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登军
重庆市农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四川 重庆 400015
摘要:畜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如何“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走出一条畜牧业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的道路成为重要紧迫的课题。本文分析畜牧业规模化发展的重要性、面临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提出畜牧业绿色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畜牧业、规模化、绿色发展。
近几年我国的畜牧业发展迅速,为百姓“菜篮子”提供重要保障,目前我国的肉类和禽蛋均跃居世界第一位。但规模化畜牧养殖引发的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突出,需系统性、长期性去研究和实践“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路径。
一、畜牧业规模化发展的重要性
(一)规模化畜牧产业是保供自给的需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肉类需求旺盛,以生猪为例,我国每年消耗6亿头生猪,但长期以来生猪养殖主要以家庭散养的模式为主,现在广大的农村人口进城务工,养猪的人明显减少。我国每年需要进口大量猪肉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当前面临新冠疫情和非洲猪瘟疫情双重冲击,不稳定性不确定性较大。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指出,猪肉自给率保持在95%左右,牛羊肉自给率保持在85%左右,奶源自给率保持在70%以上,禽肉和禽蛋实现基本自给。“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发展规模化畜牧产业对满足14亿居民肉蛋奶自给自足意义重大深远。
(二)规模化畜牧产业是集约化发展的需要
我国土地资源匮乏,耕地面积仅占世界的9%,需要养活世界仅1/5的人口。传统散养模式不仅环境污染严重,而且产出效益低下,已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规模化养殖能够在有限土地资源上,利用现代化养殖设施设备、技术、管理,实现集约化产业发展,最大化经济效益。国家畜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指出,2025年我国畜禽养殖规模化率达到70%以上,2030年达到75%以上。
二、畜牧业规模化发展面临的可持续问题
(一)因地制宜论证不充分
部分企业重拿资源、轻规划论证,在养殖场选址、规划、设计、建设、生产等方面因地制宜论证不充分,盲目上马大规模养殖场,存在离流域水体较近、配套土地不足等问题,制约粪污资源化利用,影响经济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二)农牧循环发展仍滞后
一是规模化养殖场产生的粪便量大、处理成本高。如万头牧场年沼液产生总量达到30余万吨,沼液深度处理达到《农田灌溉水质标准》要求,综合运行成本估算约60元/吨,年处理综合费用高达1800万元。二是由于化肥运输、贮存和使用都较为方便,种植户使用畜禽粪便意愿不高。一边是农民长期使用化肥,导致土壤有机质低、土壤养分失衡,地力退化严重;一边是含有大量氮、磷等有机营养物质畜禽粪便资源得不到经济有效利用。
(三)配套政策资金支持不足
由于农业行业高投入、低利润、高风险特性,生牛乳、生猪等受周期性价格波动影响较大,仅凭养殖业一己之力,难以承担粪污治理设施的建设与运行费用。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资源化利用专项资金投入不足,“以奖促治”、“以奖代补”政策激励措施落地不多,污染治理的财政投资、价格补贴以及有机肥利用等方面扶持政策出台较少。
三、规模化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对策建议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新经济发展观。绿色发展是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客观要求,是推进现代畜牧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生产布局优化、资源利用高效、生态环境良好的必由之路。
(一)因地制宜优化发展绿色畜牧产业
近期国家农业农村部、生态环境部两部门出台《关于进一步明确畜禽粪污还田利用要求强化养殖污染监管的通知》,明确“畜禽粪污的处理应根据排放去向或利用方式的不同执行相应的标准规范。”其中配套土地面积关系着畜禽粪便的处理方式。规模化畜牧养殖在选址、规模、工艺、设施等应充分考虑地理环境、土地承载力、利用方式等因素,用工程化系统化思维论证,因地制宜、优化工艺,实现规模化畜牧养殖绿色可持续发展。
(二)创新探索农牧循环生态发展模式
规模化养殖场大量粪污如何实现变“废”为“宝”,“种养结合、农牧循环”是当前粪污资源利用重要方式。配套土地充足的养殖场,养殖场可按照《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技术规范》(GB/T 36195)《畜禽粪便还田技术规范》(GB/T 25246)《畜禽粪污土地承载力测算技术指南》规定,建设粪污无害化处理设施,经无害化处理后资源化还田利用,实现“牧-沼-田”农牧循环生态发展模式,达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同步提升、协调发展。如某万头牧场实践表明,粪水经无害化处理还田利用后,将贫瘠沙漠化土地改良,减少化肥投用量,提升耕地质量;同时利用改良后土地种植青贮玉米,牧场每年向农户订单采购5万吨青贮玉米饲料,增加当地农民收入,减少燃烧秸秆对环境污染。配套土地受限的养殖场,可加强与企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合作探索,多途径实现和优化农牧循环生态发展模式。如某生猪养殖场因配套土地不足,与当地种植合作社合作,猪粪采用异位发酵床处理方式,垫料由种植合作社提供,猪粪垫料利用菌种发酵后,交由种植合作社作为有机肥使用,粪污经济有效处理利用,双方均降低生产成本,生态和经济效益明显。
(三)大力发展畜牧业智慧化养殖方式
围绕“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治理路径,探索创新环保治理技术与管理模式,加大智慧化、数字化养殖技术研究应用。一是饲喂精准化。优化饲料配方,探索精粗饲料比例,减少氨氮排放;精准饲喂,避免多喂,减少排泄量;开展科学的饲料及添加剂研究,提高饲料转化率,降低粪污中重金属含量。二是用水减量化。完善粪污处理硬件设备设施,运用独立雨污分离系统、刮粪板、感应喷淋、内部循环水系统、屋顶防晒涂层等方式,从源头减少粪水总量。如猪只饮水采用自动水位控制模式,解决猪只饮水浪费。冲栏采用“热水+超高压喷雾冲洗”,较传统冲栏减少2/3用水量。采用自动刮板清粪,从源头进行分离,减少污水量。对污水采用固液二次分离技术,减少污水处理难度。三是粪污资源化。如猪粪异位发酵床、牛粪制作牛床垫料、蚯蚓养殖、沼液发酵无害化处理还田利用等,提升粪污资源化利用率和综合效益。
(四)加大畜牧业绿色发展配套政策支持力度
建议政府部门加大对畜禽养殖粪污治理、资源化利用项目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一是建立健全投入保障机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设立专项资金,大力支持畜禽养殖粪污治理、资源化利用项目。二是建立和完善政策引导机制,建立实施“以奖促治”机制,一方面对全产业运营企业,制定优惠政策,以产业链后端税费减免奖补,激发企业在产业链前端实施粪污治理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对使用有机肥的种植企业、种植户按照使用量给予奖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