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兰琴
浙江省萧山中学 311200
内容摘要:高二选考地理教学中,四大自然分区之“青藏地区”如何突破常规教学模式上出新意,又能落实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本文例述在学生“点餐式”上课诉求启发下开展的青藏地区教学案例的实施过程,以及对“点餐式教学”落实核心素养培养实践的反思。
关键词: 点餐式教学 核心素养 青藏地区
一、课例缘起
5月底的一天晚上,QQ学习群提醒我有新消息,我一看,是班级一位通校男生发来的链接——《中国国家地理》电子版5月刊的一篇关于西藏典角村的文章。下面还附了一句他的推荐理由:向边境人民致敬!并提议我讲“青藏地区”的时候可以向同学们介绍一下这块内容。我即刻回复:谢谢你的推荐和建议!我先学习一下,再备课。
当时高二的区域地理已经在上西北地区了,所以青藏地区的课基本已经有框架。只是属于比较常规的模式——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我正有点无奈,中规中矩的课,怕是难以燃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可是,课时那么紧,内容那么多,唯有按部就班地讲下来,才算是“高效率”的。
学生的留言给了我一点点压力,也燃起了我想重新设计这堂课的信心。
二、教学挑战
1、“青藏地区”是高二区域地理的最后一部分,该地区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都具有其特殊性和典型性。如何“形散而神不散”地落实青藏地区的区域认知?学生已经学过四大自然地理中的南方地区、北方地区、西北地区,已经大致掌握了分区地理的学习模式。如何避免略显乏味枯燥的现有框架,另辟蹊径?
2、“青藏地区”拥有漫长的边境线,且边境区域较不安宁。以怎样的方式介绍给学生不显得突兀,又能落实地理学科“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
3、5月27日,中国2020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成功登顶珠峰!今年也是中国人登顶珠峰60周年。新闻事件与高光时刻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如何抓住学生的热情,点燃其爱国情怀,鼓励他们向登山队员学习,崇尚科学、不畏困难、永攀知识与科学的高峰?
三、教学构思
1、区域认知素养:
“交通线——向青藏铁路公路的建设者致敬”认知青藏地区的自然及人文区域地理知识。
2、家国情怀素养:
“边境线——向戍边卫国的边境人民致敬”关注青藏地区特殊的边境位置,树立领土意识。
3、人地协调观素养:
“攀登线——向测量珠峰高度的登山队致敬”培养无畏困难、永攀科学高峰的勇气和精神。
四、教学片断
环节一:交通线——向青藏铁路公路的建设者致敬。
教学过程:呈现青藏地区的区域图、人口图、交通工业矿产图等。
问:进藏公路线有哪几条?铁路线具体走向?交通线的选线原则是什
么?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有哪些?

设计目的:以学生找答案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逐一认知。改变单一的教师讲解:只在最后作一个小结——青藏地区自然和人文环境独特,虽然地广人稀,自然条件恶劣,但是只有交通线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才能实现发展和安定团结。
环节二:边境线——向戍边卫国的边境人民致敬
教学过程:将目光聚焦到漫长的边境线,认识陆上邻国。呈现典角村的相关链接。

设计目的:结合中国国家地理最新的专题报道,吸引学生的兴趣,加深学生对边境线的认知,培养学生的领土意识和边境意识。也是对陆上邻国、地缘关系的认知。
环节三:攀登线——向测量珠峰高度的登山队致敬。
教学过程:呈现2020年5月下旬,中国登山队再登珠峰的新闻报道,复习冰川地貌、板块边界、地热开发以及3S技术在珠峰高度修正上的作用。

设计目的:从热点新闻事件入手,复习形成青藏高原“高”的地质作用,珠峰的地理位置、内力成因、冰川地貌,攀登珠峰的艰险,珠峰高度测量的意义。3S技术在测绘工作中的贡献。因为这部分内容中相当一部分都是属于复习的内容,在高一的必修内容中均有介绍。采用这种方式,是把众多零散的知识点用一个事件串联起来。同时,也适时地加入了登山窗口期来学习特殊的高原山地气候以及借助3S技术协助测绘工作,提高精准度。
五、教学反思
第二天地理课前,那个在我QQ里留言的男生特意跑到讲台前来悄悄问:老师,我昨天的链接今天会讲吗?我给他肯定的回答。我看到他的眼里闪出光芒。他说他有点期待今天的地理课!
课后,我问他对这堂课的评价和建议,他点点头:谢谢老师!
我却在他的肯定和满意中,陷入了更多的教学反思。
1、重视学生“点餐式”的听课诉求。
我把这位男生的这次对我课堂教学的介入称为“点餐式”听课,当然这只是其中一个片段。一般的备课都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根据自身教学特点设计。这是我第一次碰到学生主动提出“这块内容老师你可以讲点这个内容”。“点餐式”无疑透露出学生对这块内容感兴趣。教师在审核后不妨投其所好,实践证明,“点餐式教学”可以增加课堂的吸引力。
2、发挥学生课堂参与的主动性。
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是“地理实践力”,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参与考察、实验、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行动意识和行动能力,更好在真实情境中观察和感悟地理环境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在这个课例中,学生推荐了该区域相关知识,不妨就将课堂的一段时间给这位学生,由他来讲解介绍。我觉得这是我这节课需要改进的地方。因为这也是一项地理实践力的培养——认知、吸收、消化、分享。
3、打造“讲空间又讲时间”的地理课。
地理学科更多的是介绍不同区域在空间上的一些现有特点。但如果学生要具备家国情怀、世界眼光,可能还需要有一点时间的前延后伸。这也恰恰体现了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因为地理学科的庞杂,我们既要研究地质时期的青藏高原曾经是汪洋一片现在是世界屋脊;又要明白未来中印双方仍然会在领土问题上有冲突,但是国家统一的路,即使再艰难险阻,也是要坚持完成的路的信心;也要感受到60年来,中国人攀登珠峰,不断给出的珠峰新高度里凝聚着我们不畏困难永攀科学高峰的毅力和精神。这不仅是一种综合思维,这更是一种信念和力量。
4、种下“人地协调发展”理念的种子。
青藏高原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成为我国自然地理三大分区中独立的一个区域,“世界屋脊”、“中华水塔”都是对它贴切的描述。科技的进步,似乎人类的能力越来越强。但是,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的理念不可因为生产力和科技水平的进步而淡漠,恰恰应该更鲜明、更深入人心。青藏高原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特殊的人文环境,这是人类对自然的适应;青藏高原生态环境脆弱,人类更应该尊重自然规律,在可行的范围内开发、利用、改造自然条件。才能取得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胡文波.浅谈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的撰写方法[J] .现代化教育,2018,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