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江济淮工程枞阳枢纽降水试验及成果

发表时间:2021/3/19   来源:《建筑实践》2020年第34期   作者:王 瑞
[导读] 引江济淮工程枞阳枢纽基坑开挖较深,地层复杂,地下水丰富,承压含水层有②4层、③层、⑤2层、⑥1层。通过现场降水试验

        王 瑞
        安徽水安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安徽 合肥,230022


        摘要
        引江济淮工程枞阳枢纽基坑开挖较深,地层复杂,地下水丰富,承压含水层有②4层、③层、⑤2层、⑥1层。通过现场降水试验,取得了更加准确的渗透系数K、影响半径R等水文地质参数,为基坑降水设计提供了可靠依据。
关键词  
    深基坑   地下水   降水试验  单孔抽水  稳定流   渗透系数  影响半径
        一  前言
        引江济淮工程枞阳枢纽地下水丰富,基坑开挖深度达18米,穿过了透水层,为了满足基坑开挖、保证干地施工的要求,必须有效控制地下水。经过分析论证,在枞阳枢纽泵站场地做现场降水试验,本次试验的主要目的是获取本地段综合地层渗透系数K,影响半径R等。通过降水试验,掌握了抽水过程中承压水的水位变化特征,取得了K、R等降水参数,并依此进行了深井降水设计。
        二  工程及水文地质条件
        枞阳枢纽范围地层分步如下:人工填土,①1层淤泥,①层中、重粉质壤土,①2层轻粉质壤土~砂壤土,②层淤泥质重、中粉质壤土,②1层重粉质壤土,②4层粉细砂、砂壤土,③层细砂、砂壤土,④层重、中粉质壤土,⑤层重粉质壤土、粉质粘土,⑤2层中细砂、局部夹粗砂、小砾石,⑥1层中粗砂夹砾石,⑥层含砾粘土,⑩2层强风化泥质粉砂岩、泥岩砂砾岩,⑩3层微~新鲜泥质粉砂岩、泥岩、砂砾岩。
        本工程地下水类型为孔隙水,孔隙潜水主要储存于人工填土及①、②层粉质壤土、淤泥质土中,主要受大气降水补给,且与地表水存在一定的水力联系;孔隙承压水主要储存于②4、③、⑤2、⑥1层砂性土层中;即②层淤泥质土、④、⑤ 层重粉质壤土透水性较弱,具有隔水作用,为相对隔水层。承压水分为3个含水层,第一承压含水层由②4层粉细砂、砂壤土组成,厚度0.4~7.0m,第二、三承压含水层由③、⑤2、⑥1层细、中砂组成。厚度分别为0.45~6.80m、0.50~15.60m,该两个含水层埋藏较深,与附近沟塘、长河水力联系较弱,其层顶板局部在夹江及长江主河道有出露,与长江有一定的水力联系。
        三  降水试验抽水井的设置
        考虑抽水试验井对度汛安全及泵站结构的影响,将抽水试验井C1布置在泵站结构右侧外约10m处,该处地面高程9m.左右,抽水试验井口高程约9.50m;抽水试验井C1穿过⑥1层,井底高程低于-20.00m。
        因基坑为长方形,故本次抽水试验采用顺水流方向布置观测线,在抽水试验井C1上游侧分别设置G5、G6、G8水位观测井(井底位于透水层),G5、G6、G8距离抽水试验井分别为1.30m、7.10m,16.50m;在抽水试验井C1下游侧分别设置G2、G4水位观测井(井底位于透水层),距离抽水试验井分别为10.45、20.20m。
        为了掌握降水对淤泥层的影响,本次试验除了在透水层(砂层)布置水位观测井外,在淤泥层也布置了水位观测井,即在抽水试验井C1的上游侧分别设置G7、G9水位观测井,距离抽水试验井分别为11.40m、20.30m;在抽水试验井C1下游侧分别设置G1、G3水位观测井,距离抽水井分别为5.35m、15.30m。
        抽水井在6.0m高程以上管外采用粘土填堵,且采用不透水砼管,下部采用无砂砼管包裹尼龙网布且周边采用粗砂回填。观测井的管身采用梅花型布孔,用土工布包裹,周边用粗砂回填。

         



        四  试验方法
        本次试验采用三次降深的单孔抽水稳定流试验方法,降深顺序为从小到大;为满足最小降深和两次降深间的差值均不小于1m的要求,根据前期掌握的地质资料,分别在井内放置一台4kw、7.5kw、11kw水泵进行3次抽水试验,安装水位控制装置,设置水泵启动水位Hmax为-10.0m,停止水位Hmin为-15.0m,井孔内水位采用万用表电阻测量法(两根导线遇水通电)测量并做好相应记录。具体步骤如下。
        (1)静止水位观测
        试验前对抽水井及各观测井内水位进行观测和记录。静止水位每30min观测一次, 2h内变幅不大于1cm,且无连续上升或下降趋势时,即可认为稳定。
        (2)恢复水位观测
        在抽水试验停泵后或中途因故停抽时,均应进行恢复水位观测和记录,每1h观测一次,如连续3h水位不变,或连续4h内每1h水位变化不超过1cm,即可停止观测。
        (3)动水位和出水量的观测
        依次采用4kw、7.5kw、11kw水泵进行抽水试验,量测并记录每次抽水的出水量和水位随时间变化的数据。
        抽水试验过程中,应同步观测、记录抽水井的出水量和抽水井及观测井的动水位。出水量和动水位的观测时间,宜在抽水开始后的第 1, 2, 3, 4, 5, 10, 15, 20, 30, 40, 50, 60min各测一次,出现稳定趋势以后每隔30min观测一次,直至水位降深与出水量均达到相对稳定,稳定延续时间不小于4h。
        根据《水电工程钻孔注水试验规程》NB/T 35104-2017,本次试验出水量采用三角堰测量法。
        四  试验结果
        根据3次抽水试验数据,对取得的原始资料和表格进行及时整理,试验结束后,对资料进行了分析、整理,取得了S-T曲线、S-Q曲线。
 
     采用QY35-38-7.5 kw潜水泵抽水,历时122.63小时水流稳定,计算平均渗透系数为27.43m/d;采用QY40-60-11kw潜水泵抽水,历时96小时水流稳定,计算平均渗透系数为32.33m/d;采用QY 90-30-151kw潜水泵抽水,历时85.18小时水流稳定,计算平均渗透系数为33.32m/d。
        综合计算,枞阳枢纽地层渗透系数为31.03m/d,根据经验公式反算影响半径为311.27m。

参考文献:
[1]《水电水利工程钻孔抽水试验规程》 DL/T5213-2005
[2]《水电工程钻孔注水试验规程》NB/T 35104-201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