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资源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应用探析

发表时间:2021/3/1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34期   作者:薛超
[导读] 中国拥有着五千年的历史,传统文化是人类智慧的体现

        薛超
        辽宁省沈阳市法库县丁家房镇中心小学 辽宁 沈阳 110411
        摘要:中国拥有着五千年的历史,传统文化是人类智慧的体现,我们可以学习到其中的生活经验,对于当今社会的人们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在新课改之下的今天,国家越来越重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对于教学要求、目标不断提高,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所教内容融入传统文化,提高学生传统文化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这对于小学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就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融入传统文化展开分析。
        关键词:传统文化资源 小学道德与法治 应用
一、现阶段道德与法治课出现的弊端
        在教改之下,仍有部分教师采用以往的教学模式,教学方式刻板,形式单一化,过于重视教授学生知识,而忽略学生的情绪问题、行为习惯以及知识运用能力,学生较为被动的学习,在这种枯燥的课堂中无法提高学习积极性,从而阻碍学生接下来的思想品德学习。在教学中,部分教师照本宣科,所授知识流于表面并没有深度系统学习,然而教材内容有限,学生在自主学习时不能运用实际生活分析问题,导致学生无法更好地学习思想道德内容。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要更新已有的教学观念,深化学习先进的教学方式,结合班级学生特点设计教学活动,以便于更灵活地展开思想品德教学。如今,国家提出“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师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在课堂中作为学生的引导者。同时,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深度挖掘教材内容,结合生活中的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让学生找到学习思想品德的乐趣,使学生更主动地参与实际教学活动。
二、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于道德与法治课程中
(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在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出现许多爱国主义的学习内容,教师可结合传统文化设计教学活动,在教学中渗透爱国思想。在备课时,教师要以书本为核心,适当加入人物事迹,培养学生爱国情怀。例如:关于“传统美德”这一内容,教师可以通过故事法进行导入:“同学们,在课前老师先给你们讲一个乘风破浪的故事。南北朝有一位著名将军叫做宗悫,在他少年时期就有着远大志向,他的叔叔问他以后要做什么,你们能猜猜他的回答吗?他说:‘愿乘风破浪。’”通过这则小故事让学生感受到宗悫的豪迈气概。在新授环节,教师可以给同学讲《苏武牧羊》的故事,受匈奴这么多年的折磨也没有丧失节气,让学生明晰苏武在恶劣的环境下不屈不挠的精神,从故事中培养学生的爱国品质。
(二)培养学生孝道品质
        中国流传着一句古话“百善孝为先”,孝道是传统文化最主要的品德,教会学生孝道的重要意义,使学生明晰“小孝”和“大孝”,孝敬父母为“小孝”,从国家角度讲孝道为“大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所讲内容渗透孝道,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例如:“我们都爱父母”这一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理解父爱、母爱的伟大之处,让学生学会感恩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关心父母,用行动回报父母。在新授环节,教师可提问:“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过这样的感受,天黑了,爸爸妈妈怎么还不回家?看到妈妈生病时难受的样子,真想替她生病?”接下来展开小组讨论。教师进一步提问:“同学们,我们都爱着自己的爸爸妈妈,你们又为爸爸妈妈做过哪些事情?”在讨论后让学生自主阅读书中案例,让学生明白既要关爱父母,又要有所行动。学生在这种教学方式下更能理解父母,懂得感恩,从而培养学生的孝道品质。
(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渗透传统文化知识
        当今社会,科技不断发展,教师可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整合教学资源、提高课堂质量。教学不能仅限于书本上的知识内容,教师也要拓宽教学纬度,向学生讲述传统文化、思想、艺术、习俗等等,进而在德育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知识。例如:“中华民族家庭”这一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到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也是经过千百年迁徙、融合、分化而形成的,学会民族团结和区域自治问题。本节课主要增强学生民族精神以及爱国主义精神。教师可借助多媒体开展知识竞答,先为学生介绍常见的少数民族,接下来根据所学内容开展竞赛,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各民族的生活习惯、宗教信仰、文化传统问题。学生在竞赛中更能提高课堂专注度,丰富了课堂内容,学生的参与度因而提升。
(四)重视家校合作
        在学生成长中,学校教育是一方面,家庭教育也同样重要,因此教师要重视家校合作问题,各司其职、共同培养学生思想品德。例如:开展亲子活动、诵读活动,在此期间弘扬传统文化。例如:家风家训活动,教师讲述《布老虎》,让学生明白读书传家、居家尽孝的道理,培养学生的家训意识。接下来开设“诗词贴画”环节,让家长和孩子将原本静态的诗词变成一幅幅美丽的画,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最后用毛笔写出家训,提升亲子关系。
结束语: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传统文化知识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要时时刻刻渗透传统文化知识,帮助学生建立健全人格,树立良好的三观。根据教材培养学生的爱国品质与孝道,不仅让学生深度理解所学内容,而且提高学生思想水平,这与学生将来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教师一定要重视这一问题,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陈孙义.传统文化资源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2(7):70-71.
[2]郑秋明.浅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J].教师,2020,(12):91-92.
[3]张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取之不尽的源泉[J].学周刊,2019,(31):98.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31.088.
[4]刘卫兵.小学道德与法治融入传统文化的创新教学策略[J].儿童大世界(下半月),2019,(12):52.
[5]王作孝,孙玉珍.捕捉"微"镜头"润物细无声" ——例谈传统文化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策略[J].中外交流,2020,27(6):28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