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纪峰
浙江省嵊州市爱德外国语学校小学部 邮编312400
【摘要】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数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现实生活有很多数学问题,所以让学生能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并且运用数学来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是十分重要的。学生在小学时期学习数学是最具有优势的,因为小学时期的学生探索问题的好奇心很强,所以教师创设生活情境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数学,这是传统教学所不具备的优势,也是落实国家素质教育,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方法,本文就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生活情境创设进行论述。
【关键词】小学数学 生活情境 教学方法探究
【正文】在过去,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中,数学教学最后只注重学生在考试中的成绩,至于学生能否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就是一个“未知数”了,这样是不符合教育要求的。而现在在国家推行素质教育的要求下,在数学教学之中创设生活情境能够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数学不只是数字与公式而已,而是能够在遇到生活问题时发挥实际作用的。教师要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在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为学生创设正确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从而助力学生学习数学。
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的必要性
数学的知识概念较为抽象,不易于学生理解掌握,尤其是小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能力有限。教师若是在教学过程中只是进行“填鸭式”教学是不利于学生理解学习的,更不要说让学生做到熟练运用了。为了帮助学生能够更好的去理解数学的知识概念,教师需要在数学教学中运用生活情境,这样可以为学生营造较为宽松的课堂氛围,传统的课堂教学大部分时间只是教师讲授,这样很容易让课堂氛围变得沉闷压抑,不利于学生学习与思考。而宽松的课堂氛围则不会让学生感到沉闷压抑,生活情境在课堂中的运用可以拉近学生与知识的距离,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生活情境的创设除了改善教师的课堂教学氛围,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接受能力,正所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枯燥难懂的知识概念在教师利用创设生活情境的方法,举出具体的生活情况实例后,就利于学生接受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这样便能够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双赢”,教师可以丰富自己的教学形式来提高教学质量,学生可以熟练掌握知识。
二、教师创设良好生活情境来助力教学活动的措施
2.1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导入生活情境
小学阶段的学生学习数学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课本知识,更要注重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创设生活情境固然是一种好方法,不过教师在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时要注意一些问题。首先,创设生活情境的原则的原则是要适度,不能够生搬硬套,创设生活情境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概念,若是创设情境过多势必会影响到课堂知识的传授,这样不仅无法发挥这样方法的优势,还会打乱教师的课堂节奏,影响学生的学习思考。然后,教师创设的生活情境要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是运用生活情境的重要条件,所以教师在上课前要做充足的课前准备,还要了解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能够频繁看到的场景与能够接触到的事物,这样才能够保证创设生活情境的效果。
例如,部编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的第一章《大数的认识》,学生在日后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数据计算与分析,所以学生需要对“大数”有清晰明确的认识。教师可以将本章的思考题“一亿有多大”作为学生的课堂讨论题,先让学生进行课堂讨论,然后教师在听取了学生的讨论结果后,向学生说明学校的总人数再到学校所在的城市的总人口乃至本省的总人口,教师可以让学生们以本班学生人数作为除数,以上例子中的总人数作为被除数来进行计算,最后学生得到结果后便能够对“大数”有了清晰的认识。第一章的学习内容可以与本书的第二章《公顷和平方千米》一起讲解,教师可以先说明平方米和公顷的换算关系,再说明两者与平方千米的换算关系,由于这几者之间的换算比例较大所以可以与“大数”一起讲解,教师在讲解这一部分时可以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对自己房间或者客厅进行测量然后再计算面积,这样利于学生对本章节的知识有深刻认识。
2.2教师需要在课上运用生活化语言在课后可以布置有关生活的课后作业
学生不能很好的理解课本上的知识概念,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课本语言的解释太过于专业,这样不利于学生的理解与学习,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运用生活化语言来为学生解释课本上的知识概念。创设生活情境的目的便在于将复杂的数学问题转化为平常中易于理解的生活问题,所以教师运用生活化语言是十分必要的,教师在讲解完毕后还可以让学生上台发言,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并且教师可以让学生举出自己所知道的相关生活例子,若是学生的理解有偏差,例子不是很符合的话,教师要对其做出适当的纠正。另外,运用生活情境不能仅仅靠教师在课上的举例说明,教师也要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实际的生活操作,教师可以布置一些数学小游戏或者是一些数据调查,学生在自己完成的过程中能够加深对知识概念的记忆与理解。
例如,部编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的第四章《可能性》,这部分内容的课本语言较为专业化,需要教师对其进行简化说明,教师可以将可能性说明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抓阄”,这样学生便能够很好的理解了,教师在讲解完毕后可以让学生上台说出自己所知道的“抓阄”形式与其所适用的场景。为了巩固学生的知识记忆与理解,教师可以向学生布置自己制作抽签道具的作业,让学生利用自己所制作的抽签道具进行调查,然后将调查结果记录汇总,教师在课上再通过分析讲解学生的调查结果来加深学生的印象。本章节内容也可以与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的第七章《折线统计图》一起讲解,学生可以将调查结果以折线图的形式表现出来。
【结束语】总而言之,将创设生活情境的方式运用于数学教学之中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帮助学生理解学习。相较于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创设生活情境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复杂的数学公式与概念,学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并且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不过教师在创设生活情境时要注意创设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情景,若是创设的情境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甚至会产生反效果。所以在对小学生进行数学教学时需要创设生活情境。
【参考文献】
[1]何连生.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活情境的开展方法[J].知识窗(教师版),2020(12):70.
[2]付晓翠.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活情境的开展方法探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12):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