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冠钰
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第六中学 730400
摘要:初中生在解答数学题的过程中,要具备求异、联想、整合的意识,思维需要足够地开阔,才能从容地应对和正确解答各类题型,这就需要他们日常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在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散思维,让学生多接触有多种解决方法的题目,指导学生完成自主变换题目信息和创编题型的训练,激活学生的求异意识,扩大他们的思维空间,使其能熟练地运用各种数学思想方法及解题技巧,改变纯做题的模式,促进学生发散思维的形成与良好发展。
关键词:初中数学;发散思维;教学方法
发散思维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寻求多跳出路的过程,本质上是从根源向多个方位扩散,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事物本质。数学的结构比较负责,题型复杂多变,如果初中生的思维处于定势状态,仅仅依赖于大量地做题,难以真正掌握学习数学的技巧,而关注其思维发散的情况,对他们进行这方面的训练,可以引导学生灵活地学习,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进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因而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从学生的思维特点出发,引导学生恰当地联想,鼓励学生引申思考,不断地拓宽他们的思维空间,提高他们自主发散思维的能力。
一、一题多解中引导学生发散思维
在解答初中数学题目的过程中,经常会碰到一题多解的题型,有些学生能够想到用不同的方法解决,有些学生则习惯用已掌握的方式解答,如果多让学生接触这类型的题目,可以有效地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激活学生深入思考的意识,促使他们积极地探索更多的解题方法,让他们获得多样的解题技巧,所以一题多解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最佳方式。在日常的训练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探索数学题的多样解决方法,使他们学会灵活解题,提高他们思维的发散性。比如要将一个等边三角形分割成三个全等的图形,可以有几种分割方法?部分学生在审题之后会立刻想到连接三角形的中心点与三个顶点,得出三个全等的三角形,他们把图形单一地理解成了三角形,并未想到可以用其他的方式来得到三个全等的四边形,因而在第一步的审题中,提示学生发散性思考:三个全等的图形可以是什么样的图形,确定形状之后再探索分割的方法,最后查找判定图形全等的依据及原理,并完成证明过程。这样就可以得到除了立马想到的方法之外,还想到了连接三角形的中心点与三条边的中点以及任选三条边的一点(这个点到对应顶点的距离相等),这样就得出了三种分割方式。此种训练可以让学生灵活地应用几何图形中的定理、性质,使他们掌握多种分割图形的方法,提高他们解答相关题型的灵活性。
二、小组合作中鼓励学生多向思考
众人拾柴火焰高,单凭一个人的苦思冥想,难以快速地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而集合众人的智慧,则可以找出多条走出困境的路径。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小组合作的模式,鼓励学生在小组内大胆地发言,使得学生相互影响、补充,让学生从他人的观点中受到启发,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思路,这也是提高学生思维发散性的一种有效方式。比如判断函数中的某个点处在第几象限的数学题中,每个小组成员可以先用自己的方式去解答,将不同的方式罗列出来,所有成员共同研究每种方法,探索各种方法的依据,查探是否存在漏洞,共同总结解答这类题型的基本方法,使他们具备多向思考的能力。在小组合作中,既包含有学生的独立思考,又集合了所有成员的智慧,形成了强大的力量,让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了有效地锻炼,激活了学生多向思考的意识,还让学生掌握了多种解题思路。
三、开放质疑中倡导学生大胆提问
要无限地扩大学生的思维空间,就要让他们处在相对开放的氛围中,在这个氛围中包含着很多不确定的因素,需要学生对已有的知识与技能进行快速地整合和筛选,在不断发现新问题的过程中抓住中心问题的本质,从而使学生获得多种答案。比如要让学生独立编出整合性的应用题,提供给他们多个条件,要求可以进行多个条件的整合,不一定非要包含所有的条件,但解题方法要不只一种,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对条件进行多元组合,进行完整题目的设置,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空间,培养他们创编新题型的能力。同时鼓励他们可以在题目中设置多个问题,变换角度去提问题,这样可以有效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促进他们发散思维的良好发展。
总体而言,在初中数学教学指导中,提高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将他们从固定的思考模式中带出来,引导他们的思维向着各个方向延伸,激活他们的求异思考意识,使得他们的思维变得更加开阔,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的灵活性和创新性,使学生掌握多元变通的技巧。身为教师要借助一题多解的题型、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有效的合作探讨等方式,让学生在开放性的氛围内积极地思考,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地锻炼,逐步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为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打基础。
参考文献:
[1]杨小成.浅谈初中生数学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研究,2020(23).
[2]王林.初中数学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发散思维培养的策略[J].新课程导学,2020(15).
[3]牟晖.试论初中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J].新课程(下),20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