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背景下保育员职业道德建设的路径探析

发表时间:2021/4/1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1月(下)第1期   作者:刘艳艳
[导读]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刘艳艳  
        郏县新世纪小学  河南省 平顶山市 467100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的本质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既包括德育工作,又包括教育工作者的道德建设。人生百年,立于幼学。学前教育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起始阶段,为“培养什么样的人”打下坚实基础,具有“人生第一粒扣子”的重要意义。学前教育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建设直接影响幼儿的道德养成,关乎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保育员是学前教育工作者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幼儿健康的守护者、幼儿成长的支持者和引导者的重要角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体之一。但保育员一直处于“边缘化”的地位,履行立德树人使命的责任意识不强,保育员的道德建设也没有受到相应的重视。
        关键词:立德树人;保育员;职业道德建设;路径;
引言
        就目前幼儿保育专业教学现状来看,因为发展较为落后,其在各方面还是存在不足,所以幼儿保育专业人才培养效果自然也不够理想。新时代教育背景之下,幼儿保育专业教学受到的关注度正在不断提升。在这种情况下,要想真正发挥出其价值,自然需要及时结合具体的问题来进行优化与改进。
一、保育员职业道德建设的必要性
        随着学前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以往作为“清洁、打饭阿姨”的保育员已不能适应学前发展的需要,保育员队伍建设应走上专业化发展之路[5][6][7]。保育员专业化发展不仅要求保育员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从业技能,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职业道德要求。其中,职业道德处于核心地位,是保育员队伍专业化建设中的应有之义,是专业化推进的重要维度,也是专业成熟的重要标志[8]。如果没有道德保驾护航,知识与技能可能用错方向,发挥负向作用。职业道德是保育员开展职业活动的基础,能够指导保育员在职业活动中树立良好的职业精神、职业良心和职业态度,调节保育员与幼儿、家长、同事及领导等相关群体间的利益关系,有效保障职业活动的顺利开展。
二、保育员职业道德建设的路径
        (一)完善考评体系促进师德精进
        建立一套保育员综合素质评估的系统,将教学质量、教学态度、科研能力、政治立场及沟通均纳入考核范围,设立详细的评价标准,并且根据系统使用的情况来对评价标准进行修改和精进。根据保育员一个学期的表现情况再进行综合打分,分数较低或者某个模块分数偏低的保育员,应引起学校的足够重视。若长期分数偏低,则应采取措施,停止教学任务进行学习自省。通过固定的考核方式来促进保育员职业道德修养的提升,同时学校还要加强保育员道德规范的学习,定期举行道德教育的培训,不能拘泥于形式,也不能流于形式。要求每次培训都落到实处,产生实效,确保每位保育员都能够熟练掌握职业道德规范的具体规定,时刻巩固为人师表的职业修养。用精准的考评体系,将道德风范的建设与保育员的工作考核结合起来,让道德师风成为不可忽视的一个部分,并将师德师风建设落到实处,可以量化,这样才能保证道德师风的学习、建设和精进都有迹可循、有理可依。
        (二)强化保育员在立德树人中的主体地位,促进保育员的职业道德提升
        从立德树人的实现过程来说,立德树人是一项人影响人的活动,是两个或多个平等主体间的对话与互动。在“全员育人”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幼儿、幼儿园教师、保育员、园长、保健医生、保安、厨师等皆为立德树人的主体。保育员是立德树人的重要主体之一,却常常以“边缘人”“局外人”自居,认为道德、育人与其无关,缺乏立德树人的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和主体地位。

立德树人是教育活动的根本任务,是保育员义不容辞的使命。首先,可通过教育引导、塑造全园育人的文化氛围提升保育员立德树人的主体意识。其次,可通过培训、教研等学习活动,为保育员如何在保育中育人提供智慧支持,提升保育员立德树人的主体能力。最后,切实落实保教并重,把保育和教育放到同等地位,营造保育员与教师平等的文化,提升保育员立德树人的主体地位。保育员唯有不断加强自身的道德建设,才能获得并维持在立德树人中的主体地位,立德树人使命又反过来“倒逼”保育员的职业道德提升。立德树人不仅是保育员应履行的责任,也是保育员职业道德建设的动力源泉。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切实保障学生利益
        幼儿保育专业要想得到有效发展,还需要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此来切实保障学生利益。保育专业因为起步时间较晚,所以很多学校都缺少专任教师,大多是由其他专业教师兼带教授,而且聘请的校外兼职也十分的少,教师专业素养有待提升。针对这一现象,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可以积极开展针对教师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业务学习,积极聘请行业专家举办讲座,或者直接聘请有经验的教师介绍、操作与观摩,以此来鼓励教师获得中高级保育员证书,从而真正培养出双师型、双能型教师,从而切实保障学生利益,让学生今后能够顺利就业。
        (四)加强价值引领和物质保障,激发保育员道德建设的内动力
        提高保育员职业道德发展的内源性动力是推进保育员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基础。第一,加强职业信念教育与价值引领,增强保育员对保育工作的价值体认。保育员只有确认了保育工作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认识到平凡的保育工作与儿童的道德发展和人格养成紧密相关,才能萌发工作的意义感和崇高感,从而敬畏自己的工作,以符合道德标准的方式开展工作,在琐碎的工作中找到价值感和意义感。第二,提高保育员的各种待遇,提高对保育员职业的价值认同。这一方面有利于改变保育员在幼儿园中的边缘和劣势地位,为保育员珍惜个人声望和职业的社会声望提供基础性条件;另一方面有利于增强保育员的职业幸福感,有助于其道德行为的持续。得不到报偿的德性本身虽然可贵,而伴随着应得幸福的德性却最为理想。如果有德行的人不能过上体面的生活,道德可能失去吸引力。
        (五)将职业道德建设融入保育员的学习培养体系
        道德是可教的,但不是说教的。职业道德培训可通过道德案例或道德故事分析的方式进行,如以文字或视频的方式向保育员呈现一些保育实践中真实发生的道德事件,让保育员在听(观看)他人的伦理故事的过程中,领悟故事中的道德问题、提炼故事的道德主题并获得某种道德立场。鼓励保育员敞开心扉与他人进行讨论和分析,在不同观点的碰撞中提高对道德问题的领悟和解释能力,通过角色卷入和同情共感,提高道德认同水平。此外,引导保育员回顾自己的工作经历,从中发现具有道德意味的事件,对其进行整理和复述,保育员叙述道德故事的过程也是重新认识和理解道德情境的过程,这是一种有效的反思,将推进保育员的道德水平螺旋式上升。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现代幼儿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环境下,幼儿保育工作受到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升。加强保育员职业道德建设,规范保育员职业行为,全面提升保育员的职业道德素养,有助于降低和防范伦理失范事件的发生,促进我国幼儿保育事业得以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园园,鄢超云.立德树人背景下保育员职业道德建设的路径探析[J].早期教育,2021(04):25-28.
[2]王红霞.浅谈幼儿园保育工作的实践与创新[J].新课程,2020(50):32.
[3]蔺音璞.浅析幼儿园保育工作的重要性[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0(02):183.
[4]许瑶.幼儿园保育员职业素养的现状调查研究[D].天水师范学院,2019.
[5]苏延萍.浅谈提高幼儿园保育工作的策略[A].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教育理论研究(第三辑)[C].:重庆市鼎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18: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