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道德与法治课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1/4/7   来源:《教育研究》2021年2月   作者:王丹
[导读]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 要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青少年公民意识的培养已势在必行。中学阶段是青少年意识形成的重要阶段,道德与法治课以培养负责任的公民为己任,肩负着公民意识教育的重要使命,公民意识教育的有效落实是每一个道德与法治教师的共同职责。

河南省南乐县教育局 王丹  457400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 要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青少年公民意识的培养已势在必行。中学阶段是青少年意识形成的重要阶段,道德与法治课以培养负责任的公民为己任,肩负着公民意识教育的重要使命,公民意识教育的有效落实是每一个道德与法治教师的共同职责。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 公民意识教育
        公民意识培养的核心是让公民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生活,负责任地参与国家与社会管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帮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他们关注社会发展,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树立独立、健康的人格, 做一个负责任的好公民。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与初中生公民意识培养的关系最直接、最密切,道德与法治课是学校培养公民意识的重要途径, 每个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都应该积极思考与探索如何在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我在此谈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公民意识培养的几点浅见。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进行公民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一)国家发展的大势所趋
        我国已经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综合国力以及世界影响力日益增强,但是我国国民科学文化素质还不高,公民的意识水平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发展形势不适应。为此,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等理念。公民意识的培养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备条件,公民意识教育在我国还需进一步加强,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有意识、有计划地进行公民意识教育是建设经济富强、政治民主、文化开明、社会和谐和生态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由之路。
        (二)初中生身心发展特点的需要
        公民意识是指公民在国家与社会中的自我认识,其核心是权利和义务意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对中学生进行公民意识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爱他人、团结奋进的精神,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增强对自己负责、关心社会、热爱祖国的积极情感,深化中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全面认识,激发他们以饱满积极的态度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坚定制度自信,从而为将来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三)世界范围内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
        关注公民意识的培养是 21 世纪全球共同关注的教育主题,青少年是各国在公民意识培养中最受关注的群体。不少国家最新的教育报告中,都强调对青少年的公民意识培养。可以说, 公民教育已成为世界范围内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而我国教育要面向现代化,则必须加强青少年的公民意识培养。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进行公民意识培养的尝试
        (一)榜样激励
        榜样教育从古到今都应用广泛。从古人“见贤思齐”“学习圣贤”到如今比学赶超的目标引领,榜样激励在教育教学中产生了积极作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榜样激励不是空洞说教,更不应该是无中生有,教师应结合所授内容搜集与筛选先进人物和典型事例,如历史人物、中外名人, 也可以从学生身边的优秀榜样来宣传, 以真人真事和真情实感来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提高道德素养,从而树立公民意识。


例如:在教授部编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五课第二框“凝聚价值共识”时,我引用了钱学森的事例,钱学森放弃了国外优越的生活环境、丰厚的报酬以及至高的社会地位,毅然选择回国投身新中国的科研建设中。引导学生思考钱学森放弃国外的一切名利毅然决然选择回国的原因,探究他如此选择在当时历史环境下对个人发展的影响,学生通过交流不难发现从钱学森身上折射出自强不息、团结统一、勤劳勇敢的爱国精神。通过对钱学森的事迹深入探讨,学生深深体会到伟大的民族精神对于鼓舞中华民族迎难而上、团结互助、战胜困难所起到的巨大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
        (二)情境感染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以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基础,帮助学生积极健康地生活。将知识的学习融入学生真实的生活,帮助学生解决真实图景中的问题才能实现课程的教育价值。在课堂教学中利用真实或者模拟真实的情景,激发学生的体验感,让学生的学习从感性体验到理性认识的升华,有利于提高育人水平和功效。我在进行课堂教学时也经常尝试的朗诵、讲故事、唱歌等方式进行情境渲染,让学生的情感在激荡中萌发。例如:在教授部编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三课“公民基本权利”时,导入环节设计了“真心话大冒险”,师生之间可以相互提问,特别提出表现出色者可以和老师进行真心话对白,学生异常兴奋,当进入师生互动的环节,我特别设计了几个问题:(1)你的QQ 密码是多少?(2)你是否浏览过不健康网站?(3) 你爸妈每个月工资是多少?(4)你的日记被家长看过是否会生气?当几个问题问出后,学生反应强烈,有激动、有紧张,甚至还有愤怒。面对学生的种种反应,我抓住时机,因势利导, 引导学生树立隐私意识,懂得尊重他人隐私是道德的呼唤,在师生活动问答的情景中,学生切身体会到保护隐私权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三)课堂辩论
        课堂辩论一般基于一个观点在探讨下形成正反两种看法并将学生分组, 在交流谈论中明确各方的论点充实论据,再通过各方推选的辩手进行观点陈述、驳论等论证过程。课堂辩论需要学生在合作中质疑,在质疑中辩驳, 再达成共识主动接受,学生在参与中不断提升质疑能力,锻炼批判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能力,增强语言表达能力。例如:在教授部编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十课“我们与法律同行”时,我组织学生对共享单车使用中出现的乱停乱放、肆意破坏等违背社会公德乃至违法行为进行分析并探究解决之道。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方式提出了两种比较明显的观点:一种观点是通过加强立法,加重处罚力度来治理违法行为; 另一种观点是重视道德教化,通过强调宣传教育提升公民素质来减少违法行为。这两种方案都有两面性,所以我就立即组织全班同学开展“对于解决共享单车使用中的乱停乱放等问题, 是法律方式更有效还是道德方式更有效”的微型辩论赛。在激烈的交锋中, 一方面,学生既认识到了法律强制性带来的规范和保护作用的有效显现, 也认识到法不责众以及屡禁不鲜的尴尬境地。另一方面,学生既看到了道德通过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浸润之力, 也深感于对无道德底线行为的无奈。在思维交锋中能够全面认识法律与道德在日常生活中的积极作用,更能在日常生活中自觉遵守社会公德与法律准则。法治观念的增强和规则意识的提升,正是对中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有效落实。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对学生公民意识培养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将公民意识教育有机融入心理、道德、法律、国情等知识传授中,积极探索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新路径。
参考文献:
[1]杨东平. 新公民读本[M].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6(1).
[2]武江坤 .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公民教育的必要性及教学效果的提升途径[J]. 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16(4): 83—85.
[3]徐爱民 . 李晓军 . 我国学校公民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J]. 中国成人教育 .2010(18):87—8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