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中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如何融入德育教育

发表时间:2021/4/2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1月第3期   作者:翁德旺
[导读] 高中阶段是学生体力智力迅速发展的时期,因此,在此时期,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翁德旺
        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第二高级中学
        摘要:高中阶段是学生体力智力迅速发展的时期,因此,在此时期,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作为素质教育中摆在首位的德育教育,是与智育、体育相辅相成的教学内容,通过对学生学习能力之外的思想、政治、心理等教育,实现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本文将通过分析现阶段高中班级管理中德育教育的现状,针对德育教育过程中面临的种种问题,对如何从多种途径出发有效地凸显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充分发挥其对班级管理以及学校工作的导向和动力作用进行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高中;班级管理;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包括民族精神教育、理想信念教育、道德文明行为教育等多方面的内容。在现阶段,尤其是在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要求下,德育教育理应被学校和教师放在教育的首要位置。
        一、现阶段班级管理中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对德育教育重视度不够,德育管理滞后
素质教育作为教学的重要部分,对于学生世界观、道德观的养成和思想境界的提升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实际教学过程中,在应试教学和发展教学两者的比重权衡上,学校过于重视应试教学带来的速食性效果,对德育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不能投入足够的德育经费、不开设专门的德育课程,使得优秀传统文化、优良道德品质等对学生的影响微乎其微,德育教育发展举步维艰。
(二)教师管理方式不当,学生对德育教育兴致索然
一方面,本应作为引导者的班主任教师一方,在德育教育上只是单纯地说教,这种方式对于正处于青春期的活泼高中生来说,未免太过于枯燥无味。用课堂“灌输式教学”的方式来进行德育教学,照本宣科,不进行师生互动,学生自然对德育方面的学习没有兴趣。其次,高中教师自身对德育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教学积极性不高,设计教案和组织活动时敷衍潦草,对于教育教育不能联系实际作具象化理解,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也不能把文化知识内容和德育内容有效融合,学生对家国大爱这种抽象的情怀不能感同身受,很快便对教师所讲内容失去关注。最后,德育教学更多的是只在课堂教学范围内对学生进行教育,离开课堂后学生不能自觉地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内心修养。总而言之,班级管理中德育教育的问题是,教师教学浅显,德行教育浮于表面;学生不重视德育教育,素质培养滞后。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促进高中生成长成才研究初探
(一)转变教学观念,重视德育教育
高中班级管理中实施德育教育,首要的措施便是学校和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把德育教育放在素质教育的突出位置,重视起德育教育对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性。一方面,学校要加大对德育的教育投入。具体表现为:开设专门的德育课堂,专门安排德育教师为学生授课;定期组织德育活动,例如传统文化征文活动、思想道德感悟演讲活动等;邀请当地颇有影响力的优良道德人物或者法制人物做讲座。只有学校首先呼吁重视起德育教育,学生才能意识到德育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班主任教师不能只是通过口头方式进行德育教育,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对德育进行渗透,例如创新教学方案,班主任教师根据学生可接受能力和学生的实际经历用心设计课堂教案,从问题的提出到师生的互动讨论再到问题解决,都构建起一套完整的教学逻辑体系,把学生当做德育学习的主体,鼓励学生把德育融入日常行为中。
(二)理论实际相结合,身体力行教导学生
在德育教育过程中,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是必要的。这不仅是德育的要求也是能够有效实现德育效果的手段。如果只是空讲理论,学生不想听、记不住;教师教得累,没效果。例如,在德育过程中,引入社会热点话题,比如“小悦悦事件”。教师向学生提问,“遇到这种事件,是该帮还是不该帮?”进而引导学生讨论,只有面对这种实际社会问题,学生才能真正理解体会传统美德的深刻内涵。再以“老人倒地扶还是不扶”为例,班主任教师首先要向同学们解释,不要过度相信网络传言,助人为乐作为传统美德理应大力弘扬;从法律上来讲,在监控设施较为完备的现在,扶起老人不会承担任何的法律责任;激励学生在能力范围内能帮则帮。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以身作则,发挥榜样作用,让学生通过模仿其外在行为来调整自身行为,接受思想道德、文明行为的熏陶。正如《论语》所载“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正是讲述榜样的力量。班主任教师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在老师不能进行教育的时间由小组同学之间进行相互监督、相互学习。除了教师教学中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之外,学校要组织多样的活动,鼓励学生本人在活动中锻炼培养综合素质。例如共青团和学生会组织,参加学生工作是发挥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有效途径;再如看望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的课外活动,作为培养学生道德水平的重要途径,可以从青少年时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基于地缘文化的精神文化建设活动有助于塑造传统文化学风、培育学生文化精神,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精神文化进步。因此课外教学不可或缺。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区别于动物的特点即是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事情的本质往往是隐藏在其表象下的,只有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揭示其规律进而引导行为发展。学生只有通过各种途径深刻理解德育教育的文化内涵,才能以道德高标准要求自己,追求身心高境界。
(三)创新教学模式,德育教育途径多样化随着以多媒体和网络为主体的信息化科技的发展,多媒体走入高中课堂。多媒体以其交互性、多维性、集成性的特点为数学教学带来一种全新的学习模式,将文字、声音、动画影像等多种认知方式结合起来,变革了传统的“粉笔+黑板”教学,把枯燥抽象的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有趣。较之前单一的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带来了一定的新鲜感,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教学的有效性。与智育课堂教学相同,德育教育也可引进多媒体教学方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德育感兴趣,才能有接受其影响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结束语:
在新课标背景下,德育教育培养关乎高中学生的未来发展,只有探究德育教育的实施策略,提高德育教育的有效性才能让德育真正渗入高中生的成长历程,塑造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岳圆星,郭洪水.德育一体化视域下的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0(06):61-63.
[2]戴海军.德育理论体验教育与中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实践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9(S2):127-128.
[3]常彦.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生德育教育中的渗透[J].中国教育学刊,2019(S1):239-240.
[4]张朝辉.以全新的德育理念指导创新性的德育实践[J].中国教育学刊,2018(S1):222-22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