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薪秀
新疆阿克苏市第十小学
摘要:计算能力是小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小学数学的教育目标之一。计算是数学的基础,没有计算也就没有数学,一定程度上讲,计算能力是学生数学综合素质的反映,并且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有着很大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可以发现学生有着计算兴趣缺乏、计算方法不科学、计算习惯不合理等问题,这影响了学生数学的学习。鉴于此,我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试图分析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能力;能力培养
计算能力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一项重要技能,可以帮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然而,在部分地区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仍存在“运算方法不足”“解析思想单一”“主动性、互助性不强”等问题,严重制约学生数学基础的发展。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呢?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从当前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发展现状问题及提升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具体方法二个方面出发对此进行探究。
一、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重知识而不是重能力
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很多教师都比较重视对学生知识基础的巩固和充实,而不太注重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尤其是在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很多教师都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更别提计算能力的培养了,导致很多小学生计算能力低下。这虽然能在短期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但是从长远来看是不利于学生发展的,等他们到了高年级数学内容变化之后,这种弊端会日渐凸显,他们缺乏适应新内容、新难度的能力,最终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2.机算多于笔算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普通的计算器、手机、电脑已经成为协助人们计算不可缺少的工具,他们十分的便捷和高效,再加上很多小学生贪玩,不爱计算,因此计算器受到学生们的欢迎,但计算器毕竟是机算而不是人算,对于刚刚学习计算的小学生而言,过度依赖计算器会使他们丧失自己进行计算的能力,不利于他们能力的提高。
3.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学生学习来讲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实际上很多小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经常在计算时有乱写乱画、步骤不完整、凭自己空想写答案、不回头检查写完等问题,这些不好的习惯使得他们在接近成功的道路上跌跌撞撞,坏习惯的存在不利于他们数学计算能力的提高和数学成绩的进步,这种情况亟待纠正。
二、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的有效措施
1.通过趣味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在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上,只有吸引学生的兴趣,让他们积极广泛的参与,提升小学生的计算能力才能达到更好地效果。根据建构主义原理,学生的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知识是一步步成长出来的。主动学习的效果要比被动学习的效果好得多,通过在计算教学中创设有吸引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计算学习所带来的快乐和成绩感,这样学生就会产生对计算的学习热情,进而爱上数学学习,这样一来,学生就会乐于计算、善于计算,将计算当作一件快乐的事情,学生的计算能力也会得到提升。
例如,教师在教学生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一课时,教师可以创设生活化的情景进行导入,教师说大家在假期除了完成作业之外还喜欢干什么呢?有学生回答是旅游。
今天,我们也有一位主角,叫李叔叔,他从一个城市坐高铁花了11个小时到北京,高铁的时速是300千米每小时,那么请问同学们,李叔叔所在的城市距离北京多远呢?这样的兴趣式导入既能吸引学生兴趣,激发他们自行进行计算的动力,又将本节课的内容成功进行了导入。如此,学生会就会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中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也变得更加可行。
2.加强游戏渗透,增强学生计算能力
正处于儿童阶段的小学生,大多对游戏活动存在极大的参与兴趣,将游戏活动与计算教学进行融合,不仅能激发学生对游戏活动的能动心理,还能使学生保持积极、主动的探究心态,增强学生的计算能力。因此,在数学计算教学中,教师应灵活、有序的设计游戏环节,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基础,组织简单易行、效果显著的游戏活动,满足学生对课堂练习和能力提升的心理需求。
例如:在“小数加法和减法”的教学中,考虑到学生已基本掌握小数加减法的基本运算规律,为了增强学生对小数的计算能力,我根据学生的学情特点,组织学生以“找朋友”为主题的游戏活动,使学生运用小数加减法的运算技巧,给“小数”找到正确的“朋友”。学生了解到游戏规则后,都纷纷的举手参加,这不仅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心理,还能使原本枯燥的练习活动更具有趣味性,从而实现寓教于乐的课堂目的。此外,在游戏活动的设计上,我还采取多样化的内容,如“开火车”“碰碰对”等,丰富学生的游戏内容和形式。
3. 注重错题引导,夯实计算基础
错题是教学活动中的一项重要资源,不仅能反映出学生的学习问题,还能有效的指导学生展开针对性的学习活动,巩固自身的数学基础。因此,在数学计算教学中,教师应合理运用错题资源,正确引导学生对错题内容展开分析活动,及时发现学生的发展问题,进而在下一阶段的教学培养中筑牢根基、提升能力。如在“除法是一位数的除法”的教学中,我将学生所出现的典型错题进行分析:一辆小轿车限载4人,运送298名运动员,至少需要(74)辆车。(×)通过对学生进行深入沟通和了解,发现大多数学生并没有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去理解本体,认为商就是答案,反而忽略了余下的2人。同时,根据对错题的分析,也反映出出学生对除法计算的概念和方法具有一定基础,但是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缺乏生活经验的考虑,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在下一步的教学培养中着重加强对生活经验的渗透与实际问题的练习,使学生养成科学思考、理性分析的数学意识。
4. 及时引导,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计算习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计算能力是否能够得到有效培养与提升。学生出现计算错误的原因有很多,除了粗心之外,还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某些知识掌握不扎实,学习习惯不好,计算过程不规范,没有验算的习惯等等。鉴于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在计算教学的过程中应严格要求学生,并通过及时有效地引导来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提高学生的计算正确率和计算速度。
要想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首先应培养学生认真仔细、格式规范的良好习惯。在学生做题时,我时常提醒他们要认真,看清题意及其提供的所有数据,说出数量关系并正确列式,以提高解题的准确性。其次,培养学生的审题习惯也是尤为重要的,为此,我提出了“一看、二想、三计算”的步骤,引导学生对题目进行有计划地观察分析,杜绝因看错题目要求而导致计算错误这一情况的出现。最后,我还特别注重对学生验算习惯的培养,要求学生在检查时思考:题目有没有抄错?计算的过程中有没有错写、漏写、少写或多写数字或符号?是否遵循了正确的运算规则?计算步骤是否完整等等。通过对学生进行及时有效地引导,不仅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计算速度,而且还在极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计算的正确率。
综上所述,计算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一朝一夕就能达成的,而是需要长期奋斗、共同努力的结果。因此,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希望广大教师,立足学生核心发展,不断优化教学形式,提升教学质量,从而为学生的能力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陈怡婷.论小学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6):66-66.
[2]谭和英.强化小学数学计算能力培养,提升数学教学质量[J].中华少年,2018(26):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