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朗读指导的有效性研究

发表时间:2021/4/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1期   作者:王小红
[导读] “听说读写”是一门语言学习的基本要求

        王小红
        贵州省贵阳市第七中学 , 550001
        摘要:“听说读写”是一门语言学习的基本要求,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朗读的带入感决定了对文章情感的宣泄程度,因此,朗读指导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的整体质量。有鉴于此,本文通过对语文朗读与有效性指导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学语文朗读的有效性指导策略,旨在构建朗读教学的全过程指导体系,以提升学生的朗读水平,强化语言能力培养。

        关键词:中学语文;朗读指导;有效性

        引言:汉语是全世界最古老的语言之一,集形、音、义于一体,在拼读过程中具有较强的音乐美感与声音魅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的朗读指导尤为必要。根据教育部最新修订的《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七到九年级的阶段目标中明确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从而奠定了中学语文朗读指导教学的开展依据。当然,朗读指导教学的开展还需要通过课堂活动提升有效性,进而避免“读死书”和摇头晃脑的“书呆子”。
一、语文朗读与有效性指导
        朗读是将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换言之,朗读是一种语言功能,是人类语言的特殊表现形式。元代学者贡奎便曾诗曰“闭门谢尘鞅,展卷自朗读”,由此验证了朗读的文字载体形式。在语文课程中,朗读是提升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朗读中通过对语言规则、情感以及语感的体悟,实现“读”与“说”的相互转化,进而养成语言习惯,促进交流与写作能力的提升。而且,通过朗读还可以身临其境的进入到文字世界中,以琅琅上口的情感将文章中的词句语意、情感表达、基础格调展现出来,实现读者与作者的近距离接触。
        朗读作为学生语言能力的重要表现,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的有效指导,其有效性主要体现在学生朗读效果与收获上,因此,朗读的有效性指导要坚持人文性与带入感,引导学生“有感情”的读,并“读”有所获。朗读的有效性指导是新时期中学语文教学的需要,也是中学学生语文课程“听说读写”能力提升的必然选择。一方面,朗读的有效性指导是构建“以读促写”的动态教学过程,能够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与语感水平。在部分地区,受到方言等语种环境的限制,学生的普通话学习会遇到很多问题,然而通过朗读的有效性指导,可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见解,营造一个融洽而丰富的教学环境。另一方面,朗读指导的行为主体是教师,学习主体是学生,其有效性还在于教师教学方法的使用,因此,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从“以读促写”上升到“以读促学”,能够全面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与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中学语文朗读的有效性指导策略
        (一)身教言传,讲究范读技能引导
        语文朗读的有效性指导离不开教师的言传身教,因此,范读是“授之以法”的重要途径。在中学语文朗读教学中,教师范读前需要划分好文章情感的起伏状态,提醒学生注重范读停顿与语气重缓,使学生在倾听中抓住文章里的词汇词语搭配、句子句势构成、语气情感格调等,为理解全文奠定基础;教师范读过程中则需要重视自身情感的宣泄,将字里行间的情感通过语气转承、句势停顿与声音轻重表达出来,给学生一种磅礴之美;教师范读后则需要对范读进行总结与重点强调,将朗读过程中容易出现混乱的停顿划分与重读词汇标注出来,以方便学生朗读。例如在部编版七年级语文《观沧海》的朗读中,教师范读前要奠定情感基调,全诗恢宏大气,诗人曹操在登碣石山时远望山海,以饱蘸浪漫主义激情的大笔,勾勒出大海吞日的壮观,加上山河的雄伟,抒发了作者胸怀天下,包囊宇宙的壮志进取之心。全诗有磅礴也有悲凉,范读时应把握语气从低到高的过渡,转承句落脚于“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此句过后,气势由此而生,将学生带入“山、海、水、岛、树、草、风、波”的想象之中。


        (二)身临其境,注重赏读情感融入
        作者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除了从字词上进行考究以外,赏读是揭示情感的又一重要途径。赏读是对文章“语言、词句、情感、志向、事理”的欣赏阅读,这种朗读方式在于对语言意境美的切身体会,以声情并茂的语言表达来营造深厚的阅读氛围,从而将学生带入到作者写作时的心境里去,实现教学的目的。指导赏读时首先需要感知课文内容,即突出文章的写作主旨,并带着问题回归赏读。当前教育资源的丰富为各种朗读教学方法的开展提供了基础,以多媒体为首的电子信息技术,均可以投入到语文的赏读教学过程中。例如背景音乐、视频画面、动物配音等的加入,营造一个活灵活现的现场,将抽象化的文字实体化,进而辅助赏读教学的开展。而且,赏读教学的开展还可以从个体的赏读过渡到小组或全班的续读,为学生语言学习提供充沛的动力,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最大化的强化对作者情感的体会与文章整体的把握。当然,通过赏读学会了作者用词的考究与句子的魅力,了解并掌握相关词汇以及语法结构,从而运用到日常语言交流与文章写作中。
        (三)身行力践,重视朗读思考理解
        朗读强调大声读文的情感宣泄,进而体会文章叙述节奏和音乐美感,通过流畅的朗读加深文章词句的印象,有助于主旨性问题的解决。朗读的思考理解重在亲身体会,通过教学,引导学生从逐字逐句的朗读中找到情感宣泄的突破口,深入思考作者如此构笔写作的目的与技巧。当然,朗读的身行力践还需要辅以其它手段才能更好的落实到细处,实现主题升华,例如朗读开始之前,在PPT上围绕文章列出部分问题,学生朗读中带着问题思考,从而避免漫无目的的泛读,深化阅读效果。可以与中央电视台推出的《朗读者》节目相结合,使学生通过观看身行力践的去朗读与思考。此外,朗读的思考理解教学还可以结合“写作”进行开展,初中语文老师运用正确的情境教学方法来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通过这种方式,对学生的“以读促写”形成习惯培养与实践提升,如问题情景、生活情景、游戏情景等,都可以运用在朗读教学与写作教学中。例如在朗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便可引入鲁迅读书时的场景与当下读书场景进行对比,并思考此间差距产生的原因,激发学生更加珍惜学习机会,进而提高朗读指导的有效性。
        (四)身心协调,强化评读互助合作
        朗读教学的开展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个体在理解与表达上的行为活动不受教师的控制,但却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因此,朗读教学引导需要强化评读的互助合作,使学生无论是在朗读声音与停顿技能上,还是情感烘托与思想感情上,都能在“评”与“读”中得到协调发展,所以加强文章评读引导也是增进朗读教学有效性的举措之一。一方面,在教师的范读引导下,学生基本掌握了句子停顿与字词重读的划分,以及朗读情感的起伏,能够比较精准的把握文章的朗读线索;另一方面,学生口诵文字,渐入佳境,感情的表达程度与效果需要其它参与者的见证与评述,即通过评读的方式,让学生体验到自身学习劳动时带来的欢乐,从而返璞归真,实现自我。此外,评读互助可以是师生互助,也可以是学生之间的互助,其主要目的是通过评读来使学生认识到朗读中的优点与不足,进而在后续的朗读中得到提升。
三、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语文朗读及其有效性指导的阐述,分析了中学语文朗读有效性指导的价值与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身教言传,讲究范读技能引导,身临其境,注重赏读情感融入,身行力践,重视朗读思考理解和身心协调,强化评读互助合作的朗读有效性指导策略,从而为中学语文朗读教学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江波.书声琅琅 情有“读”钟——语文教学中优化朗读指导策略浅谈[J].新教师, 2020(09):41-42.
[2]吕丹.试论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朗读[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20(07):42.
[3]杨夏.“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关于朗读指导在语文课堂的探究[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20(07):86.
[4]陈川.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朗读和默读的策略[J].新教育,2020(19):55.
[5]陈盛华.基于分级指导的初中语文朗读教学探究[J].中学课程资源,2019(12):18-1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