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金枝
陕西省富平中学 711700
内容提要:近日教育部《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的颁布,明确了惩戒也是一种育人方式。从而把从教以来关于惩戒探究结果予以分享:1、惩戒不等同于体罚,必须坚守严格的底线。2、惩戒要有高度的责任感,严爱结合,恩威并重。3、惩戒要有高度的责任感,严爱结合,恩威并重。旨在抛砖引玉,引起教师们对惩戒艺术的探究,使赏识教育与惩戒教育相辅相成,带着温情与敬意促进孩子更好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惩戒 温情 敬意 责任 尊重
从教20余载,家中姐妹三人其中两个都是教师,这让父母欣慰而骄傲,但也时常担惊受怕。每每在电视看到或乡间听到因老师惩戒学生引起的不安全事件,都会告诫叮嘱“千万别批评学生!”刚开始教书时还不以为然,据理力辩:“学生犯错了不批评就好比树长歪了不修理一样,怎能进步和成才呢?”虽也曾惩戒学生带来过些许困扰。但时至今日,教育热情不减,育人责任在肩,育才之心迫切!当前大力倡导赏识教育理念,导致社会、学校、家庭对孩子形成一种畸形的保护,学生犯错老师不敢管,我们的孩子心理承受能力越来越差。无规矩不成方圆,面对现有的教育状态和学生现状,教育学生需要惩戒。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近年“把惩戒权还给教师”的呼声日渐高涨,这是整个教育界热议不减也是个沉重的话题!但在教育领域发生的事情及处理也让老师们心塞心寒,常常自我解嘲的回应“惩戒权敢给,我们不敢要呀”。提起惩戒,很多老师谈虎色变,避之唯恐不及,不愿得罪学生,一团和气。近日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中明确了教育惩戒是教育的一种方式,禁止了七类不当教育行为,划定了教师的行为红线,规定了对越界教师的处罚方式。这个惩戒规则的颁布无疑解决了我们的部分困惑,也给我们教育学生指明了方向。对于犯错学生该怎么处理,这是我从教以来一直困惑于心和不断探究的问题。我认为惩戒学生应以“爱”为前提,“育”为目的。中国现代历史学家钱穆先生说:“对历史要有温情和敬意”,我愿意带着这样的态度去行使我的惩戒权。
1、惩戒不等同于体罚,必须坚守严格的底线。
大家注意,惩戒不等同于体罚!目前社会上对惩戒看法有误,认为惩戒就是体罚。惩戒,以教育为前提,以不损害学生身心健康为原则;而体罚则指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学生的肉体和精神施加直接侵害,通常伴有损伤学生身体和侮辱学生人格的言行。
我们的惩戒无论多么小,都应视作特别重大的育人行动。打骂侮辱这些体罚手段会不同程度的伤害学生的身心,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成长。所以教师必须把握好惩戒的分寸,要有严格的底线。惩戒的实施是希望学生认识到错误并学会成长,应是充满温情和期待的教育行为。
否则你手中的惩戒权就是伤害学生的“皮鞭” ,在新时代的以人为本的大教育环境下,无论你如何粉饰你的行为,都不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的发展,当然也是保护自己的需要。
2、惩戒要有高度的责任感,严爱结合,恩威并重。
惩戒是一种特殊的教育,也是教师对学生的一种爱与责任。然
近年社会对一些老师的惩戒多有不解,这也是因为体罚学生的现象时有发生,有些教师没有注意到体罚和惩戒的区别,掌握不好分寸所致。但我们不能因此就放弃了自己育人的责任,这和官员懒政懈政不作为有什么区别吗?这是对教育事业和学生极大的不负责任,对教师职业的亵渎。所以我们行使自己的惩戒权,就是负责任的表现,严爱结合,恩威并重,督促学生改过,承担起自己育人的责任。
3、 惩戒方法要合情合法,形式多样、科学有效。
既要惩戒,又要坚持底线,把握分寸,注意体罚和惩戒的区别,这很难做啊!究竟怎么惩戒,让学生身心不受伤害,又能真正起到教育的效果呢?我有几点小建议,可以与大家共享。
要树立以生为本的思想。学会冷处理,给自己冷静思考的时间,也让学生自我反思。青春期的心里躁动每人都有,有些时候都不是本质性的大错误。比如有些学生学习态度、不完成作业、课堂开小差等总让班主任焦虑不安乃至情绪失控,做出非理智之事,由此带来的严重后果会让你后悔莫及。其实想想不过都是小事,每个孩子都会犯错。想到这些学生其他方面的优点你的心情自然平复。等你心平气和之时,准备充分之后,找准契机和切入点与学生敞开心扉,引发共情,表扬中提些要求,岂不更好?
变批评为询问,因为批评往往是评判式的负面内容,带给学生的则是情绪上的抵触和内心的不满。询问式的语言,会将学生的关注点引到具体的行为表现上,同时消除了对学生的负面评价,学生更易接受,师生的交流相对会畅达些。教师表达自己的正面意图,多采用询问商量的语气,让学生积极的思考和应对。
惩戒手段应有灵活性和创造性,可设置多种惩戒方式(多为班级献策出力、才艺表演、体育项目等),供学生自己选择。当然要根据自己的了解,对不同的学生施以不同的方式 。初中生处于青春叛逆期,不愿被动的接受处罚,负面情绪会不断扩大。但如果让犯错学生自己选择惩戒方式,既得到了尊重又为班级做了贡献,这样的惩戒学生更乐意接受。做好了老师适时的表扬,师生关系融洽友好,不至于走向对立面。
惩戒后老师要适当示弱,做好学生的安抚工作。激起学生的自愧和保护老师,维护班级形象的欲望。教师向学生适当示弱是一种教育的智慧,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班级男生309宿舍卫生差被通报,对这些学生实施惩戒后,我会适时找他们聊天正确引导,也会谈到班主任这个家长维持班级形象的不易。孩子们说:“老师,您放心,我们以后一定注意!不让您操心了。”这样可以建立有效的师生平等对话关系,让自己在学生面前的形象更丰满和生活化,也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意识到老师教育的艰辛与不易。当然向学生示弱也要讲究方式和技巧,不能一味的示弱。
惩戒,作为育人的一种方式,应以“爱”为前提,“育”为目的。惩戒是为了让孩子变得更好,所以与赏识教育相辅相成。北京师范大学檀传宝说:“奖励和惩戒都是教师的专业权力,如果非要强制教师放弃这种权力,最终受害的是学生和社会。”所以教师既要敢于承担育人的责任,实施自己的惩戒权,又要让自己的惩戒有尺度有温度,充满温情和敬意。在教育的道路上,我们任重而道远,为了孩子们的全面发展,为了祖国的未来,我们要负重前行!
参考文献:《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
《体罚的严重危害性和消除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