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先忠
江西省上饶市广信区应家乡中心小学 江西省上饶市 334118
摘要:针对学生来说,小学阶段是一个启蒙时期,在这个时期进行的数学教学,不仅要注重学生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达成,还要注重学生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等目标的实现。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充分优化小学数学教学,帮助学生实现良好的发展。在此,本文从“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融入生活化的教学手段”这几方面出发,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关键词:小学数学;预习;生活
新课改的全面实施,让更多的教师重视对于数学教学的优化创新。立足于“生本”视角下,教师需要对于以往的教学进行改进,从而促使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得到更好的体验。为此,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需要切实了解学生,结合学生的发展需要,依照数学知识特点进行有效教学方法的筛选,实现小学生数学能力与素养的有效提升。下面,本文便对于小学数学的高效开展策略进行了具体的探究。
一、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发现,进行预习的学生寥寥无几,大部分学生都是按部就班地在课堂上依赖教师获取知识,这十分不利于学生的主动学习、高效学习。久而久之,灌输式教学也就形成了,这种教学更容易导致小学生产生倦怠感,逐渐地便失去了主动学习的意识。为了充分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要注意从预习这一环节出发,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预习。尤其是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可以进行自主的预习。
例如,在教学“小数乘法”这节课的时候,因为学生之前对于乘法的知识已经进行了一定的掌握,所以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联系之前学习过的知识进行预习。在预习的过程中,学生需要结合教材进行独立的思考,锻炼自主思维能力。同时,为了对于学生的预习进行引导和检查,教师可以设计一定的预习导学案,在导学案中设计一定的引导性问题,或者也可以设计一些例题,这样学生可以在任务的督促下去进行预习。当然,学生在预习过程中也会产生一定的疑惑,所以学生也可以将自己产生的问题记录到导学案中。之后,数学教师对于学生的导学案完成情况进行一定的检查,这样可以很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教学的调整。对于每一节课,教师都可以给学生设计一定的预习导学案,以求让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
二、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
如今信息化的技术手段,被广泛地应用到各学科的教学中,并发挥出巨大的力量,其中十分重要的一个体现就是多媒体的有效运用。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多媒体作为先进的设备,对于丰富教学内容,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有效地把握多媒体运用的有利时机,变静态知识为动态知识,化抽象教学为具体教学,让课堂充满活力。这样在多媒体的帮助下,学生的学习效率得以显著的提升。
例如,在教学“图形的运动(三)”这节课的时候,从教学主体中包含“运动”二字就可以看出来教师在教学中需要为学生演示动态的过程,因此教师不能仅仅凭借口头上的讲解,还要为学生设计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可以将视觉感官充分调动起来,更为直观地了解图形的运动过程,了解旋转轴和旋转中心等概念。又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这节课的时候,教师除了给学生讲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一些特点,还可以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过程动态化地展示出来,帮助学生建立一定的空间观念。可以说,多媒体教学将那些原来枯燥、乏味的说教转化为形象、生动、具体的动画过程,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因此,教师要充分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以此来改进教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三、融入生活化的教学手段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实施小学数学高效教学的过程中,为了使教学内容更加易懂、直观,教师可以运用生活化的例子对数学知识进行讲解,使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降低数学知识理解难度,调动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使其分析现实问题,体会知识的运用,具有生活化学习意识。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定的生活实践活动。
例如,在教学“多边形的面积”这节课的时候,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实际计算生活中的一些图形的面积。学生可以去计算操场的面积,也可以去计算房间的面积等。教师可以以此作为数学作业,鼓励学生灵活性地完成,这样也可以对于数学作业进行一定的创新,让学生乐于完成。又如,在教学“折线统计图”的时候,教师在课堂上也可以引入生活中的一些实例,让学生去进行分析,从而促使学生可以将数学和生活联系起来。
总而言之,数学是小学阶段学生需要重点掌握的一门学科,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充分结合学生的发展需要,从多方面出发来引导学生进行更为高效的学习,以期促使学生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为今后的生活和学习都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秦淼.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创新模式探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11):216.
[2]李应平.树立生活化教学意识 构建生活化数学课堂[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7,1(35):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