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起点上的终点思考——一位语文教师的课改反

发表时间:2021/3/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01期   作者:都宏婧
[导读] 去年11月份我为“齐市初中优秀中层干部专题培训班”上了一节公开课,教授了汪曾祺先生的《昆明的雨》。
        都宏婧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第二十一中学校 161000
        去年11月份我为“齐市初中优秀中层干部专题培训班”上了一节公开课,教授了汪曾祺先生的《昆明的雨》。课文所叙写的景、事、物较多,但都围绕着一个核心,即怀旧与珍视,表达了对过往人生的珍爱。课堂上师友合作,同学们相互倾听,积极思考,主动质疑,踊跃发言,站在学校刚刚装修完毕的大会议室的讲台上,我有一种特别享受的感觉。突然想到一句歌词,“我们站在春天里,不说话,就十分美好”。课短情长,这一篇课文的教学使命完成了。但我们知道语文教学的使命并未完成。如何带领学生从“一篇”延伸到“一本”,或者说延伸到作家的一生,。
        我习惯把每一堂课的结束当做自己思考的起点,今天我又站在起点上开始思考,只不过借用了北京市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的一句话“起点上的终点思考”。“自主互助激励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刚刚启用的时候,曾经在一次公开课后学校领导召集我们几位做课的教师做了一次交流。那天我问了自己、问了与会的教师三个问题:“自主互助激励式的课堂教学模式”起点在哪里?终点在哪里?精彩点在哪里?我还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起点在教师观念的改变、备课的深入;终点在学生学习行为的改变;精彩点在于互助释疑,问题的产生。一番话引起了其他几位教师的沉思。芬兰的自由作家陈之华在《成就每一个孩子》的封面上写道“观念对了,教育一点也不难”,带着这些问题,带着全新的理念在课堂改革中我们且行且思,走到今天。
        观察今天的课堂改变,就是源于当时的积极思考。课改中类似这样的思考还有很多,比如我们的课堂“安全”吗?在课堂上到底是谁配合谁?对教师来说课堂讨论的着眼点是解决问题还是寻找正确答案?学生在这一节课的收获到底是什么?我们的学生会听课吗?我们的学生会记笔记吗?怎样不违考试,赢在考试……问题的价值在于把我们的思想引向深入,在于让我们在课改中始终保持着向上的活力。因为课堂是师生成长的最重要的地方,教师的成长往往表现在在课后的反思和反思后的改变。
        反思之后的改变之一:指导学生倾听
        自主互助激励式的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既要听教师的,也要听同伴的,还要对同伴或其他师友组的回答进行补充和质疑,学生发言是交织在一起相互作用的。这一高难度的学习行为往往被我们忽视,或者认为这是学生本该具有,可是现实却往往不是这样。长期以来讲授式的教学模式,已经让学生失去了听同伴发言的能力。或者说被提问之后就可以不再参与课堂的提问了。
        为了指导学生会听,我先指导学生记。我召开了三次语文综合活动。第一次叫“成语与生活”,让学生记录每一个发言同学的名字,发言的标题。第二次活动叫“古诗苑漫步”,记录名字、标题之后还要记录发言的要点。第三次是选取一个有争议的话题比如“共享单车背后”,请同学们针对大家的发言记录你认可的观点,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并准备发言。每一次活动都是全员参与,要求也是逐渐提升的,每一次发言都可以拿着自己的记录本。目的在帮助学生慢慢习惯听记结合,听记互不干扰的课堂学习模式。 坚持一段时间后,我觉得学生会听了,也会记了。
我们知道学习是从身心向他人敞开,接纳异质的未知的东西开始的。接纳就要吸收,吸收就要学会倾听。学习倾听应该是课堂改革的首要任务。
        反思之后的改变之二:研发“慧听评价表”
        从即墨学习之后,我们的“总结提升”环节有些变了味道,形式上总结既浪费了课堂宝贵的时间,又培养了学生虚伪的习气。还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厌恶这种评价方式,但又不知道从哪个角度评价。
        为了帮助学生思考总结,真的有所提升。我研制发“慧听评价表”这一评价工具。
        
        
        
        
慧听评价表 姓名:


原来评价表中的项目就是针对“学友”或“师傅”进行评价的。主要是说话声音大不大啊?积极与否啊?现在我将对课文内容的品评、教师的讲解、班级整体的观测、自我成长感悟等方面加入其中,既使学生课堂上有话可说,又教给学生多角度观察课堂的方法。使用一年多来大多数学生学会了多角度看问题的方法,同时我也在不断改进并完善这个评价工具。现在想来其实它就是有效倾听的延伸。我的目标是最终抛弃这张表,把学生对他人、课堂、文本的评价变成学生自觉自动的思考和表达。
反思之后的改变三:评价学生的语言变得丰富了。
我多次引用过一句话“教育的成功的秘诀是教育者的成长”。教师在课改中积极思考,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的同时,心灵是不是变得温润而灵动的,很重要的一个表现就是评价语言的真诚与丰富。以前课堂上最爱说的一个字是“好”,那种言不由衷的赞许已经失去价值。为此我搜集并整理了100多条教师有效评价语。比如“你在长大”“你是个好听众”“你发现它的奥妙了”“你很受欢迎”“你很会合作”“你很有智慧”“你的想法很独特”等等。但更多的时候我会微笑着等待学生智慧的闪现,然后从心中流出对他的赞许。这样的课堂是安全的,这样的课堂也是自由的。
        刚刚进行自主互助学习型生命课堂改革时,我在班级的黑板报上,写了下这样的三句话“善于倾听,勤于思考,勇于表达”。这就是我想要的课堂,这样的课堂就是“学的活动”充分展开的课堂,这就是高效的课堂。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课堂也终于成为了学生生命成长的地方。这是我们对理想课堂的深情期待,我也在自己的课堂中看到了它的雏形。从反思过去的经验中学习,向正在生成的未来学习,站在起点上我描绘着课堂教学改革终点的模样。
        同时我也深知改革的热情退去,我们更需要理性的思考。教学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套路,不是机械的流水线,不是灵丹妙药,而只是一个思路,一个大致的方向,破旧立新,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的参与。此外学生能力的培养是个循序渐进、长期积累的过程,一堂课只能完成能力培养的一个环节。如何综合设计,不断改进,心中有目标更需要心中有学生。最后我想说在我们独处静修、放空心灵,思维改变,大步前行的时候,我们还必须依靠团队的力量,只有团队才会把我们改革推向深入。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