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道路工程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1/4/15   来源:《城镇建设》2021年2期   作者:马小玉
[导读]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雨污水的排放压力也在不断加大
        马小玉
        身份证号码:45011119920705****  广西南宁  530000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雨污水的排放压力也在不断加大,而且城市的缺水现象频发,于是国家积极实施南水北调工程以解决目前的严峻形势,以求缓解城市的用水压力。
        目前只通过管道排水已无法完全满足城市排水的正常需求,海绵城市作为一种新型的调水蓄水和雨洪管理模式,正在逐步被推广应用。所谓海绵城市即城市可以像海绵一样通过吸水、蓄水、渗透、净化等过程被收集起来,待用时再释放出来加以利用。国内的海绵城市理念是在2012年4月的“低碳城市与区域发展科技论坛”中被提到。自2013年底海绵城市理念由习总书记首次公开提出后,试点工程项目开始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开展起来。
        关键词: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市政道路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城市的数量和规模在不断扩大,因此,市政道路的建设面积也随之不断增加。传统的城市市政道路排涝能力低,一旦城市出现短时间暴雨,无法及时排除路面上的积水,往往造成市区出现洪涝灾害,这为人们的日常出行活动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还严重影响人们的出行和生命安全。因此,为了能够有效地解决城市积水问题,人们引入了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理念。海绵城市建设通过对雨水的渗透和吸收,能有效地缓解城市排水系统的泄洪压力及城市洪涝问题。
        1海绵城市建设理念
        基于城市道路设计的海绵城市开发措施主要具有以下几个原则:
        (1)在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应最大程度地降低地表不透水率。
        (2)严禁围湖造田,并应最大程度地保护自然生态水系。
        (3)利用雨水的渗透作用,适当增加雨水径流时间,尽量降低由于地块开发建设对周边生态水系造成的影响。
        (4)结合景观绿化,在解决雨水问题的同时,又可以改善和美化城市生态景观工程。
        结合海绵城市设计理念,可在路中绿化带内设置卵石渠或强渗透管,或者通过设置植草浅沟或者雨水花园及时汇集并排除车行道路表积水;人行道铺设材料可采用透水材料,表面层用透水砖,基层采用透水混凝土,此外人行道树池可采用生态型树池;道路红线两侧可预留一定宽度的绿化带通过设置雨水花园或者植草浅沟处理措施。汇集的雨水需经过末端净化处理后方可排至附近河道内。
        2海绵城市在道路工程中的应用措施
        2.1合理运用道路路面材料
        城市市政道路施工在海绵城市的理念下对于路面材料的应用有一定要求,必须要选择符合海绵城市理念应用的材料,使雨水的渗透效果有显著提升。大体上说,城市市政道路对于路面材料的选择,不单单是选取雨水的渗透效果,还要与道路的实际交通功能结合采取相应的选择,以便在道路施工修建完成后能够确保路面承受日常交通压力强度。比如,有些市政道路的人行道,日常交通中重载车辆不会在其上行驶,那么就可以将它路面上所需材料换成透水性较强的透水砖,然后选些碎石铺在下层,就形成了多孔的道路结构,从而提高雨水的下渗效果,而且还能让行人安全通过;然而对于那些交通压力较大的路面,就要选取相应的如透水沥青作为路面材料,所以我们应该依据不同的道路状况选择与之相符的路面材料进行应用。
        2.2绿化带设计
        传统的绿化带设计是将路面设置成双向横坡,排水孔布设在道路两侧,直接把雨水排放至雨水管网中,绿化带是凸起的形式,一般都会高出道路一定距离。此方案可以更好地促进雨水应用,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而海绵城市理念下则是设计成下沉式绿地,两边略高于中心的浅碟形,并在侧石上设置开口,引导路面上的雨水汇流进入下沉式绿地内,从而达到雨水蓄存、渗透以及排放的目的。当雨水较多,超过了绿地的蓄存量时,多余的雨水会通过绿地内溢流设施的引导排入市政雨水排放系统中,在提升绿化带土壤利用率的同时可以降低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率。侧分带内应设溢流设施,如溢流竖管、盖篦溢流井或雨水口等;侧分带结构层外侧及底部应采取防渗措施,以防止径流雨水下渗对路面及路基的强度和稳定性造成影响。同时应结合当地气候条件、降水量大小、雨水分布状态等选择适应性强,涵养水源好,具备一定耐污染性、耐酸碱度的树木和植物等,以实现改善生态环境的效果。
        2.3生物滞留设施
        在海绵城市理念的广泛应用中,我们在那些地势低洼的地方种植相应的植物、微生物设施来将雨水渗透与净化,称之为生物滞留设施,生物滞留设施也是海绵城市理念中一个相当重要的应用。把生物滞留区安置在小区道路两旁,通常是用在雨水流向污染比较严重的地方,合理地利用植草沟和沉淀池将雨水进行处理,把一部分较大的污染物颗粒滤出,用来减少甚至避免道路两边植物的污染。伴随海绵城市的推广应用,生物滞留设施在城市道路中的采用频率也在不断提升,大部分应用形式是结合与之相符的景观植物来降低生产建设成本等。
        2.4边坡防护设计
        边坡防护的质量水平取决于其稳定性和生态性。传统设计以工程防护为主,如混凝土挡墙、抗滑桩、挂网锚喷和浆砌石护面等。而海绵城市理念下引导“灰色向绿色”转变,寻求安全性和生态性。土质边坡一般采用植草、三维植被网、网格植草、客土喷播、种植攀爬植物和格宾挡墙、钢筋石笼等防护形式;石质边坡应根据岩层走向和性质确定坡比参数,优先采用减缓坡率进行自然放坡的方式,在坡脚设置排水沟,沟底布设碎石盲沟,达到雨水渗流和收集的目的,满足生态要求。
        2.5下沉式绿地施工
        在城市建筑、广场、绿地、小区等,可以使用下沉式绿地施工,对于污染严重的径流,需要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对于下沉式绿地施工具有不同划分,从狭义的角度上说,适用于道路在200mm以内或周边铺设地面的绿地,而从广义的角度上说,适用于净化径流雨水的绿地,例如调节塘、雨水湿地、渗透塘、生物滞留设施等。下沉式绿地施工需要满足两点要求:第一,需要根据土壤渗透性和植物耐淹性能,确定下沉式绿地的下凹深度,范围大概在100-200mm。第二,在绿地内需要设置雨水口,在高于绿地50-100mm的位置设置雨水口顶部标高。
        在下沉式绿地的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需要考虑周边的建筑环境和道路高程,进行小型或分散型的建设,将路面积水引入绿地中。在设计下降时草坪时,应当尽量靠近人行道与车道,可以设置在路缘石和人行横道之间,并且以竖向斜接的设计原则对绿地与雨水口进行施工,为人民出行安全提供保障。在施工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在降尘草坪与硬化土地之间需要保持一定角度,使雨水流入到草坪中。第二,地面与路缘石需要保持在相同高度,若是发现路缘石过高,则需要在上面设计裂口,在其附近铺设鹅卵石,可以使雨水流入草坪。第三,需要将雨水溢流口设置在硬化地面和草地的连接处,在雨水流经处做好保护处理,可以设置庇护膜或种植部分植物,防止连续雨水冲洗而导致出现水土流失现象。
        结语
        合理利用海绵城市技术能实现经济、社会及环境效益的整体优化。实际应用中我们应结合具体工程的地质条件,在下沉式绿地、渗透塘、地蓄水池、生物滞留设施、渗管/渠、透水铺装、植被缓冲带等技术中综合选择并合理利用,以便达到城市道路海绵城市建设的期望目标,形成可借鉴、可复制的海绵城市建设经验总结,推动海绵城市在南方地区乃至全国范围内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海绵城市建设评价标准:GB/T51345—2018[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8.
        [2]黄钦寿,胡耀强.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道路横断面设计研究[J].西部交通科技,2016(5):24-27+31.
        [3]孙芳.基于海绵城市的城市道路系统化设计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