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职学校机械专业教学现状与对策 林孙克

发表时间:2021/3/29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3月下   作者:林孙克
[导读] 随着我国新课改的深入推进,我国中职学校的教学模式也在不断的调整变革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同时,随着中职学校教学机制的改革与优化,高职教师培养人才的方向与方法也逐渐发生变化。目前,各职业学校在授课期间,重视学生综合素质以及专业素养等方面的教学与培养,相关专业教师不但重视其理论知识方面的教导,对学生思考能力、实践应用能力等方面的教学也十分重视。

浙江温州市龙湾区职业技术学校   林孙克   325000

摘要:随着我国新课改的深入推进,我国中职学校的教学模式也在不断的调整变革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同时,随着中职学校教学机制的改革与优化,高职教师培养人才的方向与方法也逐渐发生变化。目前,各职业学校在授课期间,重视学生综合素质以及专业素养等方面的教学与培养,相关专业教师不但重视其理论知识方面的教导,对学生思考能力、实践应用能力等方面的教学也十分重视。为使授课效果得以保证,相关教师开始研究更高效率的人才培养方式。基于此,本文主要对中职学校机械专业教学现状与对策做论述,详情如下。
关键词:中职学校;机械专业;教学现状;解决对策
        引言
        近年来,我国制造业得到迅猛发展,机械相关产品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的各行各业,渗透到各个学科,鉴于机械学科的重要性以及各行各业对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机械人才的迫切需求,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机械专业人才,成为机械专业教育的迫切需求。然而,由于机械学科既具有较强的科学性,以具有较强的工程性,理论与实践结合非常紧密,传统单一、顺序、平面化的教学方式并不适合机械学科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而随着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关键科技的迅猛发展,带动了以智能制造为主的制造业的深度变革,新的业态变革也促使机械专业人才培养面临新业态的挑战,也对机械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多更新的要求,工程教育也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伺待改革探索机械专业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1.机械专业发展现状
        首先是职业学校与机械制造相关企业的联合效果不理想。为使各职业学校的就业率得到提高,相关院校应积极与机械制造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尽管社会各界愈加重视机械制造与研发,但是其工作的开展情况并不理想。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机械制造技术不完善、研发人员能力不足等是较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基于这一背景,职业学校与机械制造相关企业的校企联合效果十分不理想,并没有将其应有的作用有效发挥出来,导致相关机械制造企业发展得较不顺利。该问题严重阻碍了职业学校教学工作的展开。其次是实训内容与现实工作脱节。很多学校的教学内容比较古老,不能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做出更新,这就导致了学生学习很多知识和实践操作在社会的工作中应用不到,还需要重新进行学起,对学生的就业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学校的一些设备不够全面也不够先进,无法满足实训教学的需要,不利于教学工作的进行。
        2.中职学校机械专业教学对策
        2.1机械实训操作训练
        以钳工为例进行分析。为了更好地进行钳工实训教学,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实践内容进行针对性训练。划线是钳工工作中的重点内容,需要进行重点培养。划线平板是用来放置工件的平台,在上面进行划线操作。在划线平板的使用中,应该保持水平状态,做好相关的清洁工作,以免因为上面的杂质对工件造成划伤,同时也能够有效降低工作中存在的精度问题。划针主要是用来划线条的工具,一般与划线样板等工具进行结合使用。在进行划线工作时,需要采用直径为3mm左右的高速钢划针进行工作,划针的尖端应该进行打磨成15°左右,还需要进行淬硬工序保证其耐磨性质。在工作时与正常手握铅笔的形式相同,钳工左手控制住导向工具,右手进行划针的操作,沿着导向工具边缘进行操作,要求向外部的倾角为15°,向前倾角为50°。与此同时,还要求一次操作完成,不可以进行重复划线,否则会造成线条比较模糊,无法让人看清。学生在进行钳工实训的过程中,应该对其中的注意事项进行记忆,从而提高工作质量。对于直线的划取用划针,而圆弧的划取可以通过划规来进行操作。


划线盘主要是用于工件的找正工具和立体划线工作,主要由底座、划针、立柱等部件组成。其中划针部件可以进行划线,弯头端能够对工件进行找正。样冲可以在划好的线上进行冲眼,从而可以进行标记,不会因为工件的搬运而产生模糊不清的问题。为了提高标记质量,在冲眼的过程中应该保证不偏离线条,还应该打在线宽的最中间。一般根据线条的长度来确定冲眼之间的距离,冲眼的深度也应该由工件的厚度来决定,冲眼工作只是具有标记作用,不能够对工件产生变形毁坏等问题,从而影响工件质量。
        2.2立体式机械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为了培养机械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改革以往传统的并行式人才培养体系,在明确培养应用研究与应用实践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构建机械人才培养体系框架,主要从教育教学理念、专业课程体系、课程教学方式、实践教学体系以及产教融合等要素来构建多维度、立体式的机械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在教学理念方面,对传统机械专业单一的教学理念进行深化与拓展,结合现代工程教育理念,将行为导向理论、构建学习、认知主义、情景主义、OBE理念等应用到机械专业人才培养的课堂教学中去,形成一种全方位、立体化的教学理念模式,这种模式既重视学生机械设计思维能力的培养,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在专业课程体上方面,按照课程类别构建从公共-基础-专业基础-专业核心-综合等课程平台,依托课程平台构建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群,形成三维式的立体化课程体系,加强学生应用实践能力和应用创新研究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方式上,依据多维立体式的教学理念,提出以实践与创新能力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在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中,引入案例教学、思维导图教学、项目教学、引导式教学,不断创新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课程的参与性。在实践教学体系方面,从实践场所开放性、创新实践和创业实践三个维度进行改革,开放性主要从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空间以及实践教学时间三个方面实施开放,创新实践由创客基地、科研助手、校省国家创新训练项目、工程训练大赛、机械设计大赛和巴哈大赛。创业实践由国家创业大赛、企业实训、孵化园体验、职场体验、虚拟创业沙盘以及校级创业大赛组成。充分体现实践教学的真实实战性,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全方面体验与实践。
        2.3加强创新创业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教师是支持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中坚力量,是学生在学科竞赛中获得理想成绩的重要保证,也是学校创新创业师资队伍的重要支撑。一直以来,由于大多学校没有建立对应的激励机制,指导学生学科竞赛耗时较长,因此本科教师指导学生参与技能学科竞赛的积极性不高。探求适当的方式,针对学校认可的机械专业学科竞赛,努力提升指导教师的参赛积极性,促进学科竞赛水平的提升,具体可从以下方面开展工作:1)积极与学校教务部门沟通,修订或增设针对学科竞赛指导教师的激励政策。2)针对不同的学科竞赛,由专业教师担任学科竞赛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学科竞赛是一个经验积累的过程,具有丰富经验的指导教师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确保参赛学生获得优异成绩的保证,也为培养专业教师的专业能力提供了平台。3)建立健全有关学科竞赛的管理制度,促进学科竞赛过程中新老梯队的建设,有利于指导教师和参赛学生比赛长效机制的形成。
        结语
        当前在机械人才培养改革的过程中要弱化对于学生手绘的教学,而是加强其机械绘制的能力,要良好的将机械绘制二维与手绘进行融合,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对于学生三维训练的培养力度,由此来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夏添儒.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模块化教学改革策略探索[J].现代农机,2020(06):35.
[2]许红娟,杨婧,田淑娟.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面向智能制造需求[J].内燃机与配件,2020(20):183-18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