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德育对我国的启示

发表时间:2021/3/29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3月下   作者:任玥
[导读] 二战之后,日本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开始注重对德育的发展,并将德育放在首位。日本德育工作的发展有其独特的可鉴之处,尽管中日两国存有意识形态与政治制度方面的差别,但对日本德育的内容与途径进行客观分析也有助于我国德育工作的开展。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任玥  100089

摘要:二战之后,日本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开始注重对德育的发展,并将德育放在首位。日本德育工作的发展有其独特的可鉴之处,尽管中日两国存有意识形态与政治制度方面的差别,但对日本德育的内容与途径进行客观分析也有助于我国德育工作的开展。
关键词:日本德育、内容、途径、启示
Abstract: After World War II, Japan also began to focus on the development of moral education while developing its economy, putting moral education in the first place. The development of moral education in Japan has its own unique lessons. Although 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ideology and political systems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an objective analysis of the content and ways of moral education in Japan will also help the development of moral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Key words: Japanese moral education, content, approach, enlightenment
        德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德育主指道德教育。本文德育主指道德教育。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颁布,进一步说明,加强道德建设,提高全民族的道德素养在新时代下更加重要。日本也不例外,随着经济大发展,日本也未曾间断对德育进行相应的改革,以适应社会的发展。与我国相比,日本德育的内容与方法呈现出不一样的特色,但同时也为我国提供了一些可鉴的地方。本文主要从内容与途径两方面进行分析。
        一、日本德育内容的特点分析
        日本德育内容的独特之处主要表现在吸收与创新相结合、年龄阶段的层次性及对集体意识的培养。
        (一)坚持吸收与创新相结合
        日本的德育在立足于本土的封建神道教和武士道精神的基础上,又非常注重吸收别国的思想文化。日本以儒家思想作为德育根基,同时又吸收了西方民主化的现代思想。如战前,在日本的德育中,中国儒家思想文化的忠、义、孝的理念就很显而易见。就今天来看,尊敬师长、热爱家乡等这种义理道德观都是日本学校德育的主要教育内容。除此之外,在日本的德育内容中,同时也存有西方的教育思想理念,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历来有“和魂洋才”的说法。二战之后,在美国的影响下走上了“民主化”道路,吸收了美国的民主式教育理念,强调尊重个人价值与生命,追求个人的独立自主精神,追逐真理与正义,坚持个性塑造,因材施教等。日本对外来思想的吸收借鉴并不是全盘照搬,而是立足于本国国情加以改造,以服务于日本社会发展与国家的需要,不断地纳入自己的德育内容中,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本国国民。
        (二)注重年龄阶段的层次性
        日本德育十分注重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与特点,因此德育内容、目标与要求会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呈现出一定的递进性与层次性。在小学阶段,重在培养学生的日常生活基本素养与生存技能;中学时期培养学生们立足社会所需要的一些素养与能力,培养他们对自己所拥有的权利与义务的认识并化为自觉行动的能力;在高中阶段,又在之前教育的基础上增加了如何有规则地规划自己的生活,注重公民意识的培养,突出学生的政治参与意识和对社会批评力的接受态度,从而保证能够以一名合格的公民来参与现代民主政治,更好地行使自己的权利与义务,更好地服务国家。
        (三)重视集体意识的培养
        朝鲜战争后,日本德育内容开始重视对国家意识的培养,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以来,日本进行的两次课程大改革,都进一步强调了对集体意识的培养,个人价值要以集体价值为前提并为之服务;日本在对儒家“忠诚”思想的继承上,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团体意识。使个人都认识到每一个个体都隶属于群体,产生集体归属感,且要对群体绝对忠诚。战后,日本将这种意识运用到经济建设中去,也促进经济的飞速发展。另外还强调对社会的奉献意识的培养。20世纪70年代以来,民族主义、国民统一思想更成为德育强调的意识形态。80年代的教育改革更是强调了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国家利益至上。在此意识形态的影响下,让学生树立远大的目标,树立忠于国家,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意识便成为日本德育内容的人生观教育重点。民族精神与爱国主义思想贯穿在德育内容中,也渗透在日本人生活的各方面。
        二、日本德育实施的特点分析
        注重德育的隐性化、道德实践与家校社有效联合是日本德育途径的独特之处。
        (一)突出德育实施的隐性化
        日本非常注重德育的“隐性化”,注重通过“心灵教育”来培养学生丰富的人性。日本除设置专门的德育课程外,还注重将德育渗透到各学科中。比如公民课、安全课、特别活动课、环保课等,各学科在特别教学活动时间里,也会根据自身的学科特点进行适当的教育。“公民课让学生了解社会,对学生进行整治和法制教育。道德必修课主要培养学生的道德实践能力,并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判断能力、思考能力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上。”日本在教材编写时,非常注重挖掘身边与社会上一切可以发挥德育作用的例子,巧妙运用生活中鲜活的例子来进行正确的德育引导,在细微之处随时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感。
        (二)强调道德实践的体验感
        日本的德育非常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他们会通过身边的实际事例,让学生们去深入体会道德行为、进行道德思考、做出道德判断。而且日本文部省每年都会对学校德育的推进情况进行深入且彻底调查,来确保德育的落实。日本将德育与生活关联起来,将“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理念本土化,将很多生活化的例子纳入教材。


日本的道德教育重在“情”与“行”,注重学生们的道德养成教育,他们会通过多样的班级活动、社团活动、社区活动以及志愿活动等使学生在实践中去提升自己的道德情操。开设“道德时间”“特别活动”来增加道德实践活动,增强道德体验感。“心灵教育”的开展就是通过体验式的教育去提升道德情感,并逐渐内化,使学生们真正自愿的地去践行道德。
        (三)坚持教育途径的协调性
        日本在德育的实施方面非常注重家庭、学校、社会的联合教育,家庭教育是德育的基础,学校与社会则是家庭教育的延伸。在教育中,三者各司其职,发挥不同的作用。家庭主要是教会孩子一些基本的生活习惯,并且辅佐学校德育将之落到实处,以身作则,培养孩子独立与完整的人格等;此外,学校会给每个家庭发放“家庭教育笔记本”,来更好的教育孩子,会与家庭结合成立各种家庭委员会、开设家庭课堂等;社会会提供许多德育场所与机会,让学生们亲身体验,还会进行德育宣传;家庭、学校与社会形成一个大的联合体,共同推进学生的道德成长。
        三、日本德育的借鉴意义
        虽然有着不尽相同的文化与政治背景,但日本的德育内容与实施的独特之处对于我国新时代德育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根植传统、兼收并蓄,构建新时代道德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要根植于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在立足本民族时代的基础之上,博采众长,构建新时代道德。日本的德育吸收儒家文化以及西方的现代文化,结合本国国情发展了自己独特的德育内容与目标。我国也可以在现有的德育特色的基础上吸收外来先进的教育理念来完善我国的德育观念。另外“坚持在继承传统中创新发展,自觉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继承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革命道德,适应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积极推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道德建设的时代性实效性。”我们要坚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青少年学生的引领作用,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切实做好对新时代道德观的构建与践行。
        (二)尊重青少年的主体地位,培养集体意识
        “心灵教育”地实施也是注重关注学生的内心活动,“心理相谈室”的开设,增加了师生之间谈心互动,以便来及时排解学生心中的疑惑,师生之间以平等的姿态去相处,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也让学生感到自我存在的价值。而我国的德育目前相对来说还是采取教师一味灌输德育大目标的模式,我们不妨将德育目标更细致化、层次化,德育工作者也不妨试试走进学生的内心,增加情感人文关怀,充分尊重青少年的主体地位,根据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与成长规律来开展德育。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认识到个体的价值,增强对集体与国家意识的培养。
        (三)立足道德实践,实现德育隐性化
        日本非常注重德育的实践性,我国的德育工作则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特点,“打牢道德根基,不能仅仅停留在道德认知阶段”。“青年人要于实处用力,在知行合一上下功夫,将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进行积极的道德实践”。不断深化道德认知、获得更多道德经验。我们不妨也从生活细微之处入手,注重用生活中的事例注入到道德教育中,增加道德实践活动的开设并鼓励学生们积极参与,在活动中体验道德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修德”“笃行”,即注重道德实践,实现知行合一,在道德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自觉践行道德,真正的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四)构建家校社一体化的教育合力
        日本通过家、校、社三者联合,共同进行德育工作。我国目前的德育工作主要集中在学校,但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学校应逐渐摆脱“唯分数论”,加强道德人文关怀,开设有意义的课堂教育活动,注重教师队伍的道德建设,坚持隐性与显性教育并存;“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家庭也应该在自家德育的基础之上配合学校德育工作的进行与完善,多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构建民主平等的家庭氛围,并以身作则;社会应优化德育大环境,完善德育设施建设,进行道德榜样宣传,并能辅之与学校与家庭,提供必要的德育场所与机会。逐渐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引导广大家庭和社会各方面主动配合学校教育,以良好的家庭氛围和社会风气巩固学校教育成果,形成家庭、社会与学校同向同行、携手育人的强大合力”。
        对于德育的建设,我们要借鉴成功的经验,继续发挥道德作用,提高德育的整体水平与全民族的综合素质。“人无德不立,品德是为人之本。止于至善,是中华民族始终不变的人格追求”。民族在进步,对于道德的追求,我们也从未停息,如何更好的推动道德建设?如何更好地推动道德实践的养成?也应是我们探索的问题。
【作者简介】任玥(1995.10),女(汉族),河北邢台人,首都师范大学研究生,从事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本文主要参考文献:
[1]王丽荣.中日道德教育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3(05).
[2]王贺兰.论战后日本教育的社会本位价值取向及其意义[J].辽宁教育研究,2008(10).
[3]刘亭亭.培养具有“丰富人性”的幸福国民——日本当代“心灵教育”管窥[J].中国德育,2011(07).
[4]陈关怡.从国别比较的视野探讨中国德育[J].中国校外教育,2009(08).
[5]本书编写组.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6]王首道.当代中日两国学校德育比较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8(06).
[7]中共中央,国务院.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EB/OL]. http://www.gov.cn/zhengce/2019-10/27/ content_5445556.htm.2021-01-26访问.
[8]商卉.新时代青年要打牢道德根基(新知新觉)[EB/OL].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36712445309469509&wfr=spider&for=pc.2021-01-26访问.
[9]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9-04/30/c_1124440193.htm.2021-01-26访问.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