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问题及对策分析

发表时间:2021/4/25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3期   作者:姚晶 张泰
[导读] 据统计,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剧增,2017年毕业人数795万,2019年毕业人数834万,2020年为874万。
        姚晶 张泰
        广东科技学院
          
        一、绪言
        据统计,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剧增,2017年毕业人数795万,2019年毕业人数834万,2020年为874万。整体来看,全国应届毕业生就业人数在不断增多,加上以往未就业的人数,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因此高校就业创业工作成为了学生工作的重中之重。
        就业关系到数百万青年安身立命的重大问题,也关系到国家社会、经济、政治稳定发展的长远问题。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指出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关于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确保高校毕业生就业大局稳定。
        在此背景下,高校亟需研究当代大学生的就业择业观,分析学生在就业择业方面的心理影响因素和需求,用以针对性的开展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本篇文章以广东科技学院财经学院543名2020届毕业生调查数据为基础,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应届毕业生就业意愿和影响因素,以便从学生工作和高校就业指导的角度,对创业和就业工作提出相应的措施建议。


第一部分  就业现状分析
        通过网络问卷的形式,对543名大四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及对于学校促进就业措施的看法展开调查。通过调查数据,进而分析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选择的因素和成因。

        1、就业创业意向选择分析
        通过对学生就业创业意向调查发现,排名前三的分别是:企业就职(30%)、国有企业就职(22%)、公务员或者事业单位招考(16%);其中,自主创业人数将近5%,自由职业达到7%;绝大部分学生意向在企业或者国企就职,而考公(16%)、教师公招(10%)也受到大部分毕业生的青睐,极少数同学暂时没有就业意向,自主创业也成为部分毕业生的选择,自由职业作为一种新型职业也开始受到毕业生的关注。
        
        2、初次就业薪酬期望分析
        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对自身工资期望在3000-3999元间,占比达到38%;4000-4999元占比25%,5000-5999元占比9%,6000元以上占比3%,工资区间段越高,占比越少,可见毕业生对于以后工作薪资基本都有一个理性的认知和接受范围,少部分学生对于工资要求比较高,还有11%的学生更看中该工作对个人的职业发展的长远作用,不看重目前的工资水平,更注重个人能力发展。

        3、择业地区分析
        广东科技学院的学生基本都是广东省生源。通过数据显示,74%的学生期望毕业后在穗莞深佛四地就业;17%的学生选择去广东其他地区就业,而选择去北上广的学生极少,不到5%。可见,对于广东生源学生来说,基本上都选择在省内发展,特别是穗莞深佛成为绝大部分毕业生首要选择。

        4、择业能力分析(影响求职成功的能力因素分析)
        问卷数据显示,在众多影响求职成功的因素中,认为职业资格证书对求职比较重要的占主导地位(16%),其次是实习经历(15%),然后是专业知识的掌握(14%);另外,相当一部分毕业生认为求职能力也与个人形象(9%)、性格(11%)以及学校知名度(11%)相关;而学习成绩(8%)、论文发表(3%)等因素则少受学生关注。可见,大多数学生认为专业知识的学习、职业资格证书、实习经历这些能力的获取对于找工作非常重要,是决定能否找到一个理想工作的主要因素,这为高校以后就业服务工作提供了参考方向。

        5、择业优选因素分析(择业时优先考虑哪些因素)
        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在择业考虑的相关因素中,首先考虑发展机会的人数最多(23%),其次是薪资待遇(20%),接着是工作环境(18%),而考虑社会地位的人数较少(4%)。可见,自我发展需求是择业的首要选择性要素,在选择一个工作机会的时候绝大部分人比较看重发展机会,注重个人能力的提升,而对于工作带来的社会地位则没有过多的关注。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广东科技学院学生在选择工作单位的时候态度比较务实,着重个人能力的提升和长远发展。

        6、就业指导与服务需求分析
        通过就业指导与服务需求的调查发现,在众多就业服务中,求职技巧(30%)、简历撰写技巧(29%)需求比较大;出国(2%)和升学辅导(4%)的需求比较小,就业政策辅导(10%)、心理辅导(9%)、防范传销辅导(7%)、创业指导(9%)等也都有相当一部分需求。可见,学生的就业指导需求范围还是比较广,需求也比较多样,学生比较在意的是在求职初期能否成功求得一份面试机会,能否成功通过面试,因而对于求职技巧、简历撰写服务需求比较大。



        7、就业困难因子分析
        就业困难因素的选择结果显示大学数同学认为缺乏实践和工作经验(31%)、就业信息不足(22%)是学生认为在就业择业过程中面临的最大的两个困扰因素,另外学生对找工作中缺乏社会关系的担忧(22%)表明,学生在求职上也对社会人际关系有较大的依赖心理。

二、毕业生就业创业心理分析
        1、就业压力大,就业信心不足。
        毕业生作为即将步入社会的一个群体,存在群体性焦虑。据调查,他们的就业压力主要来自三种情况,一种是就业期望与社会实际需求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反差,岗位供应不能适应期望,期望的改变过程稍慢,在求职过程中非常焦虑;第二种是面试失败后的挫败感,严重打击了毕业生的自信心;第三种是求得职位后,对新环境的陌生感和忐忑心理。前两种心理调节不好容易磨灭学生求职的动力和积极性,后者适应不好,容易引起学生对工作职责不适配的情况。种种就业压力导致学生情绪易焦虑、易失调。

        2、就业发展规划不足,自我认知和定位不够
        很多毕业生将择业成功所要的个人能力简单理解为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能力,缺少针对职业发展相关的社会实践和工作经验及长期的职业规划,就业比较盲目,对自身定位不够明确。在大学阶段没有专注发展自身相关的特长技能和优势,反而在毕业时候特别关心简历撰写技巧和面试技巧,个人职业发展定位不够清晰。

        3、就业范围窄,创业意愿不够。
        在就业调查中,大部分学生就业首选是大型企业、国有企业以及事业编制单位,愿意去基层就业的人数较少;对于工作地点的选择也是限定在广东省范围内,集中广深莞珠佛等珠三角地区,很少选择在广东外就业。离家较近,就业范围小,实习和社会经历少,大多数同学创业的选择度不高,创业意愿不强;

        4、自我动力不足,比较依赖外界力量
        求职过程中,主动寻求就业机会动机不是十分强烈,自主参与相应社会实践和寒暑假实习工学生较少,很多同学将求职重心放在简历制作和面试技巧上;求职过程中,不主动扩宽就业信渠道,比较依赖学校和政府单位推荐职位信息和招聘会,部分学生还担心缺乏社会关系导致求职困难,职业发展过程中自我动力不足,等靠要心理比较普遍。

三、高校就业对策分析
        根据毕业生就业压力和择业心理,从高校毕业生就业角度出发,有针对性的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工作。

        1、培养良好就业择业观
        高校需要对对大学生进行积极引导,开启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培养。引导学生做好自我认知,对自己进行合理评价,对自身的特长、能力、优缺点进行合理的分析,给自身合理的职业定位。
        同时,要深入开展就业形势教育,引导毕业生合理调整就业预期,倡导“先就业再择业”,减少对特定求职区域、特定岗位的追求心理,从而扩大毕业生的就业范围;鼓励更多毕业生到基层去、到西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可以加大宣传引导,发布政策服务宣传指引,集中宣传一批毕业生扎根基层的生动事迹,营造良好基层就业舆论氛围。

        2、推进职业发展规划和实践
        大力抓好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开展校企合作,推进大学生实践项目。做好职业规划,从大一开始引导学生建立明确的目标,并给予专业的就业指导,以后每学年根据不同年级学业任务和就业形势展开职业规划指引。强化人才培养的实践导向,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多渠道给学生开辟实训机会,摆脱羞涩和胆怯特质。鼓励大学生利用寒暑假实践参加各种企业岗位实习,多参与职业实践,尽早锻炼职业能力,在职业发展道路上开启好的起点。

        3、优化高校就业指导
        高校要加强校企合作力度,充分挖掘中小微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潜力,扩大各类基层就业项目,扩大就业总量。
        着力优化就业指导服务,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用人单位大规模跟踪调查,依托大数据平台,努力实现岗位信息与求职信息“无缝对接”,提高就业信息数据统计的科学性、即时性和准确性。组建就业指导老师团队,组织就业指导师与毕业班建立联系,有针对性进行就业指导,实际就业进程跟踪;组织毕业生参观人力资源市场,帮助增强从校园到职场转换的能力;针对当地高校学科专业特点,收集筛选一批岗位信息集中推送,实施好城市区域联合招聘、金秋招聘月、就业服务周等活动。

        4、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
        加强大学生创业基地和大学科技园建设,为大学生提供更多更有效的创业实践平台。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营造浓厚的创业氛围;同时开展双创示范基地“校企行”专项行动,推动创业项目落地,从而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此外,还应鼓励引导毕业生挖掘个人才艺,发展自由职业,开拓多种形式的就业领域,缓解就业岗位稀缺压力。


作者简介:
姚晶 出生年月:(1989年2月2日),性别: 女,民族:汉族,籍贯:湖北枣阳人,学校:广东科技学院,职称:助理研究员,学历: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高校学生管理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张泰  出生年月:(1986年11月1日),性别: 男,民族:汉族,籍贯:湖北荆州,学校:广东科技学院,职称:助理研究员,学历: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