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学聪
南宁市第三中学
历史学科素养作为新一轮历史教学改革的重要推动力,正在引领初中历史课程体系、历史教师专业发展、课堂教学及历史学业评价的变革。当前,初中历史课堂建构方式因人而异,各有不同。本文以笔者的一个赛课案例,试图从“把握立意,明确目标”、“精选史料,创设情境”、“巧设问题,提升能力”、“渲染情怀,升华主题”、“演练真题,接轨中考”这五个方面探讨新时期初中历史课堂的建构方式,不当之处,恳请诸位同仁指正。
一、把握立意,明确目标
历史课的教学立意,是在充分体现理论研究成果、历史逻辑、教学积累等基础上,立足学生认知水准和身心发展特点,确立教学方向的教学过程,它可以是一个视角,一种观点,也可以是一条线索。如笔者在执教“辛亥革命”时,在研读课程标准与教科书基础上,以“革命”为主线设计“第一幕 热血闹革命”、“第二幕 首义换新天”、“第三幕 功绩垂青史”、“第四幕 光彩照万代”这四个教学环节,完成“革命的背景”、“革命的过程”、“革命的影响”等教学任务。
核心素养的提出,使教学目标不再停留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层面,而是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和家国情怀这五个方面的综合体现。
基于此,笔者试着对“辛亥革命”一课进行分析,根据教材内容可设计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革命党人发动的一系列武装起义,知道徐锡麟、秋瑾以及“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英雄事迹,知道并理解武昌起义以及辛亥革命意义。(2)通过图片及相关资料的呈现,让学生了解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3)通过对革命烈士英雄人物事迹的讲述,让学生认识到先进中国人为争取民族独立而努力的奋斗精神;(4)通过对史料的解读与分析,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弘扬辛亥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笔者采用结构化方式呈现以上四个教学目标,即“通过…了解认识…”的表述形式,包含学习方法、学习载体、学习过程、学习效果等四方面内容。在具体的教学实施中,要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实际在教学立意的驱动下,提炼学习内容,使其目标化、具体化,突出学习方法性,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并且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素养培育,做到清晰明了,目标突出
二、精选史料,创设情境
历史教学是帮助学生构建历史解释的一条重要途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历史教学实质上是教师、学生依托教材,在史料实证、历史理解的基础上,建构历史解释的过程。”[ 李海龙:《历史教学中引领学生建构历史解释的思考与探索》,《课程·教材·教法》2017年第1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精选史料,不仅要呈现教材、教师等多种历史解释,更要让学生学会“论从史出、史论结合”,通过对相关史料的分析、整理和辨析,客观地理解历史事件,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现象。
笔者在执教“辛亥革命”一课时,就如何帮助学生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提供以下史料:
1912年2月,溥仪宣布退位,清朝的统治被推翻,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宣告终结,古老的中国迈进了新时期。接下来,我们将要通过小组合作,一起探究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关于辛亥革命历史功绩的不同观点:
1.“民主革命第一枪”
2.“谁再想做皇帝,都做不成了”
3.“民族工业短暂春天”
4.“自由尽是新风尚”
活动要求:
1、每4位同学为1个小组,结合课本及导学案中提供的相对应的材料进行探究,谈谈你对上面一个观点的理解(支持还是反对,理由是……);
2、活动时间为4分钟,活动结束后,每个小组推选1位组长来代表本组发言。
立足史料,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这是历史解释素养形成的基础。通过以上史料的提供和解读,让学生开展合作探究,还原当时的部分社会情景,培养了学生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能力,同时也可以加深认识,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避免空洞式说教,很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三、巧设问题,提升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育的任务,不只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因此,在初中历史课堂中,教师根据实际精心、巧妙设计问题,通过师生互动与交流,使学生在思考、探究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尤为重要。
在第一个环节“热血闹革命”中,笔者通过茶馆里面的两个小人物对话:
【学生表演】张二爷:小五,今天的报纸你看了吗?
王小五:还没功夫看呢,有啥大事吗?说来听听。
张二爷:大事倒没有,只说了朝廷镇压了在广州的动乱,逮捕了一批乱党分子。
王小五:莫非又是孙文那些革命党人所为?
张二爷:正是,来来来,看一下这份报纸。
之后提出问题:同学们,刚才二人对话中的“孙文”指的哪一位人物?这些革命党人为什么要多次发动起义?教师行为由“讲”变“导”和“迁”,学生行为由“疑”到“思”,得出了当时革命党人起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第二个教学环节“首义换新天”中出示以下材料和问题:
【学生表演】刘大叔:老赵啊,今天的报纸差点就买不到了!
赵大伯:是不是发生什么大事了,小刘?
刘大叔:这么大的事你都没听说!革命党人在武昌起事了!
赵大伯:这有什么,朝廷年年不是有这样的事发生吗?
刘大叔:这次与以往不一样啊,听说有些省要准备独立呢。
赵大伯:是真的吗?看来真的要天下大乱了……
同学们,刚才刘大叔对话里提到的“武昌起事”指的是什么事件?该事件有何影响?
问题与材料关联,学生通过解读材料思考问题理解武昌起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认识到这一事件发生的意义,教学自然过渡“辛亥革命”的内容。
在第三个教学环节,笔者继续设计了以下问题:
【学生表演】张铁匠:不得了不得了,当今圣上退位了,来看这里!
刘小乙:这是个好消息,没有了皇帝,我们就自由多了!
张铁匠:你…你怎么敢这么说话,当心被砍头呀!
刘小乙:不要怕,现在是民国时期啦,你看,我的辫子都剪掉了
张铁匠:你……你变化也太快了吧?
刘小乙:孙文说,世界潮流不可违背呀。
问题3:同学们,两位人物对话中“圣上退位”指的是什么事件?剪辫子、新服装的出现反映出怎样的潮流?
第(1)问结合教学内容可知是清帝退位,清朝灭亡;第(2)问旨在培养学生解读材料,判断分析能力。这样的问题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有利于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一个环节,笔者继续以人物表演的形式来设置问题:
【学生表演】宋同学:老妈,这几天的报纸头条都是介绍十九大呀。
宋妈妈:十九大可是我们国家的一件政治大事!所谓家事国事天下事,都要关心嘛!
宋同学:噢,今天我们学习了辛亥革命,老师还讲到了孙中山的共和梦呢!
宋妈妈:那辛亥革命给我们留下哪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呢?
宋同学:有很多,我想想……
辛亥革命给我们留下哪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呢?
辛亥革命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它的精神依然值得我们继承。请用一个词来概括你心目中的辛亥精神。
如:辛亥精神是一种追求 的精神。
以上设置的四组问题,都紧密地围绕着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层层递进,通过人物表演的形式,寓教于乐,旨在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渲染情怀,升华主题
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部分,也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5页]学生家国情怀的形成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理论接受的过程。国家认同以及责任、担当意识等家国情怀的核心要素内化为学生个体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是一个由学生被动依从到内心认同,再到主动践行的渐变过程。学生只有将家国情怀“内化于心”,才能将其“外化于行”。
学生将家国情怀吸收、融合到自身的价值观体系中来,离不开他们对历史知识背后鲜活、生动的历史内涵进行真切、深刻的体验。学生通过历史情境体验,不断学习、思考和感悟,才能提升其对家国情怀的认同,并将其内化为个体的价值观。如讲述“黄花岗起义”时,笔者通过现场邀请学生来朗诵革命志士的感人事迹来进行情怀的渗透教育,具体如下:
有一人因为写了一封绝笔信,而感动了整个中国。这一位人物就是林觉民。他牺牲时年仅25岁。他在起义前夕,留给妻子陈意映的绝笔书,字里行间充满了对革命事业的赤胆忠心,对妻子的绵绵深情。
同学们,现在中央电视台《朗读者》栏目组来到我们班,他们想招募一位选手,参与朗诵《与妻书》的录制,哪位同学愿意尝试一下呢?好的,举手的同学很多,就这一位。
其余同学注意:请认真倾听这位同学朗诵《与妻书》,边听边思考:信中有哪些让你感动的地方,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播放深情的轻音乐)
学生通过具有生动性、形象性、直观性的情境,体验到林觉民不畏牺牲的革命精神和追求民族独立、富强的家国情怀,激起了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感染力。经过持续的情感渗透,学生心中的家国意识久而久之便会形成,并在今后行动中产生自觉的热爱国家、维护国家形象与利益的情感和行为。
五、演练真题,接轨中考
在课堂的最后几分钟,进行中考真题的演练是很有必要的。一方面,通过演练,可以检查学生对本节课教学目标的把握程度,使教师及时发现问题,进行反思并调整下个阶段的教学。另一方面,演练也是为了适应中考的需要,唯有在平时多练、精炼,学生的应试技巧及能力才会不断提升。所以,笔者在最后设置了3道中考题,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核心素养下初中历史课堂建构方式的初探,我们还处在实践中,仅抛砖引玉,期待与同仁共同探究。我们希望一方面以此提高历史课堂的效率,加强历史教师的专业素养,另一方面可以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将其培养成优秀的现代公民。因此,“初中历史课堂建构方式”这一课题还需要我们进行更深入的探讨,为自己教学研究和学生的历史学习搭建更好的框架。唯有如此,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才能逐步得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