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蕙兰
重庆市南岸区茶园新城初级中学校
[摘要] 部编历史教材中的辅助栏目,充实和拓展了教材的内容,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效信息。
[关键词]八年级 辅助栏目 历史教材
课文辅助部分是指配合课文学习所设计的有关栏目,相当于除宋体正文和黑体标题外的所有内容。具体包括:课文前设-主要是结合本课内容要点、以问题设置为主的导言;课文旁设-包括相关史事、插图、历史地图、材料研读、问题思考等子栏目;课文后设:包括课后活动、知识拓展两个子栏目。统编版历史教材中的辅助栏目内容非常丰富,为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和平台,它有激发兴趣、拓展知识、提供材料、促进思考、展开活动、巩固提高等功能。本文以《土地改革》一课为例,抛砖引玉。
一、以课文前设导入新课
我在执教部编版教材八年级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时,首先展示学习目标: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了解土地改革运动的基本过程。理解土地改革顺利完成的原因和重要意义。接着利用正文前的导言:“土地改革是我国消灭封建剥削制度的深刻的社会变革。土地改革时,许多地方拔除了地主立的地界碑,把土地分给农民。有的农民还分到了耕牛、农具和房屋等。这是怎么回事?你想知道土地改革的情况吗?”[1]以设疑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导言中所提到的:“土地改革是社会变革。”[1]为什么呢?引导学生回顾地主、农民这一组词语的由来,让学生明确:铁器和牛耕的推广,也就是生产工具的改进,提高了生产力,打破了原有社会形态存在的经济基础---井田制,于是奴隶制瓦解,新的经济基础---土地私有制出现,促成了新型生产关系---地主、农民,中国进入封建社会。学生从而明了。
紧接着出示唐朝李绅的《悯农》:“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2]明朝于谦的《悯农》:“无雨农怨咨,有雨农辛苦。农夫出门荷犁锄,村妇看家事缝补。可怜小女年十馀,赤脚蓬头衣蓝缕。提筐朝出暮始归,青菜挑来半沾土。茅檐风急火难吹,旋爇山柴带根煮。夜归夫妇聊充饥,食罢相看泪如雨。泪如雨,将奈何。有口难论辛苦多,嗟尔县官当抚摩。” [2]引导学生思考:这两首不同时期的诗,反映了农民怎么样的生活状况,而这种现象又是什么原因导致的。由此,学生认识到:农民长期生活贫困的根源就是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从而理解“土地改革是我国消灭封建剥削制度的深刻的社会变革。”[1]
二、以图片、材料研读和相关史事深刻解析
在明确了土地改革的性质后,引导学生回顾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实行的土地政策:1927年---1933年土地革命时期,八七会议提出实行土地革命的决定,提出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1937年---1945年抗日战争时期,为了实现全民族抗战,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农民交租交息,地主减租减息的政策;1946年---1949年解放战争时期,为了获得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的支持,中共中央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提出了没收地主土地,实现耕者有其田。这三次施行的土地政策都获得了人民的支持,成效显著。“新中国成立后,占全国3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1]通过正文学生可以了解到,农村存在着大量无地和少地的农民,他们在政治上遭受地主压迫,经济上遭受地主剥削,因此就现实的情况而言,土地改革迫在眉睫。
中共中央对新解放区的土地问题早有准备。1949年9月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就指出:“土地改革为发展生产力和国家工业化的必要条件。凡已实行土地改革的地区,必须保护农民已得土地的所有权。凡尚未实行土地改革的地区,必须发动农民群众,建立农民团体,经过清除土匪恶霸、减租减息和分配土地等项步骤,实现耕者有其田。” [3]1950年6月14日,刘少奇在人民政协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中提到“人民政府和人民解放军又在广大的新解放区进行了肃清土匪、反对恶霸和减租运动,并在许多地区建立了农民协会。据华东和中南两区同志报告:两区农民协会已有约二千四百万会员,并有民兵约一百万。在运动开展的地区,普遍地召集了县、区、乡三级的人民代表会议和农民代表会议,农民积极分子已大批产生,已有三万八千多个乡政权实行了改造,农民群众的觉悟水平已经很快地提高。华东和中南两区并准备在今年冬季以前训练约十八万干部去进行土地改革。因此,我们认为在这些农民运动业已开展并有准备的地区,在今年冬季可以开始实行土地改革。”[4]
经过充分准备,土地改革的时机业已成熟。1950年6月28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6月30日,毛泽东主席签署命令正式颁布。由此新中国的土地改革拉开了帷幕。我们来感受一下农民对于土地改革的巨大热情。请同学们观察教材14页的图片《〈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受到广大农民的的热烈拥护》(图一),你从这张珍贵的历史照片中看到了什么呢?——干部在宣读土地改革的决定,百姓有认真聆听的,更多的则是举起了握拳的手表示拥护!这正说明了在当时的情况下,中共中央的决定代表了人民群众的利益!
图一
土地改革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呢?改革的目的又是什么呢?请同学们带着疑问,阅读教材14页材料研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藉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1]将这段话拆分之后,学生知道了土地改革的核心内容---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目的---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通过分组讨论,理解了封建土地制度是农民遭受剥削的根源,并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学生自然也就了解了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的必要性,只有废除封建土地制度,才能真正解放农民,才能巩固人民民主专政。
通过对比《中国土地法大纲》第八条:“乡村农会接收地主的牲畜、农具、房屋、粮食及其他财产,并征收富农的上述财产的多余部分,分给缺乏这些财产的农民及其他贫民,并分给地主同样的一份。”[5]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第二条:“没收地主的土地、耕畜、农具、多余的粮食及其在农村中多余的房屋。但地主的其他财产不予没收。”[6]第六条:“保护富农所有自耕和雇人耕种的土地及其他财产,不得侵犯。” [6]学生很快找出两部文件中对地主和富农政策的变化。对地主:从没收地主一切财产变为没收地主多余财产,将地主改造成自食其力的劳动力,以消灭地主阶级。对富农:由没收富农多余财产变为保护富农财产。由此,学生对教材14页的相关史事产生疑问:“为有利于恢复和发展生产,这次土地改革注意保存富农经济,在政治上中立富农,与过去的土改政策有所不同。这样做可以使中农放心,他们的利益不会受到损害,也有利于稳定城市中的民族资产阶级,孤立地主阶级,减少土地改革中的阻力,从而有利于发展生产。”[1]为什么要保护富农,他与城市里的民族资产阶级有什么关系?1950年8月4日,政务院第四十四次政务会议通过《关于划分农村阶级成分的决定》,它为土地改革中正确划分阶级成分提供了政策依据。明确了地主与农民的区别及富民、中农、贫农、雇农的区别。通过明确富农的划分标准,学生知道富农占较多土地,参加农业劳动,采取资本主义剥削方式(雇工经营,获取雇工剩余价值),具有剥削者和劳动者的双重身份,因此是农村里的民族资产阶级,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反对官僚资本主义,所以富农不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范畴。学生进而理解:在农村,经济上保存富农,政治上中立富农,为土地改革的顺利实施减少了阻力;在城市,稳定了城市资产阶级,为国家经济恢复提供了保障,从而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在由贫雇农组成的农会和多由解放军、机关干部、基层干部(含农村积极分子)、民主党派及社会各界人士、大中小学教员组成的土改工作队的有序组织下,由于其参与人员的广泛性,保证了土地改革的公平公正,土改工作顺利开展。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教材14页和15页的图片:农民丈量分配土地(图二)、四川金堂县贫农分到了土地(图三)、农民分到了劳动工具(图四),简单了解土改情况。
图二 图三 图四
通过土地改革,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约三亿无地少地的农民,不仅分到了土地---土地所有权由地主土地私有制变为农民土地私有制,并且分到了大量的农具、牲畜和房屋。由此每年需向地主缴纳的3000多万吨粮食的地租被免除。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人身关系、生产资料。
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完成后,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主改革也开始进行。指导学生阅读教材15页的相关史事:“全国约有3500万人口的少数民族地区,中央人民政府决定分别不同情况,用更长的时间,采取适合少数民族的特点和有利于民族团结的政策,来完成民主改革的任务。1959年,西藏地区开始进行民主改革,中心任务是把封建农奴主土地所有制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彻底消灭封建农奴制度,建立人民民主政权。经过民主改革,百万农奴翻身当家作主。”[1]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民主改革,它与土地改革的关系是什么呢?通过合作探究,学生认识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奴隶制度和封建制度的存在基础都建立在对土地的占有上,因此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主改革,其实质就是废除封建制度和奴隶制度,也就是要废除原有的土地所有制。由于中国各民族社会发展很不平衡,社会经济结构复杂,民族关系和阶级关系又往往互相交织。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改革采取了慎重稳进的方针,区别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不同情况,实行不同的政策、方法和步骤。到1959年底,少数民族地区民主改革胜利完成。
三、以课后知识和知识拓展巩固提升
土地改革带来了怎样的意义呢,我们通过教材16页的课后活动第2题和15页的相关史事来进行探究。先阅读16页的课后活动第2题“在新中国成立前,武汉市喻桥乡贫农陈友汉家里的土地很少,没有耕牛、农具,每年只收350千克谷,一年之中吃野菜、麦皮、杂粮达8个月之久,全家一年只吃2千克油、3.5千克盐。土地改革后,他家有田地15亩多,农具齐全,全年有米吃。1953年,他家收谷1600千克,一年能吃24千克油、14千克盐。”[1]学生经过思考得出结论:第2题以实例,证明土地改革废除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实现了中国农民数千年来渴望得到土地的愿望,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巩固了人民政权。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15页的相关史事:“土地改革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他们早出晚归,积肥、修堤,添置耕牛和农具。1950年冬湖南省就动工建水塘9.8万多个,修堤坝2.2万多座,修沟渠4000多千米,受益田地750万亩。辽宁金县三十里堡梅家村的翻身农民,昼夜不停地拉土垫地,把1000多亩盐碱地改变为良田,种上花生和棉花。1951年,全国粮食产量达到1.4亿吨,比1949年增长26.9%。”[1]学生经过思考,回答到:材料以数据展示了土地改革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通过书上的课后活动和相关史事,学生对土地改革的意义就有了充分的认识,新课讲授的主体内容也就很好完成了。到底学生对土地改革的意义掌握如何呢?来个限时检测吧!请学生快速完成课后活动第1题。这又是对重点知识的巩固了!
在课堂小结时,我利用教材16页的知识拓展---共和国反腐败第一大案,对第一单元进行了总结。开国大典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而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着严峻的内外形势,为了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党、政府和人民为此作出了一系列的努力:继续追歼国民党残余势力、剿匪;1951年5月23日,西藏地方政府与中央人民政府达成《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标志着祖国大陆实现统一;土地改革从根本上改变了土地占有关系,农民翻了身,巩固了人民政权,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为接下来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抵御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扩张,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捍卫了新中国的安全,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了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1951年底到1952年10月,在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和私营工商业者中开展的三反五反运动的胜利,打退了不法资本家的进攻,巩固了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和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领导地位,同时也挽救了一批国家干部,起到了清除旧社会污毒和移风易俗的作用。到1952年底,中国民主革命彻底完成,为新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奠定基础。
个人认识: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一是要引导学生利用辅助栏目开展合作学习或探究性学习,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二是要抓住教材图片落实学生的史料实证或时空观念;三是要将“材料研读”与教材正文紧密结合,通过深层次分析得出结论,形成历史思维;四是正视“相关史事”与“知识拓展”栏目,对课文进行知识性补充;五是充分运用课后活动进行教学反馈。以上就是我对辅助栏目在教学中运用的一点拙见,在以后的教学中,通过不断摸索与实践,相信理论会更加完善,流程会更加清晰,从而形成鲜明的个人风格。
[参考文献]
[1]齐世荣.《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M]. 人民教育出版社,2021.1:13、14、15、16
[2]李绅.《悯农》.[DB/OL].古诗文网
https://so.gushiwen.cn/search.aspx?value=%E6%82%AF%E5%86%9C
[2]于谦.《悯农》.[DB/OL].古诗文网
https://so.gushiwen.cn/search.aspx?value=%E6%82%AF%E5%86%9C
[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DB/OL].中国政协网
http://www.cppcc.gov.cn/2011/12/16/ARTI1513309181327976.shtml
[4]刘少奇.《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DB/OL].人民日报
http://www.people.com.cn/item/newlsq/zz/lxjx/lxjx004.html
[5]《中国土地法大纳》[DB/OL].中国法院网
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16/06/id/1941699.shtml
[6]《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DB/OL].中国人大网
http://www.npc.gov.cn/wxzl/wxzl/2000-12/10/content_424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