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共艺术商业设计趋势与创新策略初探

发表时间:2021/3/19   来源:《建筑实践》2020年11月32期   作者:叶东生
[导读]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商业场所在公共设计中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
        叶东生
        广州城建开发设计院有限公司
        摘要: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商业场所在公共设计中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作为吸引消费者的重要手段,商业设计逐渐影响到很多行业的生存和发展,已经成为不得不对其进行特别关注的领域。因此,城市公共艺术商业设计必须立足于社会的公民文化,最大限度的满足公民的文化需求,体现商业设计的地位和影响,提升大众对于各类社会文化的认同感。本文通过探讨城市公共艺术商业设计的趋势和策略,旨在为我国未来相关行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改革思路和经济增长点,推动信息时代中社会公民文化的长远发展。
        关键词:城市公共艺术;商业设计;趋势;创新策略

        现如今,我国公共艺术的发展已经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公民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尤其在城市公共艺术中,商业设计的表达手法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新的突破和进展,在促进城市精神风貌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国在创新城市设计这一板块的发展起步较晚,缺乏新的思路和模式,有部分设计局限于传统的功能型模式,缺少原创手法,在实体的造型设计中缺乏情感和价值观的交流。因此,在之后的艺术创作中,要注重联系社会大众的生活实际,根据公众的反馈和看法,共同决定出更优质的艺术设计形式。
一、现阶段城市公共艺术商业设计的发展状况
(一)承担着发展公共文化的责任
        众所周知,城市公共艺术起源于西方国家。尤其在欧洲等国家或地区,城市公共文化一度进入历史发展的高峰期和繁荣期[1]。一些绘画作品和雕塑作品被广泛的应用于建筑中,其中米开朗琪罗是最具代表性的创作者,至今在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有类似于他风格的作品体现在大街小巷。同时,很多国家特别注重在商场等商业活动场所进行或开展文化交流活动,以此达到发展公共文化的目的,在我国也不例外,每到春节前后,商场就会设计、装饰春节的元素,将灯笼、中国结、窗花等物品装点到橱窗或过道中,让消费者在购物时能感受到浓烈的节日氛围,体会到公共文化的含义,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
(二)承担着教育社会大众的任务
        随着社会文明程度和居民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大众对于城市公共艺术的要求也更加多元化和精细化[2]。也就是说,传统的商业设计已经不能满足他们对于文化的需求,仅仅依靠广告和代言人海报的商业设计已经不再能够吸引客户的目光。最重要的是,商业设计要体现出对社会大众的教育和启示作用,在商业街中,利用实体的装饰物让游客能够明白所在城市的精神风貌和价值信仰。比如,在南京秦淮河附近的商业区,商户都选择在商铺设计或产品包装中体现“科举”、“状元”等字样,让游客能够深切的感受和了解南京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再比如,由于受现代潮流思想的影响,北京什刹海一带已经完成了它的现代化改革之路,胡同和酒吧的组合成为了社会文化的新风向,游客在这里可以真正体会到老北京的发展和世界的发展密不可分。
二、城市公共艺术商业设计发展的策略和措施
(一)在商业街等区域开展“品牌+客户”的交流
        所有产品的研发和上市,最不可缺少的就是要进行用户的满意度调查。根据这一目标,商业区的负责人可以联系相关的品牌方,当他们有活动或者宣传时,尽可能选择在人流量较为密集的、空间较为开阔的室外环境中,增加受众的覆盖面,提升宣传效果,使品牌与客户能直接进行有效的互动。在此过程中,实现城市商业文化的突破和进展,使大众越来越认同公共文化的价值和作用,在表达自身诉求和权利时也会更加有效和快速,达到双赢的局面和效果[3]。尤其是一些手工艺品的宣传,可以邀请手艺人在现场制作作品,并带动消费者共同体验制作的乐趣,增强互动和交流。


(二)体现原创性和趣味性
        由于我国在城市空间规划和商业设计这些方面的发展起步较晚,大部分的商场或者商业区的设计都缺乏创意性和创新性,这也就造成了消费者失去期待、产生审美疲劳的局面。比如,每个城市都有古城商业街,但是在本质上并没有任何的区别,差异性并没有得到明显的体现。同时,以古城为代表的商业区在经营模式中很大程度上都是复制经验的,无论在商业环境还是在选品,都近乎于单一化和模式化,甚至使游客产生一种“我是否来过这里”的认知错觉。但是,就拿南锣鼓巷来说,它位于后海一带,在造型设计方面以传统的老北京胡同为主,进驻的店铺主要由手工艺品和小吃为主,但是,这样的商业环境中添加了酒吧和咖啡店等现代元素,在这一带每年还会举行“跳海”这一主题的活动,吸引了很多年轻人来体验这种潮流文化。其次,还有特殊的体验方式“胡同游”,可以坐在人力车上游览附近的胡同,将游客的体验和现实生活场景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加强游客与当地的情感联系,从而有效带动当地的商业发展。
(三)弱化商业属性,增强氛围感的设计
        城市商业空间的设计和创作要把握好“商业”与“设计”之间的关系,过分的强调产品的价值只能增添消费者对这一品牌的厌恶,降低对产品的好感度,与设计者的初衷越来越背离。因此,相关的规划师在进行空间布局或调整时,要注重技巧,弱化商业属性,增强氛围感的设计和营造,增添产品文化的魅力。比如:在咖啡店中,可以增加一些文创产品的设计,利用周边产品引流,例如:手账本、帆布包、水杯、书签等。这些产品的设计可以带动消费者提高对某一产品的文化认同,潜意识中增强对某一产品的好感度,不再将其作为商品进行购买,而是作为情感联系的纽带,建立与产品的互动[4]。
(四)增强视觉冲击,体现多元文化
        在城市的建设发展过程中,商业街承担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单一的空间设计并不能满足消费者对于文化的需求。因此,在商场或商业街的建造过程中,要注意创新和创造,不断融入新的改革思路[5]。就拿SEVENBUS来说,它在天津的门店设计以漕运文化为主,将历史与潮流进行了完美的融合,使一杯简单的豆乳茶凝聚了简单、时尚、创意等多种风格。在门店设计中,红色与白色作为主打色,使消费者得到很强的视觉冲击,能够感受到品牌的独特魅力。因此,这也启示广大造型设计师要抓住顾客的心理,承担一定的社会公共文化责任,传承传统的同时结合时代发展潮流,做出具有深刻意义的变革和调整,发扬良好的社会文化[6]。
结语:
        在城市公共艺术中,商业设计的实践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不管在品牌的命名、店铺的设计、广告的宣传还是造型设计等方面,都需要从商品本身的内在价值和含义出发,选择合适的空间和场所去进行实体的装饰或者点缀。但是,也要注意不能喧宾夺主,给大众造成不好的印象,使消费者产生审美疲劳,失去消费和购物的欲望。总的来说,我国的城市公共艺术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广大设计行业的从业人员可以把商业设计当成一个新的增长点,培育自身的改革动力,加快风格、理念、造型等多方面的改变和革新,做到与时俱进,大胆创新,为我国未来的城市文化发展添砖加瓦,导航奠基。
参考文献:
[1]张家焰.城市公共艺术商业设计趋势与创新路径[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01:48+53.
[2]王梦艳,刘剑伟.城市公共艺术的互动性设计研究[J].设计,2019,3203:144-146.
[3]王琳,李正军.基于交互式体验的城市公共艺术设计创新研究[J].设计,2019,3217:146-148.
[4]孙昕萍.城市文化建构与公共艺术发展——以芝加哥城市公共艺术为例[J].艺海,2019,12:84-86.
[5]赵志红.艺术的空间转向与场域建构——从城市公共艺术景观论起[J].艺术百家,2019,3505:30-37.
[6]赵文博.新媒体艺术在公共艺术设计中的跨界融合研究——以寒地城市公共艺术设计为例[J].传媒论坛,2020,314:30-3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