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我们犯的那些“错”——小学数学教师错例分析与对策的研究

发表时间:2021/4/9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4月3期   作者:傅琳芳
[导读]

傅琳芳    浙江省义乌市黄杨梅小学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1)04-038-02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正因为如此,才会有“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的名句。从教二十余载,因性子急,做事毛躁,说错话,做错题,时有发生。那作为和我一起奋战在一线的战友,你,他,她……“我们”都有哪些错?对我们在教学中出现的错误分析成因,并研究切实可行的策略,旨在大家共同进步,为高效课堂添砖加瓦。
        现状
        在微信圈中发放《小学教师错题调查问卷(教师版)》,整理如下:
        从调查表中可以看出,我们的主力军年龄在30-50岁之间, 讲评经常出错比批改多。面对自己的错,绝大部分老师都能正视自己的问题,勇于承担错误,但也有五分之一的老师选择避而不谈。出错的原因大多是粗心,太急,口误,考虑不周等,只有少部分是因不会做而出错。
        那我们的学生又是怎么认为的呢?共收到172份问卷。
        从学生填写的情况来看,教师批改与讲评的错误率占四成左右,而学生面对老师的错大多抱着宽容理解的态度,四分之三的学生表示理解,不喜欢的只占了百分之一点五。在学生的眼里,近八成的老师都敢做敢当,勇于承认自己的错。从调查问卷中可以看出,学生对勇于承认错误的老师比较欣赏,对他们的错误也表示理解。
        二、常见错例及原因分析
        结合平时看到的和听到的,以及自己的亲身经历,我将出错的原因大致分为以下几种:
        那是一节公开课,上的是六年级上册的百分数应用题,在最后拓展环节老师出了这样一道题。题目如下:
        五年级三个班分新书, 501班占了35%,502班发了48本新书,503班比501班多发了全部新书的5%,五年级共发新书多少本?
        这题模仿数学课堂作业本中一道练习,一味的模仿,却是东施效颦。若是总数是192本,那501和503分别发了67.2本和76.8本,发的新书数量是小数,犯了大忌。
        (二) 急于求成,忙中出错
        错例:2.25×1.8+1.25×0.18
        =(2.25+0.125)×1.8
        =2.375×1.8
        =2.375×10+2.375×0.8
        =23.75+1.9
        =25.65
        这是去年一位参评优质课的女老师在磨课时上的.这节课上,她安排了很多内容,因为前面时间花得太多,怕时间来不及,在板演时便将1.8分成了10和0.8。数学是比较严谨的学科,“急”字要不得。着急容易抄错,着急容易看错,着急容易做错。
        (三)触类不成,旁通不达
        六年级上册百分数应用中将70%可以改成七折(七成),40%可改写成四折(四成),同理可得75%可改写成七五折,便触类旁通,将75%改写成七五,那么3 ÷4=(75 )%=( 七五成 )(成数),这样就大错特错。75%是七成五,不能写成七五成。
        (四)力所不及,不胜其力
        在这届毕业班的教学中,我发现自身短板,比如握手和比
        赛场次的变式题。
        (五)轻虑浅谋 聊以塞职
        如图:边长10分米的正方形,内侧有一个半径为20厘米的圆形,沿边长滚动一周,圆形滚动不到的地方有多大面积? 这是六上数学课堂作业本中的题目,有的老师考虑不周全,中间还有一个正方形是滚不到的,容易忘记去掉。
        (六)顾此失彼 捉襟见肘
        五年级下册的一道变式题,题目:一串珠子按8个红色2个
        黑色依次串成一圈共40粒,一只蟋蟀从第二个黑珠子开始起跳,每次跳过6个珠子落在下一个珠子上,这只蟋蟀至少要跳(  )次才能又茖到黑珠子上。这道题首先8个红2个黑,共计十颗为一组,跳过6个珠子落在下一个珠子上,说明是7的倍数。


若是用排列法,第一次排在第六个红珠子上,黑珠子在第九颗,那么依次往后,应该是3次就是黑珠子,若是老师用这种方法解答,就容易忽略一个关键问题,那就是第一颗黑珠子的个位上是9的数,9,19,29,39,49……首先是7的倍数,另外还要考虑这个数的个位上应该是9,乘法口诀七七四十九,所以至少需七次。
        (七) 墨守成规,不知变通
        上学期进行年级组的数学竞赛,8800≈()万,我班填0.9的同学就批错,扣1分。数学的答案并非唯一,方法也是多种多样,而像这道题0.9万完全正确,阅卷老师却只是一味地对照标准答案。我想说,我们作为老师,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不能失了最基本的判断能力。
        (八 ) 粗心大意,无心之失
        因粗心大意,审题不清,口误和笔误的事比较常见,在此便不再赘述。
        三、减少出错的几种策略
        (一)书上有路勤为径
        课堂是灵动的,教师只有自身储备量足才能减少出错。师者,传道解惑也!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不仅要提升自身专业水平,还要拓宽视野,涉猎更多领域的知识,让自己变成一桶水,做一个知识型的教师。若想增长知识,提高自身能力,离不了一个“勤”字。
        1.勤学
        提升专业水平的方法也有很多,各种教育类书籍、网站、报刊资料等都是学习的丰富材料。通过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更新教学观念,更好地进行地教育教学工作。
        2.勤思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平时我们要勤思,反思教育教学过程中成败,反思教育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反思教学设计是否合理,反思课堂生成是否有效利用……勤反思,改善教学行为;勤反思,提高教学能力;勤反思,提升教学水平。
        3.勤问
        我们时常要求学生勤学好问,其实作为老师,不懂就问也是好
        习惯。在上面调查问卷中,23.53%的老师面对自己的错,不愿在学生面前提起,如此掩耳盗铃般自欺欺人是要不得的。我比较欣赏敢于承认并纠错的老师。我们要做到“勤问”,不懂就向同事请教,在“勤问”中成长。
        4.勤练
        “熟能生巧”,对学生适用,对教师也是如此,多练了出错的可能性就会降低。近两年,我市进行各科教师的专业能力测试,这是一个很好契机,把握这次机会,多做多练,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另外,要求老师布置学生的作业自己都要先做一遍,这样,可以理清解题思路,在讲析的时候,更有条理。
        (二)备好课,不打无准备之仗。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提前备好课,这是上好课的基础。我这里说的是备课,除了备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策略,还需要将出现的例题和练习题先计算,做到心中有数,更重要的还要备学生的学情,你提出的问题,预先设想学生可能出现的答案,而面对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分析,如果出现这种答案,你应该怎么进行判断和引导。
        (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俗话说得好,“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作为一线教师,与同事交流可以促进共同成长,从时间和地点上来讲,同事间特别是同年级的老师由于一般都在同一办公室,可谓占尽天时与地利,交流起来更方便。大家针对同一问题,更能迸发出思维的火花。就如上学期,是一道综合作业中的附加题,题目如下:小明沿着大圆走,已经大圆直径是20米,小丁沿着直径是8米的内圆走,两人同时从“O”同时出发,小丁走到几圈后第一次相遇。针对学生正确率低,我们商讨学生最容易懂的解题方法,我用的是比的方法, 季老师用的是假设法,刘老师用的是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针对我班的情况,我最终选择最小公倍数的办法,我觉得这个学生会更容易明白。
        (四)错例整理,以备不时之需
        艾宾浩斯是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他绘制了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记忆力再好的人遗忘也是不可避免的,而中国也有一句俗语“好记忆不及烂笔头”说得也是同样的道理。像这次整理的时候,一个错例如今怎么也想不起来,真后悔当初没有及时记下来。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总会有困惑,也总会有不会解的题,我们平时将这些不会不明白及时记下来,若遇到同类型的题可以翻看,便能举一反三。
        (五)赏必行,罚必信
        自古赏罚分明就被认为是治理国家的权杖。我为了提高学生的正确率,对全对的同学给予减免部分作业的奖励措施,若是做错了,我就出同类型的三至五题让其完成,以达到巩固的作用,也算是“罚”之有理有度。对学生赏罚分明,若是对自己也能如此,定能让学生心服口服。我请一位学生代表记录我的出错次数,每周统计一次,若出错达到五次,讲一个故事;出错六至十次,唱支歌;十次以上给全班同学表演舞蹈。我故意给自己出这样的“难题”借此激励自己,作业改仔细,讲评讲正确。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作为老师,我们的工作性质决定我们不能出错。除了以上讲的方法,我觉得更重要的是改变观念,增强我们的责任心。我们自身才是一切改变的内部驱动力,只有自己内心中绷紧这根弦,才会在行动上约束自己,才会有意识地减少错误的发生。愿我们坦然走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