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中国的教育精神在这里》

发表时间:2021/4/2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3期   作者:严石
[导读] 钱穆先生的《中国历史精神》第五讲是中国历史上的教育,其开篇提到了教育不是一个狭隘的概念,
        严石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十中学,150028
        钱穆先生的《中国历史精神》第五讲是中国历史上的教育,其开篇提到了教育不是一个狭隘的概念,应该比较广泛,一个人不要脱离学校,踏进社会,就不在受教育了。今天的教育应该是学校和家庭的配合,和社会的配合,可以概括为教育不该仅仅指着学校。这样的就把教育的定义狭隘了,教育应该是广义的。钱先生从历史上对比中西方的教育,把西方的教育分为三大类,一是宗教教育,二是国民教育,三是个人自由的教育,西方的教育在于三者配合,才发挥了他们的教育功效。而较之,提及中国的教育,从历史上广义的教育看,中国的教育是一种道德教育,人格教育和文化教育。
        在这种教育的精神里,从儒家思想中文化中“人皆可为尧舜”成为了教育精神的最高理想与最高信念,为何其言,即道德人格的尊严,是不分出生,等级,贫富和成败的,每个人都可以站在道德人格尊严的平等地位上,在精神上得到满足,人人内心可以得到安慰和满足。这一精神的体现,钱先生举了两个例子,其一是孟子本要去拜访齐宣王,恰巧齐宣王有事派人来请孟子,孟子却说,他有病不能去,弟子问其原因?孟子说:人生有位有德有寿。齐王位高于我,德未必若我,年龄又低于我,我不能受其召而往,另一个是东汉章帝为太子时,张辅为其老师,后帝即位,巡狩泰山,路过东郡,当时张辅为东郡太守,帝到,先行师弟子之礼,后行君臣之礼。而如何才能实现这一平等,就是要尊师重道,韩愈《师说》中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授业解惑是智识教育,职业技能教育,传道才更是师之真之分。

而这个道就是道德人格尊严,在培养道德精神的教育,在中国社会里“士君子”的教育,士指教育者而言,君子则是之从教育陶冶中所完成的理想的道德人格而言。而这种精神的最高意义就是不为自己打算,而是为别人,为大众,为天下,为后世的这种人生道德追求与意义,正如宋代张载所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也是中国传统教育精神的最高意义。
这种教育精神所树立的最高目标是道德的,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是大家都能接受的,这便是人格尊严平等,道德的平等,即一个人做一件事,如让别人来做,也不能更好,即使圣人也是如此,那这一人就获得了人格的平等,不是从才能上,不是从职位上,更不是从权力上,只是从道德上,这样就人人平等,人人自由。正如钱穆先生在书中举得例子“假使叫一个人做数十万大军的统帅,才力智谋是不能的,但是做一个小兵,却可以勇敢的服从命令,忠诚的牺牲生命是可能的,这就有了小兵的人格尊严。小兵就是圣人,明代王阳明先生所说“满街都是圣人”就是这个道理,即发挥良知,即发挥道德的价值作用。这也是中国历史精神的最高体现,就是道德精神的体现,“人皆可为尧舜”如是。
通过阅读《中国历史精神》一书后,作为一名教育者,从历史中,传统中,经验中,对比中,找寻今天教育的精神?立德树人的的教育核心最终落在了道德上,我们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人才,为谁培养人才,不正是为中国历史教育精神的体现吗?提倡培养“德智体美劳”五育人才的全面发展,把德育放在的首要位置,不也是中国教育精神的体现吗?如果偏离甚至违背了这一精神,教育成为了学校单方面的责任,而追求分数成了家长与教师的唯一追求。势必就会带来不平等,不自由,毕竟人是不同的个体,会存在差异性,但是在道德的精神追求上,是可以实现人人平等,人人自由,也就实现的人格尊严之平等。把道德作为大家共同尊崇的最高目标和最高对象。相比较之西方,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宗教精神,我们则追求道德上人人平等的教育精神。这是中国历史精神的延续,是中国道德精神的体现,是中国新时代发展需要的根源,
原来,中国的教育精神在这里。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