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洁
(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三井街道河海幼儿园 江苏常州213000)
摘要:文明社会的维稳依赖于拥有一定的行为规范准则,这些行为规范、准则,有些是社会发展的产物,经年发展下来已约定俗成的;有的是群体代表统一制定,得到大部分成员同意并在全体成员范围内施行的,需要成员一起遵守和维护的各种法律、条例、章程。幼儿期是一个人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规则意识、规则行为将在这一时期从无到有,并伴随这个人之后的终身成长发展。可以说,幼儿规则意识与行为的培养成效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孩子成人后的行为习惯、方式,以及对社会发展的适应程度。
关键词:幼儿 规则意识 培养
一.让幼儿成为规则的制定者
幼儿进入校园后,班级作为一个集体会发生各种各样的问题,亟需有人出面解决。教师在此时应当抓住机会,并进行规则引导,使幼儿意识到“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道理,能够在教师的支持帮助下主动、自发地制定合适的规则解决问题。幼儿对自己制定的规则认同度很高,自觉性很强。例如:幼儿园中午派发午餐的时候,很多人都想抢在前面打饭菜,教室里乱成一团,还有很多同学打到手的饭菜也被挤掉了。这些问题出现的时候,幼儿已经意识到,这样无序地拥挤是不行的,但拿出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案对缺少社会经验的幼儿又很有难度。教师此时就要以此为教育契机,带领幼儿一起分析产生拥挤的原因和防控方法,思考打饭菜的时候为什么会发生拥挤、要怎么样才能不让大家一起挤到前面、如果幼儿非要挤到前面又应该怎么解决等问题。在师生交流中,教师引导幼儿主动同意排队打饭的规则,违反规则的幼儿则要最后才能打饭的方案。由于规则是幼儿们一起制定的,想要违反规则的幼儿时时受到同伴的监督,也不愿意去违反规则。这样一来,幼儿用餐秩序好了很多。
二.教学方法多样化
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就明确,社会教育要避免单一呆板的言语说教,教师在共同生活和活动中,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单调的重复强调固然能在一定程度上使幼儿遵守一些规则,但这种方法得无趣乏味注定了此方法的成效不高,尤其对一些调皮好动的孩子来说,很容易让他们产生厌烦心理,不再关注教师言语中涵括的内容。因此,充分把握幼儿的心理特点,采用符合幼儿性格、心理特点的教学方式,是培养幼儿规则意识与行为的关键。借助当前的社会资源,教师可以投幼儿所好,采用色彩丰富的绘本来教学,也可以开展各式各样的社会环境体验活动来教学,还可以通过各类儿童喜爱的视频资源来达到教师培养幼儿规则意识与行为的目的。
1.看绘本,识规则
优秀的绘本一般都具备精美的绘画、丰富和谐的色彩以及合适恰到的构图,阅读这样的绘本,孩子能全情投入,并体会到绘本故事中的语言、情感、思想等。幼儿即使一个字也不认识,依然能“读”出其中的意思。通过丰富多样的绘本内容,孩子可以从中体会故事主人公的规则教育,从而达到培养幼儿规则意识与行为的目的。
比如,教师可以选择卡西·迈尔的《规则》,在课堂上和学生共同品读绘本,引导学生了解生活中处处有规则,再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拓展,认识生活中存在的其他规则。在课堂结束尾声,教师要适时进行小结,总结幼儿今天学到的、提到的规则,加深学生的认同感及学习印象。
2.体验社会环境养成守规则的好习惯
从书本、故事中学习规则的体验远远是不够的,教育服务于人类社会发展。在社会环境中,规则的体现无处不在。如去植物园参观,在和谐美丽的大自然中,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欲望得以激发。他们观察到别人入园自觉排队购票,不采摘植物园内的植物,在这种和谐、健康的良好环境中,幼儿也会向大人学习,自觉排队。
3.看视频,规则意识扎根
幼儿非常感兴趣的活动之一就是看动画片,他们非常推崇动画片中的世界,会自发地模仿动画片中主人公的行为、生活习惯等。此时,为孩子们选择积极健康正能量的动画片显得非常重要。这些年来,伴随着我国在动画这方面的发展和严格管控,涌出了很多优秀的幼儿教育动画片,如《小猪佩奇》、《宝宝巴士》等,这些动画片里设计的规则教育非常多,如六步洗手法、交通安全规则等,并将这些规则谱成了朗朗上口的儿歌。幼儿在观看这些动画片的时候,不仅能学会唱儿歌,规则意识也将在脑海中更为鲜明。在生活中遇到和动画片主人公相似的情景时,会进行模仿主人公守规则的行为,从而达到教师的教育目的。
三.教师、家长的潜移默化
教师和家长是幼儿接触时间最长的成人,其一言一行都会给幼儿带来很大的影响。因此,想要幼儿具备良好的规则意识与行为,更应该约束好自身,规范自己的行为,给孩子做一个良好的榜样。榜样的力量是强大的,在榜样面前,幼儿的学习态度、行为方式都能得到有效提高。例如:国家倡导光盘行动,教师在园内告诉幼儿一米一饭来之不易要珍惜的时候,幼儿对此的规则意识并不是很强。幼师应抓住中午共同用餐时段,对其进行不能浪费食物这条规则的身体力行教育,不随意倒饭、吃完饭后碗内不剩米粒等,日复一日地在幼儿的心中牢固树立不能浪费食物的意识,并逐渐养成节约粮食、不浪费食物的行为习惯。
结束语
幼儿规则意识与行为的培养方法有很多种,不同的孩子对不同的方法接受程度是不一样的。因此,教师应当对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心理活动进行充分的了解之后,采用多种方法对幼儿在规则意识与行为方面进行引导,使他们能够自发地认同和尊重规则,逐步形成良好的规则意识和规范行为。
参考文献:
[1]宋美琴.浅谈幼儿规则意识与行为的培养[J].现代企业教育,2012,(10):122-122. DOI:10.3969/j.issn.1008-1496.2012.10.097.
[2]李琴.有效培养幼儿遵守规则意识和行为的方法[J].华夏教师,2018,(34):96. DOI:10.3969/j.issn.2095-3267.2018.34.065.
[3]张婕.浅谈学前教育中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17,(2):373. DOI:10.3969/j.issn.2095-6711.2017.02.302.
[4]李敏.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J].青春岁月,2018,(26):343. DOI:10.3969/j.issn.1007-5070.2018.26.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