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念杰 姚永辉 谢国华 尹湾湾 齐少聪 徐亚洁
河南省濮阳市中小学教育教研室 457000 河南省濮阳市第四中学 457000
摘要:体育课程是学校教育中唯一一门具有促进学生身体发展功效的课程,若体育课程失去这一功效,便失去了它在学校教育中存在的意义。发展体能是体育课程的本质功能,也是运用技能的基础。在日常体育教学中,不管是专门的体能锻炼类教材,还是“课课练”,亦或是通过各环节设计练习,都要注重方法的和策略的科学有效性,都必须注重体能发展。
关键词:体能发展;方法和策略;体育教学
前言
河南省持续推进“打造‘四有’体育课堂,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主题教研与实践活动,助推体育教学改革。“四有”的内涵是体育课要有追求实效的体能发展;有因材施教的技能学习;有灵活多样的竞赛活动;有重在激发的运动兴趣。“四有”之间相互融合、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提升,重要的“一有”就是体育课要有追求实效的体能发展。发展体能是体育课程的本质功能,也是运用技能的基础,更是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运动能力”的重要构成,发展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必须注重体能发展。
体能发展的实效性主要体现在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通过有效的练习方法和形式,使学生身体得到足够的生理刺激,承受适宜的运动负荷,使各个系统器官的机能得到提高与发展。在当前形势下,提醒教师务必重视在体育教学中促进学生体能发展,这为初中体育教学体能发展的方法和策略研究提供了基本遵循。
1.研究目的
长期以来,国内外对于体能发展的研究多集中在竞技体育中,对初中体育教学中促进学生体能发展的专门性研究不深入,对在体育教学中促进学生体能发展的方法和策略指导不具体,效果不理想。鉴于此,项目组立足于初中体育教学实践,以“四有”体育课堂为指导,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及生长发育的规律,
通过教学实验对比,优选简便易行、形式多样、科学高效、进阶有序的体能练习方法和策略,解决体育教学中促进学生体能发展的基础性和普遍性问题。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查阅国内外有关现代体能训练理论和方法、以及有关中小学生体能发展的重要文献、理论著作和研究成果,全面了解目前国内外同类研究中的一些基本原则、方法和研究现状,为项目的顺利完成提供理论支撑。
2.2访谈法
对部分专家和一线教师进行访谈,着重解决与中小学生体能促进理论相关的一些问题,对实践方案内容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认真听取他们的建议,对实践方案做进一步地修改,以保证实践方案的可行性。
2.3行动研究法
观察、了解、分析初中体育教学促进体能发展研究前后的现状,及时总结研究后的经验和教训,不断完善和调整研究策略,为研究提供事实依据。
2.4比较研究法
对濮阳市初中体育教学促进体能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通过实验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出符合濮阳市初中学生实际的体能发展方法与策略。
3.结果与分析
运动生理学研究表明,初中学生年龄在12—15岁之间,其一般力量、动作速度、位移速度和有氧耐力等运动素质均处于发展敏感期。在此阶段进行专门的练习,对初中生相应体能发展事半功倍。
3.1创新体育教学中发展体能的方式方法
3.1.1循序渐进发展力量素质
在进行一般力量练习时,我们可以根据身体结构的划分,对四肢和躯干两个部分进行高效的力量练习。
四肢力量又可分为上肢力量和下肢力量。在进行上肢力量的练习时,我们可以采用俯卧撑、引体向上、双杠臂屈伸等方式进行练习。在练习时应该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例如,俯卧撑练习,刚开始可以要求学生膝关节着地的方式进行俯卧撑练习,上肢力量有所增加后进行常规的俯卧撑练习,练习一段时间后可适当增加难度,可以进行击掌俯卧撑等练习;又如引体向上练习,刚开始,大部分初中生无法完成一个完整的引体向上,这时可以利用低单杠,让学生手握单杠,与肩同宽,手臂伸直,身体斜插在单杠下,然后屈臂靠近单杠,进行臂屈伸,坚持一段时间后,在高单杠下面放一个箱子,学生站在箱子上面,手握杠,屈臂,下颌超过杠,脚离开箱子进行静力性练习,之后再逐渐过渡到常规的引体向上练习,从而增加学生的上肢力量;在进行下肢力量的练习时,我们可以采用各种姿势的跑、原地纵跳、单足跳、蹲起、鸭子步、蛙跳、跳台阶等练习方法,合理安排练习内容以及练习的次数、组数。例如,首先做原地纵跳15次、进行两组,单足跳30米、进行两组,然后做鸭子步30米、进行两组。采用这样变换的组合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下肢力量,而且可以增强学生的兴趣,避免学生心理上的疲劳。
对于躯干部分的力量练习,我们采用核心力量练习,练习方式有:平板支撑、仰卧起坐、仰卧两头起、仰卧举腿、俄罗斯转体、背起、跪地弓背支撑、跪式直背支撑、燕式平衡等。在进行核心力量练习时,应合理安排练习内容,例如,仰卧两头起10次、俄罗斯转体20次、背起10次,中间休息1分钟,再进行第二组。在练习期间最好采用集体练习的方式,同学之间互相鼓励,共同坚持做各种练习,体验一起练习带来的收获。
3.1.2对抗外力发展速度素质
在进行动作速度时可以借助外力提高学生对动作速度的控制。例如,在进行前滚翻练习时,从高处向低处进行练习,合理的降低了动作的难度;在投掷练习时,教师用助力帮助学生前送髋关节;在立定跳远的练习中,教师在一旁拉住学生的手协助学生进行练习,让学生体会该动作的动作速度。另外,提高动作速度还可以利用顺风跑、下坡跑、同样的时间内增加做动作的次数等练习方法。
位移速度即移动速度,移动速度的提高主要以高能磷酸原代谢为主,强度较大,因此,练习的持续时间应该在20秒以内,练习次数不宜过多。练习方法有:爆发力的练习、高频率的小步跑、后蹬跑、车轮跑、斜坡跑等练习方法。
3.1.3转移注意发展耐力素质
有氧耐力是指机体在氧气供应比较充足的情况下,坚持长时间进行工作的能力。练习耐力的方法有:匀速跑、变速跑、追逐跑、领先跑、越野跑、法特莱克跑等方法。由于耐力练习比较枯燥,可以适当变换练习方法,例如把越野跑升级成为定向越野跑,让学生拿着地图去寻宝,自己找下一个目标在哪里,以最快的速度完成地图上所有的点;又如,800米追逐跑,两名同学相隔30米一起开始跑,后面的同学追前面的同学,如果追逐成功,前面的同学做20个蹲起,如果未追到前面的同学,后面的同学做20个蹲起。另外,可以利用外部因素,提高学生内部动机,如,每跑一圈会得到一个奖章,集齐奖章可以兑换礼品等方式。在进行耐力项目时,应注意强度不要过大。运动负荷应该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否则会影响练习效果。
3.2把握体育教学中发展体能的各种时机
3.2.1在准备活动中安排专项体能练习
体育课的开始部分首先应该进行准备活动,以降低学生肌肉的黏滞性,提高肌肉的活性,促使机体快速进入工作状态。准备活动一般是由一系列的身体练习组成的,有计划地进行身体练习就会促进学生体能的增长。在与跑有关的课中,准备活动可以安排学生绕操场慢跑,在慢跑过程中,适当增加高抬腿跑、后踢腿跑、侧身跑、交叉腿跑等身体练习;如果要进行与跳有关的课时,还可以增加原地纵跳、挺身跳、收腹跳等专项准备活动为本节课的内容做铺垫;在技巧类的教学中,可以安排一些垫上动作,如螃蟹爬(同手同脚侧向爬)、屈膝仰撑后退爬等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球类课的教学中,做完简单的热身后,可以增加球类基本步法练习等等。通过准备活动中安排专项体能练习,促使学生专项体能的发展。
3.2.2在技能学习中融入专项体能练习
体育教学中技能学习必不可少,它是实现教学效果的核心。专项体能又是技能学习的基础,技能学习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专项体能。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我们可以把技能学习和体能的练习有机的结合起来,一方面可以快速地学习技术动作,另一方面可以促进体能的增长。
把技能和体能结合起来的方式有很多,可以采用重复式的练习,例如,排球的发球、垫球、传球、扣球等技术动作的练习,足球传球、射门技术动作的练习,武术的跳步和跃步等脚步动作、冲拳和击掌等进攻动作,都需要重复的对该动作进行反复的练习,让学生体会动作的精髓,每一次的反复练习都在为技能的学习和体能的提高做铺垫;还可以采用辅助式的练习,例如,快速跑技术,同学们通过小步跑、高抬腿、后蹬跑等练习提高学生的步频和步幅。立定跳远技术,学生通过挺身跳、收腹跳、跳台阶、跳深、蛙跳等练习提高立定跳远技术。学生通过体能的练习促进技能的发展;采用持续练习技术动作也是一种方式,促进体能的提高,例如武术套路,在学习武术动作时,做每一个动作的持续时间最好长一些,强调练习马步时重心要低、冲拳后手臂要舒展、平伸,在长时间的静止动作和身体的充分伸展中发展力量和柔韧等;另外,还可以采用变换练习内容的方式进行学习,例如,篮球运球技术,学生通过不断地练习运球跑、变向运球、运球过障碍等技术动作,通过技能的学习,学生的体能也得到了提升。
3.2.3合理安排“课课练”进行强化体能练习
“课课练”的练习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依据教学需要合理安排练习内容,采用高效的练习方法,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学生的体能。“课课练”分为以下几个类型:
一是“补偿型”课课练。根据练习的强度,来安排体能的练习内容,如果教学内容强度大,体能练习的强度就应该小一些,反之亦然。例如,在学习快速跑时,整体练习内容强度比较大,那么,“课课练”的内容强度安排就应该小一些。又如,在学习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目中,“课课练”的强度就应该大一些;根据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原则,来安排体能的练习内容。例如,投掷实心球,“课课练”的内容就可以安排一些腿部力量练习。又如,在学习三级跳远后,“课课练”的内容可以选择增强上肢力量有关的内容。通过这样的安排,可以使学生的运动素质得到均衡发展;根据体能短板,安排“课课练”的内容,也就是说主教材能发展学生什么能力,那么“课课练”的内容就选择发展学生什么能力为主。例如,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由于核心力量不足,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这节课的“课课练”的内容就可以安排与核心力量有关的练习,既发展了核心力量,又为课堂教学效果奠定了基础。
二是“竞赛型”课课练。传统的体能练习比较枯燥,若把“课课练”以竞赛的形式开展,会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例如,“背人”比赛,两人为一组,一人背着另一个人跑到标志桶后两人角色互换,另一人背回来,看哪个小组最慢,最慢的两个小组做5个俯卧撑。又如,在同样的时间内看哪个同学做的仰卧起坐多,或者设定相同的个数,看那个同学用的时间最短,从而激发学生的练习热情。
三是“游戏型”课课练,通过游戏的趣味性,吸引学生进行体能练习。例如,“萝卜深蹲”游戏,5个人为一组,每个人代表一个颜色的萝卜,通过“红萝卜蹲、红萝卜蹲,红萝卜蹲完蓝萝卜蹲”边说边做的形式进行,忽略做深蹲的疲劳,体验游戏带来的乐趣。
3.3丰富体育教学中体能练习的组织形式
在我们日常的体育教学中,体能的练习方式往往比较单一,器材利用率很低,而利用现有的器材进行身体练习,不仅能提高学生锻炼的兴趣,而且还能发展学生的体能。不同的器材,其利用形式和锻炼的功能各不相同。运用绳梯做不同形式的跑跳练习,可以提高学生的速度、协调、灵活能力;运用弹力带做身体各部位抗阻力练习,对于小块肌肉力量的增加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利用跳绳做不同方式的练习,对学生体能的提高具有一定的功效;根据音乐的节奏,做不同方式的身体练习,可以增加学生的练习兴趣;运用球类进行体能练习,可以增加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进而提高学生的体能。
3.4效果分析
随机抽取濮阳市某实验学校的初二年级四个自然班,根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选取50米、立定跳远、1000米(800米)、引体向上(仰卧起坐)4个指标,对4个自然班的283学生进行测试,测试一共有两次,测试项目相同,第一次测试与第二次测试间隔15周,然后对两次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表1第一次测试与第二次测试男生身体素质测试对比表(M±SD)(n=164)

从上表1可以看出,经过15周的教学后,50米项目男生第二次测试平均成绩比第一次测试平均成绩提高了0.23秒;立定跳远项目男生第二次测试平均成绩比第一次测试平均成绩增加了0.06米;1000米项目男生第二次测试平均成绩比第一次测试平均成绩提高了25.26秒;引体向上项目男生第二次测试平均成绩比第一次测试平均成绩多0.93个。
表2第一次测试与第二次测试女生身体素质测试对比表(M±SD)(n=119)

从上表2中可以看出,经过15周的教学后,50米项目女生提高了0.38秒;立定跳远项目女生增加了0.05米;800米项目女生提高了26.81秒;仰卧起坐项目女生增加了6.39个。
从表1和表2综合分析可以看出,第一次测试与第二册测试平均值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分析认为,经过15周的教学,教师在进行正常教学的同时合理利用体能练习方法,组织方法多样,形式新颖,且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得教学效果显著提高,学生的体能也得到了发展。部分项目学生成绩的提高还有待改善,如引体向上项目,或许在一学期或一年甚至更长时间的系统练习后,成绩提升才会更明显,还有待进一步跟踪研究。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4.1.1在青少年的生长发育规律过程中,其运动素质的发展是不均衡的。遵循青少年生长发育的特点,紧密结合运动素质发展的敏感期,合理安排高效的体能练习方法,将事半功倍。
4.1.2创新体能练习的教学设计。解决体能教学的问题,需要从创新教学设计做起,有机融合技能学习和体能锻炼是完全可行和必要的。要把技能学习和体能锻炼有机融合起来,通过技能学练过程增强学生体能。要合理安排“课课练”,根据教学实际,采取简便易行、具有实效的练习方法与形式,力求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促进学生体能发展和掌握锻炼方法的实效。
4.1.3丰富组织形式提高练习兴趣。要通过场地的科学规划与布置,器材的合理分配与利用,开发和引入新的课程资源,丰富体能练习的组织形式,克服枯燥性,提高趣味性。
4.1.4在体育教学中,体能发展务必要追求实效,它是遏制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有效抓手,必须引起全体体育教师的高度重视。
4.2建议
4.2.1在体育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根据教学内容合理安排相应的体能练习。要通过提高练习的趣味性增强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通过外因促进内生动力不断提升。
4.2.2继续深入实践新的体育教学中发展体能的方法和策略,加强对实施效果的跟踪研究,通过扩大样本量和长期追踪研究,以验证体能练习方法对提高学生体能水平的延续性和全面性。
参考文献
[1] 刘俊凯.打造“四有”体育课堂,发展学生核心素养[J],教学研究,2018.10.
[2] 刘烨,郑小鸿.体能训练基本理论与使用方法[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1,P47-50,121-129.
[3] 毛振明,何可欣,丁天翠等.体育趣味课课练 1260 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4] 孟峰.核心区力量训练在中学篮球课“课课练”中应用的实验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4.05.18.
[5] 毛振明,何可欣,李婧祎.再论“课课炼”和《体育趣味课课练 1260 例》[J],体育教学,2015(11):4-5.
[6] 蔡蕊.核心区域力量训练在初中生身体素质课课练中的应用效果研究[D],北京首都体育学院,2015.05
[7] 黄李明,董诗政.以发展速度素质为主的“课课练”在初中学生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上海体育学院院报,198(3):36-38.
[8] 乔秀梅.中学生体能促进理论与实践方案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
[9] 李建臣.青少年功能性体能训练指导丛书 软梯组合训练[J],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3,P6.
本文系濮阳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初中体育教学促进学生体能发展的方法和策略研究》(课题编号:〔2019〕JKGH057)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刘念杰,河南省濮阳市中小学教育教研室体育教研员,市教学名师,主要从事体育教学研究;姚永辉,河南省濮阳市市直初中体育教研联盟副组长,市第四中学体育教研组长,市学科带头人,从事体育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