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1/3/31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2月34期   作者:   何应注
[导读] 当今我国倡导科技兴国,为了提高青少年的科技文化水平,就要进行数学教育。
        何应注
        钟山县清塘镇英家中学
        摘要:当今我国倡导科技兴国,为了提高青少年的科技文化水平,就要进行数学教育。基于核心素养的背景之下,要做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学习起来。在教学过程当中,我们除了要尊重学生自身的发展以外,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创新的探索精神。本文将从教师层面思考如何从教学课堂上培养学生的数学探究能力。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技能;探究能力
        数学教学课堂上,作为教师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把数学知识最大限度地传授给学生,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不能只是依靠单纯地记忆数学概念,而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探究、自主合作。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要有目标地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习惯,用最优质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以期让整个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让学生掌握到更多有用的数学知识。
        一、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将课堂还给学生
        学生在一种良好的课堂氛围下才能更好地进行自主探究,老师如果与学生之间不存在一种平等、民主的关系,就会妨碍到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数学教师要尽可能地激发学生去学习数学,研究数学并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样他们才能给出独立的见解,也敢于质疑同学和老师的观点,不至于墨守成规,从而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1]。
        例如在数学教学课堂上,教师可以多准备让学生站上讲台给予他们表达的机会。像在“平行线的判定”一课上,将学生分小组进行课堂内容分享准备,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上台当小老师,为大家讲授课程。这不仅仅是一个站上讲台,能够培养该生自我表达能力的机会。小组内的每一个成员,在课前的准备阶段时,都有着自己的角色,他们在一起沟通交流,探究知识的重难点,让学生积极地参与主动地参与到这个学习过程中来,让学生成为学习中的主要人物,教师在课上适当引导和补充。
        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教学策略
        (一)创设有效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教学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给学生多少的知识概念,而是要多对学生进行引导和鼓舞。在数学教学的课堂上,可以适当的创设一些故事情境,让学生能快速集中注意力,在听故事的这个不知不觉的过程中来学习知识,很大程度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让学生多思考,激发创造潜能[2]。
        像在进行“函数的图像”课上时,就可以引用到“龟兔赛跑”的寓言故事,乌龟和兔子赛跑,兔子开始远远领先于乌龟,兔子就骄傲了,在路边睡了一觉,而乌龟却一直往目的地奔跑,最终乌龟获得了冠军。教师可以将故事情节变成了相应的函数关系,并用简洁的函数图像描绘出来,再次展现了数学的魅力,提高了课堂效率,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这个简短的小故事极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函数这个抽象的概念,方便学生进行数学概念的图像记忆。
        除了故事情境以外,教师也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引起学生对问题的好奇感,尽可能有意地多提出给学生质疑的机会。这里要强调数学知识中的重难点和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引导学生进行质疑。

当教师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后,学生之间也会产生不同的理解,这时教师就可以进行比较,让学生对比分析,这也是教师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有效方式。
        (二)精心设计教学活动
        学生光学习知识还不够,最重要还是要学会用大脑思考,只有自己理解了其中的含义,才算是一种比较高效正确的学习。教师设置相应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案例中进行自主分析总结,并结合到自身的生活实际,自主学习,训练独有的思维能力,给学生动手动脑的机会和平台,让学生能够体会到在自主探究的乐趣。
        在进行“矩形、菱形和正方形”一课时,可将这部分内容分为三个图形,将学生进行分组。首先会让学生自主学习,浏览教材和资料,总结出每个图形的特点和公式,让每个小组派出一个代表来进行成果的汇报工作,最后教师抛出重难点问题,再进行小组间的交流讨论。这种分组式的学习方法,可以让每个学生都能自主地参与到这个探索的过程中来。小组内进行分工合作,每个小组之间又形成一种竞争的状态,学生就会更认真地去完成自己的任务,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学习上。进行汇报成果的学生,又锻炼了自己总结和语言表达的能力,不仅对数学学科知识进行了掌握,与人沟通交流和表达能力也有所提高。这也是满足于素质教育下,不单单只看到学科表面所呈现的文字知识,对于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帮助。
        (三)组建学习小组,加强互动评价
        组建学习小组时,应考虑到初中阶段学生的发展特征,考虑到每个学生的特点来进行分组。可采用均衡搭配的方式,这里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也适用。教师要注意做到一个整体的把握,保证每个小组的学习水平都能够得到平衡。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面对的是一个整体,但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会有参差不齐的现状。如果只把注意力放在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身上,则对于优秀学生的发展有一定的障碍;反之则不利于基础较差的学生的进步。在数学教学中,怎样做到整体的一个兼顾,既让优等生的内在潜能不断激发,也让基础差的学生能够不断进步。分组方式就能弥补以上的缺陷,做到兼顾学生水平和增强同学之间互帮互助的精神[3]。
        除了均衡搭配以外还可采用分层教学的方式,像在函数及其图像课堂上,将水平较高的学生和学习较差的学生分成一组。这样的话,能让优等生在不断巩固自己知识的同时,也能帮助到基础较差的学生。这里也可设置相应的奖励机制,小组成绩提高就能获得相应的奖品,小组的成员为了获得相应的奖励,基础较差的学生就会更努力地向优等生请教,优等生也会更加努力地完善自己的知识掌握熟练程度,达到一个双赢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评论的作用,教给学生相应的评价方法,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和改进自己。学生对于另一个学生之间的评价,更真实、可观,他们之间的这种交流合作,能帮助他们培养倾听他人,虚心接受的品质,也能激发学生参与欲望。
        结语:
        数学教学的过程复杂,只有让学生真正理解自主学习的含义,理解数学的抽象概念和知识重难点,才能对学生的数学水平有所提高。教师可以根据时代的发展,改进和创新数学教学方式,让学生对数学课程充满兴趣和积极性,从而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参考文献:
        [1]杨建春.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探微[J].知识窗(教师版),2020(11):11.
        [2]乔江.浅议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J].新课程,2020(36):195.
        [3]冯静玫.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J].新课程,2020(36):19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