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音乐教学策略的有效运用

发表时间:2021/4/25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36期   作者:赵苒
[导读] 音乐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

        赵苒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松北区中小学生综合实践学校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邮编:150000

        摘要:音乐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实施有效的音乐教学是当前深化音乐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运用音乐教学策略改进中学音乐教学,实现教学过程的实施有效性,不仅能陶冶学生高尚情操,掌握音乐知识结构,拓展创新思维,这对提高中学生审美能力和缓解学习疲劳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中学音乐;教学策略;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现代社会信息高速发展,新的教学目标要求学校在教书育人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运用工具获取有用信息并加以有效处理的能力。而实现这一目的的最好方法就是将信息技术融合到学科教学中去。近年来,福州市的中学校园已基本实现网络化。在日常音乐教学活动中(包括各级各类公开课、研讨课、示范课等;省、市、区、校的教学交流;青年教师技能大赛等),音乐教师都离不开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信息技术能力已经悄然成为教师执教生涯中的必修课。在信息技术和多媒体设施的辅助下,中学音乐的学科特色和课堂教学效果得到显著提高。
2 中学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学生音乐心理和情感的不稳定
        中学生情感的发展受到身心发展的制约。中学阶段学生生长发育迅猛,认知水平提高,活动范围扩展,社会交往加深,情感活动日益丰富起来。由于进入变声期,许多学生的歌声开始变得音色浑沌、音高不准,不如童声甜美、明亮,个别学生更是声带损伤、声音沙哑,他们在音乐表现上不免产生焦虑、自卑的情绪。课堂上他们不太愿意唱,或宁愿同学们一起唱,以避免显露自己的“不足”。还有部分学生则较为热衷通俗歌曲,生理上的急剧变化促使他们需要表达情感,展现自身的个性特点,而通俗歌曲歌词贴近生活,浅显易懂,曲调较为流畅,节奏频繁多变,在某种程度上能适应他们的心理需求。再加上中学生知识水平有限,对音乐发展了解的片面化以及种种的不稳定,使他们对音乐美的认知和衡量标准都会有稍稍的偏差,有时甚至还会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2.2 单一、陈旧的教学模式
        传统音乐教学中教师台上照本宣科,学生台下被动机械化模仿学唱,学习方法单一循环,课堂气氛枯燥无味,整节课结束学生似乎从“苦海”中解脱出来。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产生对音乐的厌烦情绪,在这种教学情况下,音乐教学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教师作为音乐教育的实施者,不仅要在教材的选择上下功夫,还要在教学设计上大胆创新,教学中学生会被教师的热情与积极所感染,教师精心设计和安排的教学形式能让学生学习音乐知识的同时感受音乐带给他们的快乐和愉悦,从而对每周的音乐课产生期盼,而这种期盼正是学生学好音乐的先决条件。
        2.3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学生对音乐课的开设与推进要有正确的认识,且端正学习音乐课的态度也是非常重要的。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喜欢音乐是人的本能,对音乐的需要也是人们心理需要的一部分。学生有兴趣主动去学,对于他们来说上音乐课就不是一件单纯只是张口模仿的乏味之事。应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挖掘每个人的音乐潜能,激发他们的音乐能力,发展他们的音乐兴趣爱好,让每位学生在音乐学习中发挥想象力和表现力,享受课堂音乐带来的快乐,使音乐课堂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


3 中学音乐教学策略的有效运用
        3.1 基于微课资源的自主学习模式
        按照基于微课资源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将课堂教学过程划分为课前、课堂、课后三个环节。课前,学生按小组相互拍摄个人照片。第一,课前环节:教师事先制作微课并上传,创设情境,明确学习任务或主题。首先,教师根据项目任务进行教学设计。具体项目任务包括:该微课制作相关的知识点、微课类型、微课所发挥的作用等。教师应在充分考虑上述问题后,开始制作微课。其次,学生观看微课并组建小组,明确学习任务,制定研究计划。最后,各学习小组成员间进行讨论和交流,搜集资料并共享资源。第二,课中环节:学生分小组讨论并交流协作,探究完成任务。学生完成任务后,按小组演示成果。可演示的成果包括作品、模拟授课、内容报告等,也可以交流完成过程。演示过程中,其他学生进行观察并点评。教师对各小组的成果进行评价。通过小组展示和教师点评,学生进一步修正和完善自己的作品。第三,课后环节:为了强化学生获得新知识的体会,继续开展小组互评。这种模式有利于学生在评价过程中体验成功和自我价值,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协作学习及人际交往能力,提升他们的艺术素养。
        3.2 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
        在中学音乐课堂的合作教学实践活动中,老师要想真正地、切实地提高音乐课堂的教学质量水平,让合作教学的成果得到最佳呈现,就要重视强化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学生自身的参与意识,促使学生能够在老师的教学引导和安排下,主动、积极地加入音乐教学实践活动中来。以音乐老师讲解“中国民族乐器”的教学课堂为例,在老师进行有关“中国民族乐器”的乐理知识讲解时,最好不要平铺直叙,反复教授理论知识,这样不仅容易导致学生产生疲惫感,也不利于知识的真正传授,学生能够真正接收并记住的实际理论知识量并不大。音乐老师可以加强创新性思维,设置具有趣味性的课堂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听课热情。例如,可以实现准备好音频资料,在课堂上向同学们播放学生自己演奏的民族乐器曲目,或者允许会弹奏民族乐器的同学自备乐器,现场演奏。在进行合作探讨的过程中,学生们会向老师主动提问自己没有理解、忽略的乐理知识,在自主研究和探析中,逐步掌握有关中华民族乐器的有关常识和音乐知识,拓宽学生的眼界的同时,提高学生全面性的音乐素质,奠定学生音乐发展的基础道路。
        3.3 运用钢琴伴奏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学生在掌握大量音乐知识的同时,会逐渐形成自己独有的音乐审美理念,这种理念很大程度上是以自身的感受为基础并逐渐完善的。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歌唱时,应当充分体现钢琴本身的巨大表现力,引导和感染学生,帮助学生深刻体会作品本身所包含的情感与思想,通过音乐教学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以歌曲《红河谷》为例,歌曲本身具有极其浓厚的民族特色,教师可以选择F大调作为伴奏,来展现乐曲本身的风格。在伴奏时教师还必须注意,不能一味地为伴奏而伴奏,而是要结合学习的进度以及教学的需求,把握好分寸,尤其是要关注学生的变化,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调整,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可以控制好演唱的速度和力度。此外,教师还可以运用钢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通过学习,充分体会到音乐艺术本身的魅力,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音乐综合素养。
4 结束语
        初中音乐教学策略是多种多样的,目的是为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增强。教学中我们应以初中音乐课程教学大纲为依据,以音乐教学理论为指导,不断完善适合自己和学生的教学策略,提炼出能提高自身教学效率又适合学生学习的特色教学设计,让每位学生从学习中得到收获和进步,从而为初中音乐教学改革的推进贡献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 何发辉.论中学音乐课堂有效教学策略[J].成才之路,2019(15):83.
[2] 董艳迪.中学音乐课堂有效教学策略初探[J].高考,2019(15):261.
[3] 张静.浅析新课程背景下中学音乐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J].文存阅刊,2018(20):51.
[4] 卢敏.关于新课程背景下中学音乐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J].新课程(中学),2017(08):39-40.
[5] 沈姝玺.中学音乐欣赏课的有效教学策略初探[J].音乐天地,2017(07):7-1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