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元福
青海省海西州高级中学
摘要:地理概念是构成地理知识系统的基本要素,概念教学对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起到了基础性和关键性的作用,探究性教学模式的提出正是为了帮助教师更好地去促进学生的概念理解。
关键词:探究性教学;高中地理概念教学;应用策略
1高中地理概念教学主要问题
1.1地理概念教学系统性较为不足
教师对于一些地理概念的教学并不系统。虽然教师清楚地理概念对于地理学科的重要性,但是在整节课中的关于地理概念的教学部分,部分教师并没有针对地理概念的教学设计,导致对于地理概念的讲解不全面,没有再继续进行概括与总结,不利于学生对地理概念的理解与深化,特别是概念体系构建、地理概念应用这两方面的实施较为不足。基于当前大环境下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对于地理概念的学习仍需教师引导,大部分学生的独立性与自主性不足,教师系统的地理概念教学是影响学生地理概念掌握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应当重视起地理概念,促进地理概念教学体系化。
1.2地理概念教学对学生思维培养不够
部分教师在地理概念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地理思维的培养不够。而学生认为地理概念的学习是具有一定难度的,这说明单纯的识记满足不了学生学习的需要。其实地理概念作为地理知识组成的基本单位,实是学生思维培养重要的载体,地理概念的学习最终应是思维习惯的养成,能够提升学生思维水平的地理概念教学才是科学的教学。
2探究性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概念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2.1引导学生思考探究
以《沙尘暴》一课教学为例,地理教师可以通过对地理概念进行透析来开展地理教学活动。在这个课题里具有主导性的地理概念就是“沙尘暴”。沙尘暴是强风从地面卷起大量沙尘,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千米的天气现象。先进行地理概念语句释义。在沙尘暴地理概念语句中,找出以下几个关键词:“强风”、“沙尘”、“从地面卷起”、“水平能见度小”。明确此地理概念体现的实质是沙尘使水平能见度降低,也需梳理清楚这些关键词本身的基本属性。被强风从地面卷至空中的“沙尘”是此概念中的“主体”,进而引导学生分析何种地面的沙尘易被强风卷起,最后造成的“结果”是“水平能见度降低”。再结合设问的方式进行概念延伸与补充。“水平能见度低于1千米”是沙尘暴的地理特征之一,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补充完善沙尘暴产生后的其他特征。根据这些特征,分析出沙尘暴带来的影响。将解读出的关键信息作为教学素材引导学生思考沙尘暴形成的基本条件--“强风”、“沙尘的源地”、“沙尘”的性质以及地面的特征。结合沙尘暴的成因,对症下药,提出应对沙尘暴的具体举措。
围绕解读出来的关键信息设计一系列精妙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再加以衔接,就形成了完整的《沙尘暴》教学过程设计。
2.2在生活经验与热点中发掘认知冲突
人类的衣食住行都发生在地球表面,依赖于地球上的物质基础,生活和发展都与地理学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所以在生活中造成迷思概念的概率也很大。日常生活中人们凭感觉对事物的认识并不一定都是科学的,一些新闻热点消息也往往会出现科学错误,所以教师要善于在生活中发掘认知冲突。比如:“新疆人民为什么下午两点左右才吃午饭”、“为什么一天中的最高气温不是出现在正午十二点太阳高度角最大时”等。
2.3类比支架
类比支架的搭建就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区分新概念与以往概念或者生活经验知识之间的区别,从而促进概念转变的发生,用奥苏贝尔的话说即促进正迁移的发生,减少负迁移的出现。比如:学生在学习等压线的概念之前教师都会带领学生温习一下等高线的概念,学生们先前的学习告诉他们等高线的低值中心是凹地,是水流汇集处;而近地面的低压中心,却是气流辐散上升处。教师在此处搭建类比支架,可以帮助学生明确的区分水的运动与大气运动的不同原因,强化“大气运动形式”的概念。
2.4在新情况中应用、扩展概念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要为学生提供运用、拓展概念的新情况,还要去鼓励学生使用在探究环节获得的共同的使用的专业术语去解释生活中的地理学现象,提出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方案,并给出可行性证据。
例如,“气旋”与“反气旋”是地理学中重要的核心概念,二者均属于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难以掌握其本质,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如“台风和夏季长江中下游的伏旱属于哪种天气系统?”、“沙尘暴属不属于气旋或反气旋?”、“气旋与反气旋对我国的影响?”。我们在进行地理学核心概念教学时,要特别注意与生活中的地理学问题结合起来,鼓励学生在新的情境中运用概念以加深对概念内涵的理解。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探究性教学模式通过启发学生在新旧概念之间产生认知冲突来指导学生的探究活动,帮助学生自主、合作地建构新概念,应用新概念,提高了地理核心概念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韦钰.以大概念的理念进行科学教育[J].人民教育,2016(1):41-45.
[2].张永利.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概念教学策略探讨——以高中地理“褶皱”为例[J].地理教学,2018(23):19-2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