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二”为“一”中,开创阅读“新天地”——基于技术与课堂交融的小学语文阅读改进之旅

发表时间:2021/4/7   来源:《比较教育研究》2021年2月   作者:何玉婷
[导读]

何玉婷   上海市松江区泗泾第二小学  上海松江区  201600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3-7667 (2021)02-005-02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建议教师要“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灵活运动多种教学策略和现代教育技术,努力探索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方式”。随着时代的发展,这已经是一种教育发展的必然,传统教学终有一天会与信息化教学完美融合。为适应社会信息化的高速发展,在语文教学中引进信息技术,打造数字化课堂也成了热门的研究话题,依托数字化学习平台,必将对学生阅读视野的开阔起到新的融通作用。
        一、问题聚焦:直面阅读教学的“困”与“难”
        传统阅读教学的课堂上,教师以讲授、提问为主,而学生以个体学习为主;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听讲、交流、记录,能够得到的学习支持就是教师点对点的答疑,这就决定了教师关注的学生范围很小,眼光在某个时间段只能停留在部分学生或者一类学生身上。单一的教学形式加速学生倦怠情绪和无趣心理的生成。
        教学评价上,教师以笔头、口头练习等方式来检测学生学习情况和课程实施效果,这样的评价更多关注学习结果,而且是滞后的,对于关键的课堂教学并没有起到作用。课堂上评价方式单一,多以口头评价为主;评价结果不易保存,无法形成学生成长轨迹。
        学生作业教师无法第一时间干预。以预习为例,学生大多在家里完成老师布置的预习作业,这种情况下,教师无法第一时间干预,不了解孩子完成的状况,导致一些作业问题拖到第二天上课,此时还有新的教学任务,教师再干预也达不到预期效果。
        二、教学改进:畅享数字阅读的“通”与“达”
        (一)电子白板,让思维有序提升
        交互式电子白板,是一种新的高科技电子教学系统。它是由硬件电子感应白板和软件白板操作系统集成。电子白板集传统的黑板、计算机、投影仪等多种功能于一身,使用非常方便。电子交互白板技术为课堂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提供了技术可能和方便,为建立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奠定技术基础。
        阅读教学中可以通过电子白板的有效运用,以“表格学习法”提升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刚开始,考虑到学生的能力有限,“表格学习法”还不适合针对全文运用,可以通过文本的片段进行指导。
        例如,学生完成表格后可将作业用pad上传至Ai-school的作业展示平台——这是第一次作业展示。学习小组的所有组员写完后,组员之间互相阅读,并根据组长的分配对其中一篇进行评改。学生可根据他人的建议或从他人身上学到的优点,进行自改。完成这
        两步后,再次用pad拍照上传——这是第二次的成果展示。两次作业不仅体现的是学生修改的痕迹,更是思维进步的痕迹。
        进入高年级以后,“表格学习法”进入由片段到篇章的尝试运用。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出发,此时老师突破传统模式,创造性地重组教学内容,把同类课文归为一个整体进行表格式教学。因为学生年段不同,“表格学习法”要根据学生的状况,因地制宜地选择使用,制定合理的教学策略,才能相得益彰。每一个年段的“表格学习法”教学,力图解决的是此年段学生存在的问题,包括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难点以及各种错误。其实,这是让学生的思维在表格中可视化、条理化,表格的完成过程也是学生思维有序化的发展过程。
        (二)思维导图,让思维多向推进
        思维导图是信息化教学中非常重要、也很常见的一种技术手段。它不仅培养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也促进学生阅读探究能力的发展和阅读思维品质的提升。教学中,引导学生以思维导图形式理清文章结构或写作顺序,把握文章的重点,能帮助学生习得阅读、表达手法,梳理文章的行文思路。合理使用思维导图,能够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和有序性,实现阅读教学的育人价值。
        1.理清文章结构,让思维更有条理;
        以《桂林山水》为例。预习时,教师先引导学生制作课文的思维导图,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培养思维的条理性。对比讲解电子书包上学生的思维导图发现,第一个思维导图先“水”后“山”,后一个先“山”后“水”,为什么这样呢?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发现作者先写桂林的“水”,题目是《桂林山水》,为什么先写“水”,后写“山”呢?讨论后大家认识到:作者是坐在船上观赏桂林山水的,离他最近的是“水”,自然先写眼前的景,然后再看到两岸的“山”,这表现出作者观赏的顺序是由近及远。
        此外,学生在对比讲解中还发现了文章详略的差异,即文本不仅写了桂林的“山”和“水”,还写了山间的绿树红花,江上的竹筏小舟等,只不过是略写的,这使文章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可见,文章结构要有一定的顺序和思路,不能随便安排,思维也是如此。
        2.合作学习:逆向思维的培养
        如果说思维导图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那么“由果索因”教学模式的探索则关注学生逆向思维的培养。“由果索因”属于“结构化”教学中问题设计的结构化。在同类课文的教学中,为了实现教结构与用结构的连贯性、统一性,教师在设计教案时会对传统教学流程进行再设计,即“教学流程再造”。原先在预习中完成的,现在设计成课堂中完成;本来是课后作业,设计为预习中完成,重新对教学流程再排列。
        例:《蝙蝠和雷达》一课为例,老师首先引导学生思考飞机安全行驶和蝙蝠夜里飞行之间的联系。


从此出发,老师把资料通过电子书包平台推送给学生,引导学生借助平台展开小组学习,通过合作修正自己的思维导图,对问题进行再综合和再整理,分析科学家试验的合理性与科学性。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办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雷达发出无线电波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驾驶员通过雷达的荧光屏能够看清前方有没有障碍物,保证夜里安全飞行。由结果反观蝙蝠夜里飞行的方法: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用新的角度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像这样生物学和技术学相结合的文章,老师们利用信息技术环境,运用电子书包思维导图,由结果出发探索其形成的原因。这样的阅读教学,值得大家思考!接下来,写景文的“类”阅读、写人文的“类”阅读,记事文的“类”阅读,形成系列。经过长久的训练,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依据不同的文本,自主选择相应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情境朗读:让思维延续古今
        随着教材的改革,古文的学习已成大势所趋。古今时代不同,学生接触也少,表达上的距离、积累的缺乏,让学生对于古文学习丧失热情。数字化平台的运用,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促进古文教学。
        1. 主题论坛,唤醒情感体验
        学习古文,要让学生的思维有热身的过程。因此,在预习中,教师可以布置这样的作业:1.搜集与**相关的视频、图片或文章(不限体裁),上传至主题论坛(资源不限个数);2.观看或阅读至少三名学生上传的资源,并进行简单评价。这培养学生资料搜集、筛选的能力,通过这个过程,一个学生最少也得学习四种与课文有关的图文声画资料,这可以帮助他们更加了解课文内容。再加上主题论坛本身就带有评论、点赞等功能,学生可以实现互动,颇像现在流行的社交平台微博、微信朋友圈。因此,学生非常乐意参与。
        借用主题论坛的优势,实现预习过程中的资源共享,帮助学生拉近与课文的距离,拓宽学生的眼界和思维。课堂上,巧妙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生动、形象、快乐的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感受古文意蕴的高度热情,为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2. 将“对比教学”引入朗读指导环节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提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古文更应如此,古人就有“书读百遍,而义自见”的说法,只有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才能实现从现代文到文言文的过渡。
        课堂阅读教学中,利用电子书包的录音功能,在朗读指导环节进行“对比教学”。首先,教师对古文自行朗读后录音,或寻找优秀的朗读音源,上传至Ai-school资源库。课堂上,提出朗读的要求,指导朗读方法,播放范读,随后请学生自由朗读,同时录音,之后学生可回放录音,对比与范读的不同,再自我纠正(教师可在巡视过程中随机进行指导)。在这样“一读一听一对比”中,大部分学生能听出自己的录音与范读的差别,并纠正自己的朗读发音、语调、语速、感情等。尽管课堂上的时间不够每个学生一遍遍完善自己的朗读,但是平台数据的保存功能,可以让学生在课后继续这项课堂活动。
        三、走向融通:明悟交互课堂的“术”与“道”
        (一)融通:使传统课堂教学方式发生变革。
        数字化阅读环境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体验式学习、互动式学习等更多学习模式,给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我们对比了传统课堂和数字化课堂的不同,如下表:
  传统课堂学习 数字化课堂学习
        教师 评价方式 课内口头评价,课后测验或考试,评价结果滞后 即时在线测试、反馈,即时生成评价,评价数据可保存
        学生 学习方式 以个体学习为主,合作学习为辅 个体学习、合作学习,不受空间、地点限制
 学习支持 面对面答疑、辅导 在线互动、交流
 学习资源及来源 纸质教材和辅导材料、教师安排 电子教材和网络资源,教师推荐
        语文课文中精彩的段落具有很强的审美性、抽象性和精炼性。小学生的生活经历、社会环境以及知识能力的限制,不能很好的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作品的美感与学生的情感有时难以沟通。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成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或氛围,激发他们的想象,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帮助他们迅速而准确地理解教材内容。
        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充分发挥的广阔空间,能够增强学生的主体作用,拓展思维,信息技术下的语文阅读教学是充分发挥主体性和主动性,不断地探索、发现和完善自我的过程。信息技术给阅读教学提供了一个多姿多彩、魅力无穷的广阔平台,是我们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新的尝试。
        (二)明悟: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
        格里·斯塔尔等学者认为,要把信息技术的教学作用定位为“沟通媒介”和“脚手架”。信息技术使课堂教学发生了质的变化,这样的课堂促使教师明悟自身角色的改变,教师不再是知识传授的主体,而是退居“幕后”,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显现,“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成为现实。为学生提供精品学习资源、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为学生提供最优的学习支持。依据阅读教学的特点,以任务为驱动,让学生用信息技术来解决语文学习问题。通过学习社区、网络课堂、社会化网络、即时通等工具为学生搭建交流沟通平台,让师生、生生间进行多向深度对话,提升言语表达能力;通过概念图、图表、可视化工具、超媒体等支架工具,为学生提供问题解决的“脚手架”,促进学生对语言的深度理解,其言语表达等语文素养得到了很好地发展。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上的应用,实现了阅读教学的立体化,让学生充分感知文本,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课堂层次,使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感受中获得知识。教师的评价也精彩纷呈,评价方式不再单一,评价维度多元化,真正实现评价是为了改进学习的目的,这些改进点都在加速语文课堂教学的变革,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
参考文献:
[1]李少霞.探究网络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体会[J].学周刊,2018(23):138-139.
[2]钟玲.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沈阳大学,2018.
[3]姜丽,杨圆圆.电子书包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带来活力[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09):51-5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