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之死”与语文教学

发表时间:2021/3/1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34期   作者:覃瑶
[导读]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在作者、文本和读者三者关系中

        覃瑶
        湖北大学
        摘要: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在作者、文本和读者三者关系中,作者一直占据中心地位,后两者处于从属之位。直到1968年,罗兰?巴特发表《作者之死》一文,给作者本位观念带来了颠覆性的改变,使文本和读者得到重视。但作者真地走向死亡了吗?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作者之死”这一理论提出的意义和反思其中的不足,由此来关照我们的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
        关键词:作者之死  意义  反思  语文教学
一、“作者之死”之意涵
        “作者之死”是罗兰?巴特在1968年发表的文章《作者之死》(The Death of the Author)中提出的重要观点。他在该文中指出,“文本是由各种引证组成的织物,它们来自文化的成千上万个源点。”[ 罗兰?巴特.罗兰?巴特随笔选[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5:305]也就是说,文本可以脱离其作者,作为独立的语言实体而存在。罗兰?巴特还认为“作者是历史的产物”,作者在完成一部作品时即已“死”去,意在让读者放弃对作者创作意图的探寻和依赖,以阅读文本为主要方式,依托自己的思想来自由地诠释文本。从某种意义上讲,只有作者“死”去,读者才得以诞生,文本所包含的意义才能被发掘出来,文本的价值才得以产生。总而言之,巴特摧毁了传统的“作者——作品——读者”的理论结构,建立起“读者——文本——作者”的新理论体系。认为文本的意义并非由作者的创作意图决定而是由读者的解读决定,这与传统“以作者为中心”的文学批评方法完全相反。不得不提到的一点是,“作者之死”是罗兰?巴特从结构主义向后结构主义思想过渡的产物,其中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矛盾和悖论,这也增加了我们对“作者之死”内涵理解的难度。
二、“作者之死”之意义
        “作者之死”使得文本获得了空前的开放性,有利于与时俱进地对文学作品进行多重解读,对其价值进行多方面地挖掘。文学作品产生于一定时代,又超脱于一定时代,处于不同时代不同背景下的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也会产生不同的思想与观点,因此并不能以作者的解读为唯一准则。文学作品的意义在作者创作完成的瞬间就已经完成,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作品会被赋予不同的意义。如果当一个文本在一个新的时代没有与这个时代相关的解读,即只允许存在作者最初的那个意图,这就相当于把文本放在了博物馆,表示对文本及作者的敬畏,很自然文本的价值会就会变得有限。
        最短的诗——北岛《生活》“网”,从作者层面出发进行的解读更多表现为文革时代背景下作者内心的迷惘、挣扎与种种无奈。对于一般的读者,看到“网”字,会联想到蜘蛛网、渔网、捕鸟的网等。而对于新时代的读者,特别是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读者,看到“网”字第一反应可能是“互联网”,这是那个时代背景下不可能出现的事物。正是由于不同读者对文学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有着不同的解读与探讨,才使得文学作品得以在经历时间的洗礼之后依然熠熠生辉,这其实也是文学作品能够流传下来的原因之一。
三、“作者之死”之异思
        “作者死了”的确使读者的自由和文本的意义得到体现,读者获得了更大的阅读自由。文本作为人书写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承载着当时的历史文化、价值观念和作者的情感体验,对作者主体的消解会使得解读缺乏一定的历史条件和道德观念的约束,极有可能产生一定程度的误读。
        读者A:作者是这个意思。
        读者B:不对,作者应该是这个意思。
        读者C:都不对,作者应该是这个意思。
        作者说:我自己都不知道可以解读出这么多意思。
        毕竟“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没有一个读者可以确定自己就解读出了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意思,这很有可能导致读者阅读目的迷失、文本意义的歧义性。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千个哈姆雷特”的产生其实是读者与作者间因无法消除的距离感而产生的一种差异,在作者自己的心目中,“哈姆雷特”有且只有一个。

               
四、“作者之死”与语文教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要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1.既要尊重独特体验——鼓励自由表达
        在传统语文教学中,“作者之死 ”和文本解读之间似乎没有多少联系,教师在分析文本时大凡程序都是如此,作者某某,生平如何,以及时代背景如何。即通过介绍作者,使作者“复活”,使其再次拥有话语权,所以师生会有这样一种感受,作者似乎在“牵”着我们的鼻子走,我们会不自觉陷入作者所设置的“圈套”。但每个读者都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和思想感情等,那么阅读感受、体验和认识往往与作者创作时的感受、体验和认识并不完全一样。如《红楼梦》,鲁迅先生曾经指出:“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会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经》,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王荣生教授说:“注重情感体验、强化独立阅读,关键处是凸显读者 (学生)的主体地位”[ 王荣生.听王荣生教授评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79],课标也特别重视学生“感受”和“体验 ”的表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许多语文教师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促进学生智力活动的发展上,而忽略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学生是独立的人,他们有舒展的生命,有独立的人格,自由的意志和丰富的心灵,并且渴望有表达自己的空间。结合“作者之死”给语文教学的其中一个启发就是——语文教师应该要宽容地意识到:每一个鲜活的生命,从始至终都应该有权利自由而愉快地舒展自己的生命,释放自己的心灵,率性地袒露其思想、认识、道德与价值。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强调以人为本,要尊重学生个体心灵以及精神世界的自由发展,鼓励学生质疑追问,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并主动为他们创设独立思考的机会和自由表达的平台。
2.也要注意价值取向——尽可能寻求共识
        作者创作一部作品,总有一定的大体明确的创作意图或有比较明确的价值取向,即作者没有完全走向“死亡”,这也就给读者的二次创造提供了一定的规范性,就像读者不能把《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创造”成薛宝钗。另外,任何文学作品一经选入课本,就有其特殊的客观规定性,从教材编写的角度看,再开放型的教材都有一个比较严密的内在体系,也会有着与作者一致或者基本一致的价值取向,部编本语文教材的单元导读就是对此最好的解释。“多元解读”近年来受到语文教育界诸多学者和老师的追捧,但我们要知道对文本的“多元解读”,并不意味着可以随心所欲、漫无边际地胡乱解读,必须要注意解读范围的“度”的问题。如果以“多元”来消解“一元”,那么阅读学习就会竹篮打水。文本解读的过程是一个对话的过程,是一个批判的过程,也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但批判不等于否定,创造不等于臆测,解读必须以求真求理性为前提。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对文本的多元反映,同时也不能脱离原作者的本意,即作者当时创作时的“一元解读”。
五、结语
        罗兰?巴特发表了《作者之死》提出了“作者之死”的观点,显然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但我们不应该随波逐流。我们可以看到“作者不能完全走向死亡”,否则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迷茫与困惑,从而影响对文本的全面理解。由此来关照语文阅读教学,我们得出的结论是既要尊重学生对文本的多元解读,更要围绕文本的价值取向尽可能对文本中某个问题或者某个问题的某些侧面达成共识。也希望这些反思能够给广大正在从事或者将要从事语文教学的老师们提供部分可以参考的建议。
参考文献:
[1]罗兰?巴特.罗兰?巴特随笔选[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5
[2]王荣生.听王荣生教授评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