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琛
安徽省蚌山幼儿园
摘要:幼儿园的区域性活动是实施主题课程的重要方式,在课程改革中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如何有效地开展区域活动已经成为每个幼儿园教师当下需要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幼儿园教学;区域活动;问题对策
在幼儿园开展区域活动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幼儿们的愿望,大多数幼儿愿意遵循自己内部发展选择活动主题,并在活动期间自愿进行一些快乐的活动。
一、幼儿园区域活动的问题
(一)教师的指示不正确
指导区域活动有两种极端情况:完全放任和过度干预。采用第一种方法的教师,通过引入观察或活动的通用规则,允许幼儿观察和独立行动。幼儿的独立性得到了充分重视,但教师忽略了幼儿当前的身心发展水平,这很容易导致观察不仔细和行动不便。采用第二种方法的教师将精力集中在之中结果上。在活动过程中,如果教师发现幼儿做不到某件事,让活动朝着教师的预期结果相反的方向发展,不会给孩子任何时间去思考,忽略孩子的利益、权利和想法。
(二)对区域活动的认识不足
区域活动是一项较为复杂的教学活动,对教师的要求较高,需要这些教师对区域活动有清醒的认识,知道如何进行区域活动,从而提升幼儿的水平。然而当前有部分小型民办幼儿园的教师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教育能力培训,缺乏教育方面的专业知识。这种教师只是将课堂讲授作为教学方式,教学活动缺乏多样性,不利于幼儿的健康发展。在部分正规幼儿园中,包括公办幼儿园,教师对幼儿的发展状况缺乏全面准确的把握。有时候教师已经了解幼儿的兴趣爱好,发现幼儿的知识接受已经处于饱和状态,但是为了完成教学计划,不顾幼儿的兴趣,继续按照原计划进行教学,过多的重视“学习”,而不重视“如何学”,不会充分利用“区域活动”,这些情况均导致了幼儿园教师对区域活动认识不到位,影响幼儿发展。
(三)区域活动只进行形式上的创新
在创建区域时,大多数教师会因为创新而努力工作。教师试图为幼儿们开展活动,单方面争取形式和表面上的新颖性,而忽略了阻止其发挥应有作用的内容创新。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根据自己的想法和愿望进行准备,从成人的思维角度结合教室结构、位置、形状、内容,幼儿无法理解并不能得到自身需要的发展。
二、组织和优化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具体措施
(一)首先确定教师在区域活动中指导的角色。
教师首先是一个观察者角色。教师作为一个观察者,可以先设计一些观察记录表﹐针对本班幼儿情况进行记录。其次,应合理运用整体观察和局部观察。一般来说﹐在活动的头尾两段应该采用整体观察,常用的方法是扫视、巡视,所花时间较少。在活动进行中,教师需要了解个别幼儿活动的状况﹐对新材料的适宜性进行检验,对幼儿活动中的热点问题跟踪观察或寻找新的热点等,这一切都离不开局部观察。
(二)加强沟通,指导幼儿参加幼儿园区域活动
优化幼儿的区域活动离不开教师的正确指导,同时也离不开适当的沟通。交流对于提高幼儿活动的效率至关重要,更有助于区域活动的顺利开展,帮助幼儿实现自我发展。通过与幼儿互动,幼儿园的教师可以随时了解幼儿的思想和学习状况,充分了解幼儿的心理和人格特质,并确定针对幼儿的科学合理的区域性活动。指导幼儿们参加活动时,教师应始终注意幼儿们的活动状态,并在幼儿活动中反思自己的目标与设计。
(三)科学合理地为区域活动提供材料
材料是幼儿探索和学习的主要桥梁之一。有什么样材料,就能引发什么样的活动。所以,在教学活动中努力进行目标建设,在目标建设之际做好活动内容和期望的幼儿活动经验。这样,让幼儿在材料中,在主动获取经验的过程中,实现材料投放的层次性与适宜性。幼儿教师需要根据幼儿的发展需求进行材料投放。如,幼儿在开展医院相关主题活动时,教师就要投放一些模拟注射器、器皿、模拟点滴瓶、白大褂等材料,让幼儿能在活动中找寻到合适的材料。通过选择材料能对该环境有一定的回忆,并能定位自己在活动中的角色。
(四)提高组织学前教育教师区域活动的可能性
为了确保区域活动的有效性,幼儿园必须集中精力提高学前教师的组织能力。具体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教师进行监督。幼儿园开展区域性活动时,应着重分享更多的生活经验,以便幼儿进一步发展自己的思想。在实践中,可以通过观察幼儿园教育者面临的现场问题并根据问题对教师进行必要的培训。其次,创建新的教学工具。教学工具在区域培训中起着重要作用,开发教具以确保教具满足幼儿活动的需要,并在真正意义上发挥教具的作用。
三、总结
幼儿园开展区域活动的必要性已在幼儿教育界形成共识。区域活动能够培养幼儿自我调节、自我控制的能力﹐养成自觉遵守规则的良好习惯;还可以帮助幼儿学会礼貌、谦让、友爱、互助等优良品质﹔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锻炼幼儿的意志品质﹐使他们养成能够克服困难、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教师也必须不断地探索,力求最大限度上让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张琴.幼儿园区角活动的组织与指导策略初探[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09(09)
[2]王蓉.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与指导[J].学前课程研究. 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