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照兴
普洱市职业教育中心 (云南 普洱665000)
摘要: 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企业输送合格的技术人才,因此职业教育一方面要遵循教育规律,另一方面又要适应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职业教育和企业的发展改革,可以说是相伴相随,风雨兼程。我国党和国家历来重视职业教育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出台了一系列实质性政策,为职业教育开展校企合作奠定了新的基础。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基于以下三个基本前提:1、我国现代企业制度基本完善,企业用人有高度自主权;2、教育产品(人才)作为公共服务产品对企业是无偿提供的,且总量充分;3、企业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尚在起步实践阶段。从201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到2019年国务院发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企业为主体的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顶层“制度设计”基本形成。为了问诊企业为主体的校企深度融合发展的进展情况,我校课题组开展了以茶叶加工专业校企深度融合人才培养的调查研究。课题组先后近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对100家企业发送了问卷,有68家企业回答了调查问卷。对6家企业负责人进行了现场沟通访谈,重点围绕“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的利益诉求和关注的焦点及存在的问题”这一主题进行了调研,侧重于查找问题,提出对策。调研的基本情况如下。
关键词:培养;调研;茶叶加工
一、校企合作调研数据及分析
我们通过网络问卷调查的形式,对企业负责人进行了问卷调查,有68家企业参与,参与企业有央企国企、集体企业、民营企业、私营企业和合资企业,涵盖所有性质的企业。参与人员有董事长、厂长经理、人事部门负责人、中层干部和部分职工,覆盖了企业各个层次人员。数据具有真实性和可靠性。问卷回复、统计数据及分析如下。
1. 企业有较强的校企合作愿望
问题“Q4:你认为校企合作是否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回答中,“非常有利”占比为76%,“至少没有坏处”占比为21%,“没必要”和“不了解”各占1.5%。说明企业对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态度是积极的,校企深度融合共同育人企业和校方都有很强的愿望。
2. 有关校企合作的政策在企业宣贯不到位
问题“Q5:您对国家税务总局印发的《企业支付实习生报酬税前扣除管理办法》了解吗?”的回答情况是:“了解一些,但不全面“的占比为45%,”不了解“占21%,两项之和占到了66%;问题”Q6:您对教育部、国家税务总局等七部委印发的《校企合作促进办法》了解吗?“的回答情况是:“了解”的占28%,“知道一点”的占49%,“不了解”的占22%。这两个问题都是有关校企合作的代表性文件,但企业认知率较低,执行情况就更是可想而知了。
3. 关于实习经费的问题
大家关注的经费问题,企业集中反映在学生实习耗材的费用、实习生劳动报酬的支付和对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影响。问题“Q7:学生到企业实习产生一些不可避免的实习损耗费用,您认为该由谁承担?”的回答情况是:“企业、学校与个人共同承担”的占到59%,“企业承担”的占26%,两项合计占比为85%,说明大多数企业愿意承担一定的费用,是有担当的。问题“Q8:关于学生顶岗实习的劳动报酬问题,你的企业是如何做的?”回答情况反映了大多数企业能按《企业支付实习生报酬税前扣除管理办法》实施,比例为58%,部分企业没有定期定额支付,比例为35%,没有支付劳动报酬的只占2%,说明大多数企业是有担当的,只要校企双方商讨制定一个合理的成本核算方式和分摊比例,双方都能愉快的解决这一问题。
4. 企业对招聘员工的要求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
问题“Q9:你的企业招聘新员工时最想要的是?”回答的情况是:本科以上的毕业生,占比56%;其次是有一定工作经验人员,占26%;再次才是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只占12%。这说明,当前企业需要既要高学历,又要高技能的员工。问题“Q10:你的企业认为员工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中,最重要的是哪一项?”的回答中,职业道德素养占比高达50%,其它专业技能、学习能力、合作与沟通能力各占17%。因此,学校坚持德育为首,不遗余力地抓职业素养,培养“高学历、高技能、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是正确的办学方向。
5.尊重企业追求经济利益的本质,是校企深度融合培养人才的关键
问题“Q12:如果要推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您希望政府提供以下哪些优惠政策?(最多可选3项)”回答的情况是所选前三项都与企业经济利益有关,分别是:希望得到“培训经费补助”的占30%,希望“已奖代补”的占29%,希望“税收优惠”的占21%,三项之和占到了80%。因此,脱离企业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的校企合作是不切合实际的,也是难以持久的。问题“Q13:以下哪些因素是制约企业参与职校人才培养的积极性的主要因素?(最多可选3项)”的回答情况是:“政府缺少相关政策引导”占比最高,为38%;“缺乏合作机制”位列第二,占29%;“缺乏合作平台”占16%。政府应当在不断调整引导性政策,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促使企业从“愿意参与”向“乐意主导”的校企合作方向发展 。
6.职业院校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服务能力,是校企合作的基础
(1)加强学生安全管理。问题Q14是关于“企业担忧的问题”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看到,企业最担心的问题是学生的安全和管理,占到了所担心问题的60%。学校不仅要加强安全教育和对实习生入企安全管理,更重要的是要和企业建立安全契约关系,职责分明,风险可控,让企业放心。
(2)提高科研能力建设。
问题“Q15:您认为企业参与职校人才培养时,希望得到学校哪些服务或支持?”的回答情况是:“专业技术支持”的占比最高,为23%,其次是“解决员工培训”和“资源共享”,分别为20%和16%。这三个问题,都是院校自身服务能力的问题。这说明校企合作不仅仅要解决学生实习和就业问题,还要能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技术突破和员工培训。院校应加强与企业对接,把企业的生产技术问题作为学校的科研课题,与企业搭建科研技术攻关平台,切实为企业解决生产技术问题,提供智力支持及培训。
(3)加强学生专业技能训练和提高职业道德素养
问题“Q16:您认为目前职业院校毕业生主要存在哪些问题?”和问题“Q17:您认为职业院校要为企业培养合格的员工,需要改进哪些方面?”两个问题的回答都集中在“加强专业技能培养”和“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上,分别占到60%和59%。企业的关注和期盼,应当是职业院校改革的目标和动力,职业院校要不遗余力地加强学生专业技能训练和提高职业道德素养,是永恒不变的主题。
(4)拓展合作领域,深化合作项目
问题Q18和Q19的回答充分体现出企业与学校的合作不仅仅是为学生提供实习,他们还更多的希望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学校共建文化交流平台”,参与“以师带徒” 等。学校不仅要把学生送出去,还要把企业请进来,引进企业需求,引进企业技术,引进企业文化。深化合作项目,从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到教学实习的全过程,再到人才评价,都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完成,让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让企业分享人才培养的效益和成果,才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才能形成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二、现场访谈情况
按照企业的性质和规模,我们选择了6家企业进行了现场访谈。现场访谈主要反映出企业用人机制和院校培养人才之间的一些矛盾及相互沟通的问题。反映出以下方面。
1.国企招聘“唯学历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导致边远落后地区留不住人才
以某公司为例,我们采访某市公司的人事部经理,得知地方公司没有自主招聘的权利,只能是每年上报所需岗位给上级公司,由省公司统一公开招聘。由于受企业评级对人员结构的要求,省公司招聘的都是本科以上的高学历人才。而这些人才具体分配时有的要到边远乡镇的变电所或更偏僻的发电厂,有的大学生到了这些地方,在几个月就走人,甚至是第二天就走人的情况都有。而地方性职业院校的毕业生,他们完全能够胜任这些岗位,却因学历的门槛拒之门外。造成一边是企业留不住人才而年年缺岗,一边是地方职业院校毕业生进不了门槛的尴尬局面。
2.中小企业对职业院校的人才支撑和技术服务有较高的期望,却没有有效的沟通平台
在对民营中小企业负责人的现场访谈中,集中反映出他们在人才、技术和产品推广等方面得到职业院校的合作与帮助。但由于所需人才数量少,工种分散等原因,难以和校方达成实质性的人才培养协议。由于企业规模小,也很少有职业院校的教师到企业进行调研,更谈不上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这样一来,职业院校就和小微企业失去了天然的联系。但调查结果显示,民营中小企业是大中专职业院校学生就业的主渠道。因此,职业院校和中小企业之间怎样构建血肉联系,怎样构建命运共同体,切实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人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三、调研结论
综上所述,办好职业教育是促进企业转型升级、经济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同时校企合作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及学生就业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相对来说是旺盛的。但在企业发展、转型升级和调整结构等因素的作用下,院校人才培养和企业用人之间存在着结构性矛盾,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有待加强。
1.政府在校企合作政策的有效性和执行力方面还需要进行评价和持续调整,更好地引导企业主动开展校企合作,改变“校热企冷”的态势。构建政府引导,校企参与的校企合作沟通交流平台和组织架构。
企业需要充分用好国家关于“校企合作”方面的优惠政策,把“校企合作”融入到企业的价值链中,降低在土地、资本、税收和人力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成本。改变观念,明晰社会责任和义务,主动参与校企合作,培养适合自身企业发展的适用型人才,树立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
3. 院校要切实加强自身能力建设,能为企业提供其真正所需求的东西。在师资、科研等方面加强能力建设,能为企业员工培训、生产技术改造、产品研发等提供智力支持。要切实解决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引企入校,把企业的技术需求作为学校的专业建设,把企业的文化价值观作为学校的德育目标,把企业的生产工艺和流程作为学校实训实习的内容。做到“为企业培养人,培养企业需要的人,以生产实践培养人”。
参考文献:[1]]袁静.我国茶叶加工过程的质量安全问题及对策[J].南方农机,2020,51(01):91.
[2]项雅婷,黄璟,孙业梅.炒青绿茶加工中掺糖对贮藏品质的影响[J].茶业通报,2019(2):73-79.
[3]胡波.远红外加热技术在茶叶加工中的应用[J].南方农机,2019,50(04):1+31.
[4]郑登舟,黄青松.茶叶在种植环节的质量安全问题及对策分析[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8(6).
[5]甘宁,孙长应,张正竹.我国茶叶加工机械研究进展[J].中国茶叶加工,2018(02):31-37.
[6]张成茂,陈子超,庄少林.热风式茶叶滚筒杀青机优化设计[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8(02):95-96.
[7]沈力.无公害茶叶栽培与加工技术研究[J].农技服务,2016,33(16):24.
[8]林章荣,周理飞.芻议无公害茶叶栽培与加工综合控制技术[J].茶叶科学技术,2003(2):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