若干崭新的视角观察音乐世界》,金经言译,人民音乐出版社,2014年9月第一版。
[2][德]君特·克莱南[德]维尔弗里德·格鲁恩[德]克里斯蒂安·卡登等著:《音乐教育学与音乐社会学》,金经言译,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5年5月第一版。
[3]林华著:《音乐审美心理学教程》,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4年10月第一版。
[4]卢家嵋魏庆安李其维主编:(《自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1月第一版。
[5]廖乃雄著:《音乐教学法》,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5年7月第一版。
[6]廖乃雄著:《论音乐教育》,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5年3月第一版。
[7]廖乃雄著:《音乐美的鉴赏》.2014年7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