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民用建筑结构设计中短肢剪力墙技术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1/4/22   来源:《城镇建设》2021年3期   作者:杨天1 李文韬2
[导读] 本文简要介绍了短肢剪力墙工艺内容,以民用建筑结构设计为视角,探索了短肢剪力墙工艺的应用表现:
        杨天1 李文韬2
        天津方标世纪规划建筑设计有限公司1   天津市   300000   天津住总建设工程总承包有限公司2   天津市   300000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短肢剪力墙工艺内容,以民用建筑结构设计为视角,探索了短肢剪力墙工艺的应用表现:科学完成墙体结构规划、设计钢筋绑扎施工方案、混凝土结构施工方法等,分别从墙体、钢筋、连梁、抗震等视角,探究短肢剪力墙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以期提升民用建筑结构设计的合理性,切实增强民用建筑结构整体性能,为人们提供安全稳定的建筑工程。
        关键词:短肢剪力墙;墙体结构;民用建筑

        引言:在部分地震问题发生频率较高的地区,短肢剪力墙具有较为显著的应用优势,在墙体性能方面拥有较强的抗灾能力,抗震效果明显,由此在建筑行业中获得了较高认可。同时短肢剪力墙具有体积小的应用优势,能够最大化划分建筑空间层次,加强建筑空间利用,保障建筑品质。
        1短肢剪力墙工艺概述
        短肢剪力墙是指截面厚度不小于300mm、各肢横截面高度与厚度之比的最大值大于4且不小于8的剪力墙。此种建筑工艺,在民用建筑工程中获得了广泛应用。由于短肢剪力墙建筑结构具有一定施工特性,要求施工单位在实际开展各项工程建设时,合理控制墙体结构的应用次数,保障建筑工程品质。在短肢剪力墙体结构中,建筑连接的关键结构为梁。施工单位可借助梁,完成墙体结构设计,在建筑间隔墙体结构中,完成梁结构砌筑,兼顾工程现场的实际建设需求,优化墙体结构施工方案,以此达成建筑空间层次规划效果,为建筑住户争取更多建筑布局改善的可能。
        以民用建筑工程项目为视角,开展建筑结构设计工作时,应合理设置短肢剪力墙结构。施工单位在进行此种墙体结构施工时,应结合工程所在位置的施工条件,综合确定筒体建设位置,有效连接剪力墙工程结构,便于剪力墙、筒体两者共同完成荷载承担,实现在建筑结构各节点完成横向荷载消除。因此,在设计民用建筑结构期间,应充分融合短肢剪力墙工艺使用,以便于提升建筑整体设计观赏性[1]。
2在民用住宅工程建设中融合短肢剪力墙工艺的具体应用
2.1科学完成墙体结构规划
        技术人员,以工程现场实情为依据,加强剪力墙结构规划的合理性,确定剪力墙各项设计标准,保障墙体结构规划的可操作性。比如剪力墙结构,其高度设计方案,应参考墙体结构的抗震性能。如若墙体高低参数较小,则墙体结构会具有较强的抗震能力。技术人员应结合工程建设品质的各项规定,参照建筑工程具体楼层数量,合理完成工程顶层墙体高度设计,为后续工程建设奠定基础条件。技术人员设计剪力墙结构时,应保障墙体间距的控制效果,将墙体结构规划至墙体外部竖向方位的轴线位置,以此保障建筑整体项目的水平方向防护能力,使其在抗压、抗震等方面,具有较强的对抗性能。
2.2设计钢筋绑扎施工方案
        在完成剪力墙结构规划时,技术人员应结合工程建设区域的实际情况,完成各项数据测量。在数据测量完成时,以勘测结果、建筑工程施工要求为参照,在工程图纸中,添加各项工程设计信息,获取钢筋绑扎工程方案。技术人员在规划剪力墙工程施工方案时,钢筋原材料品质较为关键,应尽可能地选择品质优异的钢筋材料,保障工程建设品质。
        在钢筋材料确定的基础上,确定钢筋存储管理区域,同时设计钢筋纵向、横向等方面的工程参数,优化各层钢筋相对位置设计的合理性,设定具有可行性的工程应急预案,便于在墙体钢筋位置发生偏离时,及时采取钢筋弯曲措施,使偏离钢筋有效连接于墙体结构未偏离的钢筋。在钢筋弯曲时,控制弯曲弧度不大于15度。

技术人员在开展模板搭建工程方案规划时,应保障钢筋网间距设计的准确性,同时完成各类钢筋绑扎方案设计,比如钢筋绑扎数量、钢筋网间距等,以此提升模板搭建品质,为后续混凝土工程建设奠定基础条件,间接保障剪力墙结构建筑品质。
2.3混凝土结构建设方法
        在剪力墙结构设计期间,混凝土工程建设规划的设计工作,尤为关键。混凝土工程浇筑施工品质,直接作用于剪力墙结构整体性能。因此,民用建筑工程建设期间,施工单位应有效完成混凝土浇筑方案的制定,保障混凝土养护工作的有序性。技术人员,在开展剪力墙结构设计工作时,应完成混凝土施工材料类型、配比等内容的设计与标准,便于技术人员结合配比方案完成材料准备,为浇筑施工程序奠定基础条件。在混凝土各类原材料准备完成时,依据配比方案在搅拌器中投料,在各类原材料获得充分搅拌时,方可开展浇筑工程建设程序。技术人员在开展剪力墙浇筑工程建设前期,应有序完成模板清洁工作[2]。
        浇筑时,浇筑位置为模板底部,浇筑厚度为5厘米,浇筑方式为分层浇筑法,以此提升剪力墙整体结构的浇筑品质。浇筑施工完成时,阶段性在墙体表层开展喷水作用,同时在墙体表层完成保温设施敷设,防止墙体在温差条件下发生结构受损问题,提升剪力墙工程建设品质。混凝土结构建设完成时,开展墙梁工程建设,在梁结构下方位置,设计蓄水装置,便于保持梁整体结构性能的稳定性,在混凝土凝固时,技术人员可操作品质优异的机器设备,有效消除梁结构中发生位移的钢筋,全面维护梁结构的建设品质。
2.4技术要点
        2.4.1连梁设计
        在设计民用建筑结构时,连梁设计较为关键。连梁作为短肢剪力墙的关键组成,在连梁建设期间,将会产生大量能量消耗。技术人员应准确把握连梁剪切力度,以此逐步增强建筑结构性能,使其抗震能力符合工程设计标准。短肢剪力墙的应用价值,集中在连梁结构性能方面。因此,以工程建设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加强连梁纵筋使用数量控制,切合强剪弱弯的设计需求。
        在连梁设计程序中,应有序控制短肢剪力墙使用次数,结合工程抗侧力实情予以分析,加强连梁设计方案的优化与调整,设定参照体为刚度核心位置,以此逐步提升短肢剪力墙结构规划的完善性,同时结合跨高比,合理设计连梁结构,以此减少计算误差,提升计算结果精准性。技术人员在规划剪力墙中梁结构时,应有序落实强剪弱弯性能检测试验,如果梁结构的承重能力,远大于梁结构的承重能力,应在梁结构受损前期,梁结构发生弯曲表现。
        2.4.2抗震设计
        设计剪力墙结构抗震性能,较为关键。在地震灾害发生时,地震作用对墙体框架剪力墙将会形成一定冲击,形成剪力墙上区、下区差异化刚度现象。在底层弹塑性有所变化时,建筑底层承受地震冲击作用,在剪力墙结构发生侧移时,提升了上区刚度。因此,在设计建筑结构方案时,应把握剪力墙上区、底层的侧移量,以此保障建筑结构平稳性。
        短肢剪力墙具有较强的抗震性能,结合墙体结构的实情,有效延伸剪力墙,由专业技术人员准确获取剪力墙设计方案。同时,动态化监测墙体底部运行情况,继而制定较为完整的工程建设标准。在实际工程建设时,严格依据工程建设标准,提升施工行为的规范性。在设计抗震等级程序时,应合理设计短肢剪力墙钢筋配置数量,同时由专业施工人员准确计算钢筋配置数量,墙体底部配筋率通常为1.2%。加强短肢剪力墙相对位置的控制,使其处于相同水平线位置上,以此提升建筑结构性能。
结论:综上所述,短肢剪力墙工艺的合理应用,能够提升民用建筑结构设计的层次感,为民用建筑工程节省较多建筑空间,便于住户获得较多的建筑布局改善的可能。因此,在民用建设工程建设期间,应借助短肢剪力墙工艺,科学开展建筑结构设计,结合工程现场实情,科学确定建筑方案,保障民用建筑工程品质。
参考文献:
[1]王冠亚.民用建筑结构设计中短肢剪力墙技术的应用[J].中国住宅设施,2020(11):68-69.
[2]朱恺,杨召波.民用建筑结构设计中短肢剪力墙技术的应用[J].砖瓦,2020(07):98+10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