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天津 300000
摘要: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乡村养老问题日益突出。构建并完善农村社区养老服务体系不仅关系到农村居民的养老问题,也关系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提出了“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农村养老服务体系”的目标。如何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推进农村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成为新时代赋予我们的新课题。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村社区养老;现状;发展措施
1社区养老概念及农村社区养老服务发展意义
1.1社区养老的概念
社区养老以居家养老为主、以机构养老为辅,可减轻家庭养老压力;农村社区养老的产生源于劳动力外流所导致的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社区养老以社区为依托、政府为引导,通过组建专业服务团队,为老人提供社区内养老帮扶。社区养老服务除专业团队及志愿者,还包含家人。
1.2农村社区养老服务发展的意义
农村养老方式主要为家庭养老,但随城镇化发展,大量青年劳动力外流导致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而农村老人收入水平低下,多数老人无法享有高质量的养老资源,仅依赖政府会对财政造成一定压力。社区养老可缓解政府及家庭的养老压力,减少老人就医周转时间、提高农村老人存活率及改善老人心理健康,因此完善农村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具有一定意义。
2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村社区养老现状
2.1养老机构专业医护人员数量不足
目前,农村社区养老组织形式多为村组自办的“互助幸福院”,其仅能满足低龄老人的日间照护,不具备医养照护条件。据2015年中国城乡老人生活状况调查显示,农村老人健康自评为“好”的仅占27.7%,且多数老人患有慢性疾病,十九大报告指出“积极推进医养结合,是应对老龄化问题的核心”,农村社区养老机构医护人员较为稀缺,而足够数量的专业医护人员仍是农村社区养老服务建设的基础。
2.2社区专业服务人员数不足
据统计,目前我国专业养老护理人员缺口超1000万,农村地区更为稀缺,且农村社区养老机构的服务人员缺乏专业培训,多数人员仅能满足老人日间起居照料,针对农村独居及空巢老人的心理建设工作缺乏专业心理咨询人员。
2.3社区养老机构运作机制不完善
首先,农村现存最多的“互助型”社区养老,主要存在缺乏稳定资金支持、缺乏法律约束及科学运作机制等问题;其次,农村公办社区养老机构主要存在政府参与程度无明确界定、入住条件细分不明确、宣传不到位等特点;最后,健全的农村社区照护人员上岗培训机制未完善,对欠发达农村社区的扶持指标未建立。
3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村社区养老措施研究
3.1制定具有前瞻性的配套政策
对于政策引导的不精准,对策是结合现有政策自上而下进行系统梳理,提出进一步发展的具体方略,量化指标,对基层单位有所要求同时也要合理引导,从基层政府开始,结合当地的地方特色树立明确的发展理念,制定具体的发展规划,按照步骤切实将纸上谈兵转换成脚踏实地打的实践,对于经济发展水平较好的地区可优先引进含有代际关系调动的项目来完善当地的社区养老服务,进而在发展过程中不断为其他地区提供发展参考,成为试点或者示范社区;对于以文化见长的农村社区可以结合当地的文化艺术,考虑开发相关产业,并将农村老人的余热运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这样不仅能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也能为农村老人带来更好的生活水平和生活环境。
3.2拓宽资金来源渠道,鼓励社会各界共同参与解决
农村养老问题是国家制定的战略目标之一,推广社区养老模式势在必行。农村社区养老体系的建设过程中,政府资金的进入至关重要,此外民间资本的投入也必不可少。政府应发挥其引导作用,拓宽资金来源渠道,鼓励社会各界力量积极参与农村社区养老建设,由政府、社会、家庭共同承担养老责任,促进农村养老主体多元化。
3.3服务本土化
针对目前农村社区养老中存在的问题,必须从根本上解决服务本土化问题。在制定社区养老的规范时,必须结合当地的人口结构、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当地的习俗和文化、当地的风土人情和自然环境。在制定地方规范时应结合实际,遵循循序渐进的发展模式,切忌只重视数量而忽视质量,搞形式主义。在选择社区养老模式时,应实事求是地调查研究老人的养老需求,选择合适的社区养老的服务模式、服务内容,制定相应的服务标准。可利用当地的优势资源,创新社区养老的服务模式和内容。以社区养老为平台整合当地的各种资源,提高社区养老的服务效能。
3.4培养农村养老服务人才
人才是农村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构成。当前农村养老服务体系不仅存在基础设施不完善的问题,也存在专业人才严重匮乏的问题。一是国家要加强农村养老服务人才的培养力度。比如通过“专项计划”“定向委培”等方式,加强乡镇卫生院、农村卫生所的人才培养。同时,还要积极培育具有社会工作、心理学、护理学等专业知识的综合人才,以满足农村老年群体的养老需要。二是要提高农村养老服务人才的待遇,充分调动相关人员的积极性,从而“留得住”人才。应积极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人才薪酬待遇制度、职务职级晋升制度和职业发展前景制度等,保证他们能够获得与个人贡献相匹配的待遇。三是要重视在职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通过定期的技能培训,让现有人员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同时用好志愿者队伍,借助志愿者的力量,定期为农村老人提供慢性病诊断和治疗、心理干预、健康讲座等服务。
3.5引进长期照护制度,提供针对性养老服务
对于残疾、失能、失智以及高龄老人这一特殊群体,应整合各方资源,发挥政府、社会、家庭各主体的作用,在农村社区引进长期照护制度,解决他们的被照护问题。将长期照护制度与农村社区养老相结合,将社区居家服务精准定位至真正有需要的老人。合理安排值班制度,确保能全天候为老人提供服务。
4结束语:
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能够拓宽农村养老问题的解决思路。现行政策对新农村养老服务的定位,仍停留在托底的层次,服务供给尚难以满足农村老人日益增长的多元需求,也无法完全应对农村养老中存在的各种复杂问题。本文将从农村基础服务建设以及养老资源等方面提出相关问题和建议,响应了构建多元化养老服务体系的举措,弥补和完善差异化政策设计和落实对策。
参考文献:
[1]杨瑞,王萍,何姣姣.老龄化背景下农村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研究[J].劳动保障世界,2020,No.559(03):34-34.
[2]杨红霞.法治视域下农村社区养老的本土化路径探究——以陕西为例[J].劳动保障世界,2020,No.565(09):32-33.
[3]吴强,刘彤彤,起建凌,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农村社区养老模式探究[J].安徽农学通报,2020,v.26;No.399(17):13-1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