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续护理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的应用进展

发表时间:2021/4/8   来源:《护理前沿》2021年3期   作者:曾妮妮
[导读] 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和康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除了定期的住院治疗外
        曾妮妮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溪山医院血液科  广西桂林  541002

        【摘要】 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和康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除了定期的住院治疗外,出院后的康复治疗显得尤为重要。虽然居家康复期间家属能够照顾患者的饮食起居,督促患者按时吃药,起到一定的护理效果。但是大多数家庭所实施的是不科学、随意性强并且缺少系统性规范指导的康复护理方式,会大大降低临床护理的有效性,不利于患者预后的改善。当前,针对很多包括多发性骨髓瘤在内的慢性疾病患者临床均采用延续性护理来整合医护资源,促进临床医疗和家庭护理优势互利,达到较好的护理效果。
        【关键词】 延续护理;多发性骨髓瘤;应用进展

        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骨髓浆细胞恶性增殖的血液系统疾病,不仅治疗进程较为缓慢,而且常常引发一系列并发症,严重损害患者的身心健康[1-2]。伴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临床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重点已经不单单局限于采取何种科学高效的治疗手段,而是更加强调在治疗的过程中辅助合理有效的护理干预,以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提升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全面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而延续性护理能有效衔接患者在医院内和医院外转换不同环境时出现的护理服务断层现象,让患者接受到的护理服务仍处于一个协调性、连续性有机整体中[3]。基于此,本研究主要从多发性骨髓瘤治疗护理效果影响因素、延续性护理现状、延续性护理应用效果、延续性护理发展策略四个方面综述延续护理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的应用进展,以期为同行业学者提供借鉴。
1 多发性骨髓瘤治疗护理效果影响因素
        多发性骨髓瘤病症起病徐缓,表现较为隐匿,早期无明显症状,容易被误诊。该病多表现为贫血、肾功能不全、骨痛、出血、高钙血症等,具有病程长、病情恢复缓慢、短期内疗效不显著等特点,需要长期不间断的进行治疗。多发性骨髓瘤复杂多变、病情变化快让患者在治疗和日常居家护理过程中都会面对诸多难题,尤其是居家护理上,难度非常大。然而无论是住院治疗期间还是出院居家康复期间,患者都很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消极的情绪,导致患者心理状态不佳,影响患者的治疗护理依从性,导致康复效果大打折扣[4]。并且在临床护理的过程中,患者对多发性骨髓瘤病症缺乏正确认知,自身不健康的行为以及错误观念也会造成多发性骨髓瘤病症加重,甚至复发或者引发一系列并发症,延缓康复进程。
        高效的护理在慢性疾病的治疗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有效的护理不仅关系到临床治疗是否能顺利进行,还与改善患者预后有不可分割的关系。针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基本上采取的是以健康教育、生活指导、用药指导为主的传统护理模式,不能很好地改善患者心理状态,在形成患者健康的思维方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预防并发症方面收效甚微。因此,采取合理高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对改善患者预后有着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2 延续性护理现状
        延续性护理最初用于早产儿的的提前出院,现在广泛用于有着较高再住院率、出院后对居家护理仍有较高护理需求患者的临床护理中。延续性护理并不强调为出院后的患者提供直接长期的护理,而是帮助患者及家属提升自我护理的能力,对患者进行以循证为依据的指导[5]。当前国内外针对延续性护理的实践不断在进行,其中包括基于社区的延续性护理模式、基于医院的延续性护理模式、基于医疗机构的延续性护理模式。不论是哪一种延续性护理模式均以改善患者心理状态、形成患者健康的思维方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预防并发症方面,以及最终提升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和生活质量为目标。
3 延续性护理应用效果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常合并有骨质疏松、高钙血症、脊髓压迫症,主要临床表现为持续性骨痛,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孙博玮等[6]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治疗期间的真实性体验进行质性研究,认为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或出现较多的不良反应,患者要承担较多的心理负担,医护人员要及时评估患者的心理状况,强化对患者骨痛的症状管理,提供全面信息支持,对患者自我感受负担成因进行有效分析,构建延续性照护体系,然后实施针对性干预措施,改善患者治疗体验。
        在临床实践中也证实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实施延续性护理,能有效缓解患者的骨痛症状,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在众多延续性护理主要包括以下护理措施:(1)骨痛护理:减少家里的噪音刺激,保持室内光线柔和,使身体处于舒适的体位,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可适当活动,如散步等。家人多给予安抚和疏导,可通过看电视或听广播等方式转移其对疼痛的注意力;可在疼痛周围进行适当力度的环形按摩,严禁扣、捶、压。疼痛剧烈时,可以用红外线照射或热敷,每次热疗时间为15-30min,每天3-5次为宜。遵医嘱正确使用药物,有效地治疗多发性骨髓瘤,减轻骨质的破坏,缓解疼痛。(2)体位护理:协助患者洗漱、进食、大小便、个人生等;每1-2h协助患者变换体位,保持患者肢体功能位;勤翻身拍背,并嘱患者深呼吸,预防坠积性肺炎;给予肢体按摩,进行肢体的被动及主动锻炼,防止肌肉萎缩及静脉血栓的发生;严密观察肢体受压情况,做好皮肤护理,预防褥疮发生;顺时针方向按摩腹部,保证大便通畅。(3)饮食护理:合理饮食,保证营养供给,患者应进行高热量、高蛋白质、高维生素、营养丰富、柔软易消化的均衡饮食,例如瘦肉、蛋、花生、牛奶、胡萝卜、黄绿蔬菜等;要注意饮食卫生,勿食过硬带骨刺的食物,以免损伤牙龈,引起口腔黏膜出血;戒除烟酒,不宜饮用浓茶、咖啡,避免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多食新鲜水果、蔬菜等粗纤维食物,保持排便通畅。如有高尿酸血症及高钙血症时,应鼓励病人多喝水,每日尿量尽量保持在2000ml以上,预防或减轻高钙血症和高尿酸血症。(4)并发症护理:鼓励患者适当运动,过度限制身体活动可促使病人继发感染和骨质疏松,但是绝不可以有剧烈活动,应避免负载过重。①平日应睡硬板床加海绵垫,使患者的骨骼、脊柱等保持平直,以免骨组织受到损伤;海绵垫可使支撑体重的面积宽而均匀,从而降低在骨突隆部皮肤所受的压力,患者感觉柔软、舒适,还可延长翻身的间隔时间。当遇到光线过于阴暗、地面过于光滑时,应注意搀扶;洗澡时要有人陪同,以防滑跌。不做剧烈活动和扭腰、转体等动作,预防骨折。②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每日开窗通风2次,每次20min。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洗澡,勤更换衣服,注意用物清洁。注意口腔卫生,使用生理盐水或1%碳酸氢钠溶液漱口,防止因食物残渣残留而滋生细菌;注意保暖,防止受凉感冒,少去公共场合,避免交叉感染;骨髓受抑严重时,立刻联系医生,考虑保护性隔离,监测体温的变化,及早发现感染征象,预防感染。
        在赵倩[7]的研究中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通过实施延续性护理,主要包括住院期间的骨痛护理、体位护理。在患者出院时综合评估患者的病情、身体状况、自我护理能力和生活质量等情况,然后进行针对性的出院指导、健康指导,做好医院护理与家庭护理间的有效衔接。

在患者出院后进行入户随访及电话随访,根据随访沟通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自护能力以及骨痛情况,有效进行心理疏导,指导并督促患者形成健康的思维方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预防并发症。通过以上一系列延续性护理措施患者的骨痛得到有效缓解,护理满意度明显提升,护理效果较好。在叶金丹等[8]人的研究中,选取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进行护理,对照组进行常规的出院指导,观察组进行延续性护理,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生活质量水平、护理满意度得到明显提升,而患者的骨痛程度明显缓解,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下降,护理效果较好。
4 延续性护理发展策略
        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微信、QQ等通讯软件的应用让基于网络平台的延续性护理不再仅仅局限于简单的电话语言交流或者入户面对面交流,而是利用更为现代化的信息交流方式让延续性护理更为方便、快捷、有效。在刘杰[9]的研究中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实施延续性护理的基础上联合网络平台进行护理,患者干预后的健康宣教效果得到明显提升,也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状态,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以及复发率,有效提升护理满意度。在刘思[10]的研究中也指出,网络平台的延续性护理能有效改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疼痛情况,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侯威[11]也得出相同的结论。并且通过基于网络平台的延续性护理能有效指导患者自我观察疾病、指导患者正确进行饮食、用药以及康复锻炼,临床应用价值较好。分析其原因是,网络平台打破了居家患者与医院护理人员间的地域间隔,护理人员可通过网络平台与患者进行实时互动,鼓励并引导患者及家属参与到护理中,变以往的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式,充分调动患者的积极性,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有助于形成医患间的和谐关系,加强相互之间的信任感,提升患者治疗护理依从性,利于康复[12]。并且患者通过网络平台也能掌握最新的护理治疗措施,获取长效的信息支持,不断提升自我护理能力。此外,通过网络平台能及时反馈当前饮食、用药以及康复锻炼状况,医护人员能及时答疑解惑并提出相应指导,能有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复发率,利于患者以后的改善。
        现代化技术丰富了延续性护理的护理操作上,多种护理模式与延续性护理的有机结合改变了既往较为常规的单一性延续性护理方案,例如医护一体化护理结合延续性护理。医护一体化护理是指医生以及护士形成较为固定的诊疗团队,按医护小组的形式提供给患者治疗、护理、康复等一体化的整体责任制医疗服务方案,可提高护理质量。在侯金芳等[13]的研究中在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实施医护一体化的延续性护理中,能够有效改善的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提升自我管理能力,患者的预后改善情况更好。同时除了医护一体化模式,多学科合作模式与延续性护理的结合也逐渐成为热点。多学科合作即多个科室专家通过联合会诊的形式,让不同学科医生各抒己见,提供自己的专业知识,通过讨论得出最佳的治疗护理方案[14]。在刘晓玉等[15]的研究中,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实施多学科合作延续性护理,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自护能力,有效控制骨痛,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提升。因此,无论是医护一体化护理结合延续性护理还是多学科合作延续性护理,将延续性护理与其他高效的护理模式进行有机结合,共同发挥两种护理模式的优势,不仅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在有着延续性护理需求的患者中也有着较为广阔的应用前景。
小结
        延续性护理当前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临床护理中不断进行深入的研究,当前延续性护理已经逐渐摆脱较为单一的护理手段,并且不断寻求更为高效的合作护理模式。而基于网络平台的延续性护理打破医院和家庭、患者和医护人员间的地域隔阂,利用网络平台可以实时沟通、实时反馈,并且提供长效的信息支持;同时无论是医护一体化护理结合延续性护理还是多学科合作延续性护理或者其他护理模式与延续性护理的有机结合均能有效发挥两种护理模式的优势,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临床运用中能有效改善患者心理状态,形成患者健康的思维方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预防并发症发生,最终提升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以及生活质量水平,护理效果更好。
【参考文献】
[1]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多发性骨髓瘤专业委员会.中国多发性骨髓瘤诊治指南(2017年修订)[J].中华内科杂志,2017,56(11):866-870.
[2]Dimopoulos M A , Moreau P , Palumbo A , et al.Carfilzomib and dexamethasone versus bortezomib and dexamethasone for patients with relapsed or refractory multiple myeloma (ENDEAVOR): a randomised,phase 3,open-label,multicentre study[J].Lancet Oncol,2016,17(1):27-38.
[3]Miranda J ,Memon M ,Cabral J ,et al. Eye on Patient Care: Continuous Health Monitoring: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a Wireless Platform for Healthcare Applications[J].IEEE microwave magazine,2017,18(2):83-94.
[4]莫小荣,钟晖.护理干预在多发性骨髓瘤骨痛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社区医师,2018,34(2):136-137.
[5]王倩.延续性护理研究进展[J].齐鲁护理杂志,2016,22(1):56-58.
[6]孙博玮,傅荣,褚红,等.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治疗期间真实体验的质性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8,34(31):2445-2450.
[7]赵倩.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实施延续性护理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7,15(22):253-254.
[8]叶金丹,王秀娟,金亚微.延续性护理干预在多发性骨髓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J].现代实用医学,2019,31(11):1519-1520,1535.
[9]刘洁.基于网络平台的延续护理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6,22(22):3147-3151.
[10]刘思.网络平台延续护理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2019,35(18):137,139.
[11]侯威.基于网络平台的延续护理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疼痛缓解及不良事件的影响[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8,27(8):2673-2675.
[12]杨娟,杨燕凤,杨婷,等.综合日常生活护理联合微信延续护理对骨髓瘤患者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9,16(13):82-84.
[13]侯金芳,南萍.医护一体化延续性护理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及预后的影响[J].医学临床研究,2019,36(3):623-624.
[14]闫岩,耿传营,左丽宏.多学科合作延续护理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7,23(14):1843-1847.
[15]刘晓玉,王志玲.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多学科合作延续护理的临床应用分析[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9,38(19):3251-3253.

曾妮妮, 出生197910, 女,籍贯:广西桂林,民族:汉族,职称:主管护师,本科,研究方向:血液疾病护理,静脉输液,PICC。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