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尧
身份证号:32020319900919****
摘要:"海绵城市"作为一种全新的给排水设计理念,充分融入了"海绵吸收"原则。本文以海绵城市的概念为基础,归纳总结了海绵城市在给排水系统中应用的主要方法,主要体现在道路设计和建设方面。为相关人员建立参考点,探讨海绵城市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关键词:海绵城市理念;给排水系统;人行道;应用
建立城市给排水系统,要求城市在充分满足排水要求的前提下,不影响其基本功能。当前,我国城市给排水存在着排水能力不足、排水困难、排水不畅等问题,在总结两大系统特点的基础上,对海绵城市给排水在两个方面的表现和应用进行了深入分析。这类研究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值得进一步探讨。
1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给排水设计理念及特点
1.1设计理念
海绵城市作为新一代城市雨水管理理念,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在以海绵城市为核心,采取渗透、保留、储存、净化、利用、排水等综合措施,建设水生态基础设施的同时,根据需要,通过雨水吸收、储存、储存、净化、利用、排水等途径,实现雨水在城市内的自由流动。在规划城市给排水系统时,要充分考虑其他城市设施的利用,达到改善的目的,在不影响其他设施效率的前提下,采用海绵给排水的概念,不仅促进了城市给排水系统的完善,而且有助于降低经济成本。
1.2设计特点
1.2.1经济性
"海绵城市"概念的经济性质是:尊重影响设计过程的各种因素的性质和特征,在不破坏目标的基本性质和功能的情况下,以经济的方式提高目标的实现程度。本文通过对城市给排水系统的经济性分析,提出以人行道、绿地、车道为主体的海绵城市概念。以上述基础设施基本损失为基础,选择更加经济的改造方式。
1.2.2科学性
根据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海绵城市建设不仅有利于促进城市发展,增强城市给排水功能,而且可以充分发挥城市基础设施的作用,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现阶段城市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内容,可以在城市基础设施功能完善之后,进行海绵城市建设。城市给排水系统的规划应充分考虑各城市的主要需求,完善给排水系统,为重点用户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同时要尊重海绵城市理论的基本理念,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3海绵城市常用材料
3.1透水性水泥混凝土
透水性水泥混凝土是指不需要或很少需要细集料水泥,以水泥为原料,具有渗透性的中空空间的混凝土。当水泥材料存在时,粗骨料表面相互覆盖,并插入水泥泡沫薄层,形成均匀的气孔,气孔率为15%~25%。
3.2透水砖
透水砖更常见于生活中,这种材料在公园或没有车辆的社区中非常适用。透水砖铺面的透光层耐磨性强,能承受不良环境影响。选用各种材料,可起到装饰作用,既美化环境,又能满足穿透性的要求。渗透性砖表面的颜色和厚度要与环境相协调。渗透性构造层和基层具有渗透性滞水作用,承载能力强,不变形。在强度、渗透率符合要求的情况下,基层连续孔隙率不低于规范要求。
3.3透水性沥青混凝土
与不透水性沥青混凝土相比,透水性沥青混凝土有较高的孔隙率,选用时应考虑其使用寿命。对于攀岩,为了提高水的渗透性和强度,必须对沥青混凝土基础甚至细骨料进行改性。沥青混凝土在寒冷地区比水泥混凝土更常用,能有效地防止裂缝的产生。
4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
在城市给排水规划中,将海绵城市概念的应用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具体介绍如下。
4.1道路横断面的给排水设计
在传统路面设计中,由于坡度的重力作用,路面上的水通过两侧的排水口流入地下,采用渗透性强、孔隙大的结构层来改善建筑材料,允许部分水分通过结构层。因为道路的特殊性,通过结构层的过滤过程相当于流过筛网,将一些杂质和污染物带入水中,而流入地下,则更加清洁。例如渗透性路面,可作为渗透性沥青路面、碎石路面等形成截面不同的排水形式,通过优化设计,开发不同道路上不同的排水方式,使隔离点和绿化点充分配置,方便雨水排泄。
4.2人行道的给排水设计
人行道给排水系统是城市排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改善路面排水性能是提高排水性能的重要途径。假定在传统的路面设计中,路面给排水系统与传统材料是统一的,这样很容易造成路面区域积水,这不仅与给排水有关,而且也会影响到人们的出行。在理念指导下,海绵城市应考虑地形、材料对给排水的影响。建设过程中,应根据地形变化,释放密度。在密度较大的城市排水系统中,西北和东西部地区,由西向东依次增加;路面设计材料的选择应以透气性和渗透性材料为主。这种设计方法不仅有利于实现城市给排水的功能,而且符合给排水的基本规律。合理选择材料,可以降低改造费用,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4.3车行道的给排水设计
车行道类似于路面,在施工时必须考虑地形、材料等综合因素。然而,道路的特殊性首先表现在其运行速度远高于行人,因此,在进行给排水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其特殊性。因此,在设计道路排水系统时应充分考虑排水材料和地下水给排水系统的作用,否则容易影响道路稳定,从而增加行车安全风险,在海绵城市理论的指导下,设计道路排水系统时应充分考虑排水材料和地下水给排水系统的作用。在排水功能不完善的情况下,在充分发挥地下给排水作用的同时,应注意提高车辆行道的防护功能,选用防滑材料。
4.4绿化带
公路绿化是城市的一项重要工作,不仅可以减少行车时的视觉疲劳。道路排水系统中,绿化带增加吸水措施,防止植物根系长期受潮,利用绿化带保湿功能,优化设计水线的方向和方式,将雨水引入绿化带,保护绿色植物。在雨量井的材料选择上,应选择合适的雨量井粒径,以保证雨量井有足够的承载能力和给水能力。
5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策略
5.1突出规划重点,满足城市需求
海绵城市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大量专业人才参与其中。对于给排水和环境保护,应充分考虑各方面因素,建立有效联系,进行合理的统筹规划,不断提高给排水系统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以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要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系统建设者必须总结城市资源保护和给排水系统建设的经验;相关工作者必须充分利用水资源,协调城市资源与建筑的关系,促进城市的全面发展,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从而解决目前供水不足的问题。
5.2加强专业研究,重视海绵城市弹性优势
给排水系统的质量对人们的生活有很大影响。为使给排水系统更好、科学、合理地使用,相关人员应明确建设内容,选择能参与设计的专业人员。另外,给排水设施施工周期长,投资大,施工人员必须根据工程具体内容,进行不同的比选,以提高设计质量,完善系统。同时,相关部门应加大对给排水设施的投资,将海绵城市理念融入江海一体,在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保护城市湿地等水生生态区,以海绵城市为基础,灵活多样,在雨季可以吸收一定数量的雨水,进行渗透,延长雨季,延长洪峰期,使排水有一定的缓冲时间,并在枯水期补充地下水,优化城市水生态,提高水循环利用率。
5.3海绵城市理论的创新发展
海绵城市理论是科学的理论,符合实际和发展需要。海绵城市理念的实施应着眼于实践中的新情况,不断理论完善,丰富理论内容和实践方法。在给排水系统改造中运用海绵城市理论,不仅能改善丘陵地区的给排水处理方式,而且能丰富沼泽地区给排水工程理论在城市给水设计中的经验,使给排水工程在不影响城市正常生产和生活的前提下,得以有效实施。
结论
海绵城市理论是一种科学的城市建设理论,可以有效地控制城市供水、排水系统的改善,使海绵城市的概念不断丰富其内涵,适应实践发展的需要。在改善城市给排水系统的实践中,应推广海绵城市的概念,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可以从多方面展开,如将海绵城市理论与某些城市的具体情况结合起来,提出改进给排水系统的建议。
参考文献
[1]黄源铭."海绵城市"在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安徽建筑,2020,27(1):248-249.
[2]孙琪.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J].建材与装饰,2020,(7):112-113.
[3]付林.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J].砖瓦世界,2020,(4):205.
[4]李丹阳.浅谈海绵城市市政给排水规划设计[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0,(4):880-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