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有效设计问题的方略

发表时间:2021/4/12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5月   作者:张亚平
[导读]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是英语课程重要组成部分,优化英语阅读教学要从问题设计开始,教师要针对文本设计高效的问题,帮助学生获取信息、习得语言技能,进而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

张亚平    江苏省宜兴市新芳中学  214254
【摘要】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是英语课程重要组成部分,优化英语阅读教学要从问题设计开始,教师要针对文本设计高效的问题,帮助学生获取信息、习得语言技能,进而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
【关键词】初中英语;阅读;问题设计;思维品质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1)5-018-02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阅读教学是重中之重。根据二语习得理论,语言学习需经历两个过程,一个是输入,另一个中输出。听和读是输入的两大途径,如何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得语言知识,形成语言能力,是阅读教学的最基础任务,教师也在阅读教学上花了很多功夫,尤其是问题设计上也颇动了一番心思,但有时效果往往不能令人满意。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胡庆芳(2009)提出有效提问要引发有意义的内容生成,实现挑战性的思维训练,驱动持续性的教学过程,实现预设性的教育目标。根据认知心理学理论,学生在阅读中往往会产生很多问题,教师要预判学生的问题,进而设计出一系列微问题,引领学生通过问题深入理解文本,让学生与文本和作者零距离对话,从而取得思维品质的发展。笔者将结合初中英语九年级上册的第七单元主阅读“Hollywood’s all-time best—Audrey Hepburn”的教学,一方面提出问题设计中存在的不足,另一方面也提出一些解决方案,供抛砖引玉。
        一、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问题设计的不足
        1.表层信息问题较多,深层问题较少
        很多老师在设计问题时,往往只顾文本表层信息的获取、寻找和展示,学生只是带着问题到文章中寻找标准答案,思维参与度低,教师对于深层问题没有很好设计,没有以深度问题的设计来引导学生深层理解文本,这就造成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始终处于信息层面,很少涉及到主旨大意、内涵解读和判断推理等。因而,学生往往在回答完问题后自以为了解了文本的大意,其实,学生的理解还未涉及到文本的核心主旨,学生的认知依然没有质的飞跃和提升。
        以教学“Hollywood’s all-time best—Audrey Hepburn”的第一课时为例,笔者发现,很多老师设计了如下问题:When was Audrey Hepburn born? What did she do before becoming an actress?…统计下来,大约占了所提问题总数的百分之八十多,而且这一现象还相当普遍,很多老师似乎已经习惯了这一提问“套路”,而学生对这些问题的问答也显得十分配合,个个在回答问题时跃跃欲试,长期以往,学生一则习惯性地去文章中找答案,即便找不到也誓不罢休,浪费大量时间;二则让学生形成了思维惰性,以为只要找到答案就完成了阅读任务,可以不动脑筋,这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历练,无法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其实,阅读更多的是指向学生的思维、思想和思考,只有融入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思想,阅读的潜在价值和附带价值才能有效的发挥出来。
        2.问题设置零散,没有主次之分
        问题的设置不是随意而为,而是要根据文本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遵循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的原则,问题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丰富自己的认知模式。然而当下,笔者发现,无论公开课抑或平时的常态课,教师对问题的设置皆不太科学,问题前后缺少关联性和层次性。读前问题往往是一览无余的“伪问题”,学生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回答;而读中问题最主要集中在细节上,往往只是对信息的简单转述,很难助推学生真正深入理解文本;读后问题尽管较为开放,但缺乏关联意识和支点意识,学生要么离开书本,胡乱发挥,要么依然拘囿于文本,无法做到基于文本的适当发挥,因而也无法帮助学生将语言知识转化为语言能力。



        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问题设计的原则
        1.设计问题前要找到“问题源”
        问题不是凭空产生的,问题的产生也有一定的背景,在文本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有发现“问题源”的意识,找到学生的“问题源”,从而沿着学生的思维和理解思路设计问题,彰显问题之所在正是学生焦点之所在,否则有些问题本身没有价值,甚至是“皮毛问题”,非但不能把学生引向深入阅读,而且还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心理学家认为,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间的距离叫“解答距”,要有“解答距”,问题设置必须有一定的难度,激发学生的认知思维,调动学生的挑战欲望。同时,问题本身也要有一定的价值,一味的求深、求难皆不可取,笔者在阅读文本过程中常设置核心问题,并以此为“问题源”设置子问题,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也很好地发展了学生穿越“解答距”的能力。
        2.设计的问题要体现以人为本
        问题的设置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方式和爬坡难度,让学生觉得问题本身的价值和意义,并和自己的预期难度有一定的吻合度。新课程理论认为,教师要体现以人为本,要让学生真正感觉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的参与者,是解决问题的先锋,因而,教师应避免一问到底的教学模式,而是从学生的角度、以学生的视角来设计问题,从而真正践行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课程新理论。
        三、初中英语阅读问题设计的有效途径
        1. 设计的问题要有层次感
        问题设置必须考虑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要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的可能性。为此,教师设置的问题要有层次感,让学生感觉到问题本身正是阅读文本的有效和必要阶梯。新课程理论认为,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习的指导者、引导者和导航者。这就要求教师在文本阅读中事先要认真研读文本,迅速将文本内容问题化,问题能力化,能力层次化,从而让每个学生都找到和定位自己的阅读目标。
        “问题链”是很好的问题设置方式,教师在设置问题时,要注意到问题前后的关联性和梯度性,让前一个问题为后一个问题做铺垫,后一个问题是前一个问题的延伸和拓展,从而帮助学生一步一个脚印,发展自己的思维品质,形成学科素养。
        例如,教师在教学“Hollywood’s all-time best—Audrey Hepburn”时,设计了以下问题,首先以“Do you love watching TV? Have you ever seen a film named Roman Holiday? Who was the beautiful girl?”三个问题和几张Audrey Hepburn的图片引入新课。此时学生在问题和图片的刺激下凸显出对文本阅读的极大欲望,因此,教师顺时引导学生跳读文本,并提出概括性问题:Why is Audrey Hepburn Hollywood’s all-time best?之后教师针对学生答语中频繁使用的关键词“great”提出了几个微问题,学生全部跃跃欲试,各种答案精彩纷呈,为课堂走向生成发挥了积极性作用。
        2.设计的问题要引发学生情感共鸣
        教育心理学认为,在知识的传授,人格的塑造和思想的激励各个教育环节中,如果不能促成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所有的教育都将苍白无力。积极向上的情感也是学生健全人格听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设计问题果,要巧妙的融情感策略于问题中,让学生在思考问题、求解问题的过程,和文本形成一定的情感共鸣。笔者为了激发学生的情感,除了针对文本中的显性资源进行提问外,还不时地将话题适切地拓展,引向学生的实际生活和隐性的教育资源,其目的是让学生将问题带到实际生活和他人世界中,从而进行情感渗透和精神引领。例如本节课的最后,笔者设计了一个问题:There are so many well-known actresses in the world, why can Audrey be Hollywood’s all-time best?这一拓展性问题的设置,有效彰显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现了三维目标的完美统一。
参考文献:
[1]夏明霞。英语阅读问题化教学模式探究[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2)。
[2]丁惜真。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策略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03)。
[3]章霞。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计[J]。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10(02):51-5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