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生活实践要美文

发表时间:2021/4/25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3期   作者:李海萍
[导读] 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长期以来,习作教学存在难教难学,师生畏惧习作的现象。
        李海萍
        封丘县陈固镇初级中学  453300
        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长期以来,习作教学存在难教难学,师生畏惧习作的现象。教师怕上习作课,学生更是视习作为拦路虎,谈“文”色变,学生往往是奉命习作,东拼西凑,假、大、空、套成为学生习作的主旋律。文章内容空洞无物,语言成人化,缺乏生活气息,没有个性,没有真情实感,没有童真童趣。教师在习作教学过程中,往往拘泥于立意,布局谋篇技术性指导,而非从感情和兴趣出发。于是习作教学教学变成了一个怨声载道的怪圈。究其原因,主要是习作教学没有和生活联系所致。
        现代语文教育家叶圣陶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著名的语文教育家李镇西在作文教学中也力主“生活化”,他在教学作文时所用的训练材料,都尽可能来自学生生活,要求学生作文时必须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多次呼吁:要变语文自我封闭性为开放性,开发语文教育空间,面向生活,面向社会,面向活泼的学生,不用机械训练消磨学生的青春。”这些学者,教师都指明习作生活化的教学方向,充实的生活,丰富的积蓄是习作成功的必要条件。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特别指出:语文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表达,乐于表达,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要为学生的自主习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习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习作教学生活化,先实践再作文就是在作文教学中,以学生生活为空间,通过创设条件,让学生练习自己亲历的丰富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写自己对生活的感悟、体验,写出自己的“真性情、真感悟”,陶冶情操,做符合儿童年龄认知的真作文,努力探索一条“以人为本,人文共进”的习作教学之路。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感受不一样,理解不一样。在日常生活中每时每刻发生的不过是零碎琐事,看起来既不是什么轰轰烈烈,又不是什么缠绵悱恻。然而,就是在这些普通的平凡的零碎的事情中浸透着人们的欢乐与痛苦。只有对周围发生的景真正欣赏了,对周围的事真正理解了,真正在心底里有所感受,才能在笔端流露出来。要能有所感受,就要细心观察,注意接触到的人、事、景、物。在生活中做有心人,观察地越精细,感受得越深刻,笔下就可能绘出生动的场景、感人的细节。
        开学后一个月正值深秋来临我就即兴定了一个题目《家乡的深秋》。课堂上引导学生回想,此时我们的身边都有哪些自然景物,一、把所有带有深秋特征的自然景物让学生罗列出来。这些景物必须带有深秋的特征,罗列出来的项目至少15处。第二、要认真的思考给每个景物加上一个形容词,记录到自己的本子上。这是在周五课堂上我要学生做的准备工作。然后布置周末家庭作业:周末走出家门走到郊外去寻找并认真观察你所记录下的景物,发动自己的多个感官来感受这些有特征的景物。然后选择最能打动你心的四五处,用生动且带有感情的语言把它们描绘出来。

(因为在学校里面没有机会去带他们去田野寻找这些带有深秋的特征的事物,只有把这个任务放到周末。)一定抓住这五处景点,选择自己认为最想告诉大家的去细致的刻画,做到详略得当,从而写成一篇600字左右的作文。这些景物必须带有深秋特征,再者就是加上自己认为很精彩的开头和结尾。书面整洁。再者,可以按照空间顺序,也可以按照你发现的时间顺序来写,做到条理清晰。没想到用心的孩子真写出了富有特色写秋美文。
        为进一步加强训练,第二周我又布置了一篇《收藏秋天的脚印》。要求:一、走出家门,去寻找最能代表这个秋天的记忆的一个自然的东西。比如:一片树叶,一朵花……最能代表这个秋天的自然界的景物或对自己有特别意义的事物。
        二、将它制作成最美的标本,好好收藏,让它成为你最美的回忆。
        三、作成文:1、交代清选择此物的缘由。2、根据你要表达的中心安排好详略。3、结尾来段诗意的抒情。
一篇篇精彩的美文又出现了。比如
         金秋的阳光温馨恬静,金秋的微风和煦轻柔,金秋的蓝天白云飘逸,金秋的田野遍地金黄。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可是,今年的秋天那么美,过去了还能否再回来?于是我决定要寻找秋的足迹,收藏秋的脚印。
        我走出家门,门口的一棵银杏树首先映入眼帘,银杏叶就更加美不胜收,它们好似一把把小巧玲珑的宝扇。我记得初秋时他们还是绿色的,几阵秋风过后,就逐渐变黄。到最后一个不剩地全成了金黄色。我捡起几片,翻开手中厚厚的书,把它们夹在书中,接着我来到了挨着我们家的那条小胡同里,那里种了些菊花和枸杞。菊花那鹰爪似的花瓣向四周舒展,略微弯曲又有些下垂,好似黄色瀑布倾斜而下,花的香味十分浓郁,沁人心脾。我挑了几片较为平整的花瓣,与枸杞叶一同加入书中,等待明天标本的成型。
        到了第二天,我迫不及待又小心翼翼地翻开书,看到了平整的植物标本:银杏叶的叶脉清晰可见,枸杞叶和菊花的花瓣较为平滑。我谨慎地把它们拿出来,整齐地陈列在桌子上。然后我剪了一块素描纸,开始在上面摆弄。我把菊花的花瓣儿摆成了一朵开得旺盛的花的模样。然后用一片银杏叶和两片较大的枸杞叶做花朵的叶子。最后在他们的背面都刷上一层薄薄的胶水,粘在素描纸上。
        就这样,一幅“银杏枸杞戏秋菊”跃然纸上,真是惟妙惟肖!陈毅爷爷曾这样写诗赞美秋菊:“秋菊能傲霜,风霜重重恶。本性能耐寒风霜其奈何,我们做人就要像菊花那样不怕困难,知难而进。
——周思然《收藏2020年秋的脚印》                   
        作文来源于生活,只要我们老师认真带领学生去走进生活,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去观察身边的景、物、人,这不仅能培养孩子留心生活的习惯,做生活的有心人,做生活的热爱者,又学好了语文,岂不美哉?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