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微课在初高中生物分子与细胞知识点教学衔接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1/4/2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3期   作者:黄国宝
[导读] 微课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手段,在生物衔接教学中运用,可以提升学生知识过渡学习效果,
        黄国宝
        福建省莆田市秀屿区实验中学       
        摘要:微课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手段,在生物衔接教学中运用,可以提升学生知识过渡学习效果,使学生更好的适应高中生物教学模式。文章以微课在初高中生物分子与细胞知识点教学衔接中的运用为研究对象,对如何进行衔接教学提出几点建议,希望对相关人士提供帮助。
关键词:微课;初高中;生物;分子与细胞
引言:分子与细胞是初高中生物课本知识的教学重点,对学生未来阶段生物知识的学习的影响巨大。通过微课衔接教学,可以提升学生对知识的回顾,提升学生生物知识学习效果,使学生建立更加完善的知识体系。本文就如何在分子与细胞知识点中利用微课衔接教学进行分析。
1课前预习中运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意识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初中阶段学习过的生物知识引出新的内容,并将此以微视频的方式体现出来,作为预习素材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前完成预习,了解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关系,并形成主动探究学习意识[1]。很多学生并不适应高中生物的授课模式, 认为高中生物知识难度大且不易理解。因为教学模式与方法的转变,使学生失去对生物学习的热爱,造成教学效果差的问题。在衔接教学中,微课的运用,可以解决学生因遗忘而导致的学习兴趣不高的问题,有了对新知识的对接,自然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进行《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内容教学时,教师可以将初中阶段学习过的光学显微镜的低倍观察细胞知识点作为衔接视频,利用此引出高倍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内容,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什么是生物多样性、统一性,使学生在微视频观看中学习新的知识,巩固旧的内容。这一内容要求学生了解细胞学说的发展史,理解细胞的统一与多样性,能够掌握显微镜高倍镜使用方法。在微视频设计过程中,可以将光学显微镜的低倍观察细胞的视频直观地呈现出来,并将显微镜高倍镜观察细胞的操作过程作为对比,让学生在视频观察中发现这两种显微镜使用过程中的不同,并以文字的方式记录下来。课堂上,教师可以与学生互动,让学生说出自己在视频中获取的知识,总结低高倍显微镜使用的特点。当学生表达结束后,再进行个性化讲解,让学生掌握显微镜的操作方法,再由多种多样的细胞延伸到生物的多样性与统一性。
2导入环节中运用,活跃学习氛围
        俗话说:成功的一半是良好的开始。在导入环节运用微课,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课本知识学习[2]。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结合学生的学习状态与教材内容,设计微课内容,将初中生物与高中生物知识有机联系在一起,利用学生熟悉的内容进行新知识教学,以此提升课本知识教学质量。在导入环节,利用微课进行教学时,适当地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以此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促使学生能力与素质的提升。


        进行《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初中学习的《合理膳食 平衡营养》内容进行导入教学。教学活动开始前,教师可以将食物中含有的营养物质,如蛋白质、维生素等物质呈现,将此以学生熟悉的方式呈现出来。当这一内容展示结束后,则引出蛋白质在生命体活动中的作用、功能,让学生在这一视频观看中了解人体中蛋白质的作用与价值,对此形成探究学习的欲望。需要注意的是,这一视频内容的时间应控制在5分钟之内,避免时间过长,影响学生的学习状态,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导入环节则播放微视频,让学生一边观看视频,一边思考,人体活动的过程中,需要较多的营养物质,若是缺乏一种,那么人体是否能够保持健康的状态?若是营养补充过多,又会发生什么呢?蛋白质是否为人体必须的营养?当视频播放结束后,则与学生互动,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为课堂做好准备。通过导入环节的微课运用,充分调动学生对蛋白质学习的兴致,为高质量课堂教学活动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衔接教学中,应加强不同阶段课本知识的对接,借此导入学习情境,调动学生主动回顾思考,提升教学有效性。
3知识点巩固中运用,夯实学习基础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知识点的巩固与知识网络的构建十分重要,是提升学生生物知识学习能力的关键。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微课运用在课后的知识巩固环节,将以往学习过的知识与新知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通过微视频的学习,夯实学习基础,强化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在知识点巩固教学中,教师需要对知识点进行综合的分析,并了解学生课本知识学习效果,做好视频设计工作,以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与合理性[3]。这一教学活动可以在课堂结束前最后几分钟,也可以在课堂教学结束后分享给学生,需要教师灵活运用。
        例如,进行《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这一知识点总结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初中阶段学习的《叶的光合作用》知识点整合在一起,并将此以微视频的方式呈现出来,让学生认真观看,真正了解光合作用。这一内容介绍了光合作用的的基本过程,要求学生掌握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结构与功能。微视频设计中,可以将初中学到的光合作用知识与高中阶段的光合作用过程进行对比,让学生发现知识的递增性,培养学生由此及彼、主动探究,强化基础知识的能力。通过初高中知识的衔接,提升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夯实学生的生物基础,提升学生生物学习质量,促使课堂教学活动更加有序地进行。
结语:
        总而言之,在初高中衔接教学中,充分利用微课的优势,做好必修一生物分子与细胞知识的衔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自然过渡,提升课堂学习效果。在实际教学中,将微课运用在课前、导入及课后知识总结环节,提升学生课堂适应能力,让学生在高中的生物学习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杨玉兰.新时期初高中生物教学的衔接[J].数码世界,2020,(5):159-160.
[2]张李梅.基于初高中衔接的生物概念教学策略研究[J].百科论坛电子志,2020,(8):521.
[3]于镇淼.探究"衔接与连贯"在初高中生物教学中的作用[J].科学咨询,2020,(29):161.
基金项目:本文系莆田市教育科学2019年度课题研究成果,课题名称为《基于微课程的初高中生物教学有效衔接策略研究》,课题编号PTJYKT1908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