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分析

发表时间:2021/3/1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3期   作者:李吉胜
[导读] 数学应用题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包含数学各种知识思想

        李吉胜
        贵州省习水县二里镇中学564600
        摘要:数学应用题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包含数学各种知识思想,这对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个巨大的挑战,考验着学生数学知识掌握和理解程度。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过程中,教师比较注重教授学生应用题的解决方法,不重视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很是吃力。本文对初中数学应用题的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学策略进行研究分析,仅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思维能力
        引言:数学是初中阶段教学的重要学科,也占据着学生升学考试大部分的分值,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遵循了新课程改革的标准要求,符合现代数学教育的发展方向,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思维能力就是人们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遇到问题就要先进行思考,这个思考就是思维,通过对问题进行分析、概括、比较等一系列的系统性过程,把感性的问题条件转化成对问题的理性认知,进而解决问题。对问题的判断、推理和分析都是思维展现的基本形式。在人们的任何活动中,都有思维的参与,也是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基础。思维能力有很多种类,如理解能力、判断能力、分析能力等,思维能力是人类大脑的智慧核心基础,支配着人们智慧参与的一切活动,一个人的思维能力越强,他就越聪慧,学习能力也比较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教学中的首要任务,思维能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问题,使学生能够有清晰的解题思路,是有计划系统性教学活动,对学生的学习生涯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对学生进行后天的教育和培养训练,能够对思维能力产生巨大的影响。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需要经过一定的思维能力训练,进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在学习中能够轻松地解决问题,这就需要学生在思维训练中能够努力坚持,有效地抓住思维的本质。思维能力的高低代表着人的智力高低,学校的教育目的主要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学习和自身发展,增长学生的见识。
二、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教育现状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由于教学内容不再像以往那样简单,学习难度逐步增加,教学内容以几何和方程教学内容为主,题型也逐渐像应用题靠拢,对初中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是教师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并没有注重初中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过多的注重学生们的成绩,这样就限制了学生们思维能力的开发,学生仅能根据条条框框学习考试内容,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导致思维水平下降,并且长期枯燥的学习会让学生们对数学学习失去兴趣,从而影响学生们的数学水平。
三、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
(一)抓住应用题的主要条件,理清问题的逻辑思路。
        初中的数学应用题教学是数学教学的主要部分,数学应用题在数学考试中占据着很大的分值,数学应用题比较复杂,问题中还有许多具有迷惑性的条件,能够很好地考查学生对数学知识点的理解掌握情况和对数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在解决数学应用题的过程中,需要抓住应用题的中心点,也就是应用题的主要条件,教师在数学应用题的教学中,应该加强学生对数学应用题中主要条件的查找,使学生通过找到的主要问题条件,能够有一定的解题思路,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数学应用题。在初中阶段的数学应用题中,问题的题干中存在着一个或者几个关键的因素,隐藏着一些等量关系和因果关系等,等量关系是解决数学应用题的常用思想,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学会等量关系的思想,能够帮助学生找到解题的主要条件,根据应用题给出的条件建立一定的数学知识点的联系,形成正确的解决问题思路。例如在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相关的知识时,有这样的一道数学应用题:一桶某品牌的油漆有500毫升,这一桶油漆能够粉刷3600平方分米,可以粉刷10个形状相同正方体的盒子,盒子的表面都完全地得到粉刷,试问这个正方体盒子的棱长是多少?根据这种类型的应用题,教师可以让学生仔细通读应用题的题干,找出题干中的主要条件,建立起问题的等量关系,逐步在引导学生罗列等式的方程,问题中油漆有500毫升是无关紧要的条件,问题是求出正方体的棱长,正方体是主要的线索,可以先把正方体的棱长设为Y毫米,正方体有6个面,那么表面积就是6Y2平方分米,一共刷了10个正方体,一桶油漆可以刷3600平方分米,那么就可以列出10×6Y2 =3600的等式方程,整理得出Y2 =100,最后Y =±10,根据题意得出正方体的棱长不能是负数,所以Y =10,正方体的棱长就是10分米。这样就使学生掌握解决数学应用题的技巧,通过找到问题中的主要条件,建立起问题中条件的等量关系,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解题思路,帮助学生正确地解决问题。
(二)从数学方程入手,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解决数学应用问题。
        传统的解答数学应用题的方法是,先把问题读几遍,找到问题的主要条件,在头脑中搜索学过的数学思想,进行罗列数学方程,最后解方程得出问题的答案。这种解题的方法对学生的解题能力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但是这种模式还会使初中阶段的学生在解决数学应用题时,没有理解解决应用题的思路,独立解决应用题比较困难,所以教师可以从解决应用题列出的方程入手,通过数学的等量关系和数学思想,锻炼学生根据数学方程设计应用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解答数学应用题的逆向思维。教师采用这种方式培养学生的逆向解题思维时,应该合理地选择罗列的等式方程,选择具有现实意义、教学内容丰富的方程等式,进而提升数学应用题教学的有效性。例如教师可以根据上述举例中的方程10×6Y2 =3600为基础,让学生根据这个方程等式设计数学应用题,使学生能够对这种类型的方程进行归纳总结。也可以把学生们分成若干个小组,小组形式进行应用题的设计,集思广益使设计的问题新颖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每个小组进行展示设计的数学应用题,教师对每个小组的设计成果给予评价和肯定。通过从数学方程入手,培养学生逆向思维来解决数学应用问题,使学生能够准确快速地解答数学应用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三)寻找应用题中的关键信息
        对于初中数学教学来说,在应用题上相对于小学阶段的题目实现了进一步深化,难度也有所增强,其中在初中的应用题条件信息中经常会存在许多隐含条件,学生们初次接触初中应用题的解答需要学会解读题目信息,找准条件中的关键词,从而更好的理解题目所表达的内容,确定已知条件与问题之间存在的联系,另外,还要利用所学过的知识,将未知条件进行转化,并学会挖掘题目中的隐藏条件,经常会有一些题目的出题人在隐晦的透漏出一些帮助解答的信息,这也成为了正确解题的关键所在。
        例题:小明今天上学错过了公交车,小明出门时公交车已经开除了10米,公交车以0.2米/秒的速度加速运行,小明为了能够追上汽车,以1.5米/秒的速度跑步追赶公交车,那么问小明能够追上公交车?需要多久才能追上公交车?这道题目中关键词在于小明匀速奔跑,公交车加速运行以及小明和公交车之间的距离10米,通过已知条件我们可以分析出,小明的奔跑距离必须超过10米,然后学生们结合匀速运动与加速运动距离的差值进行计算。
        (四)做好应用题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转化
        对于初中应用题来说,经常困扰学生们解题的问题就是无法更好的理解应用题的含义,从而不能将题目和所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这一问题主要是由于学生们不具备良好的数学语言阅读能力,对课本中的名词不能正确理解,从而影响学生们的正常解题。为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为了额更好的讲解课本中的名词,应该多与生活实际相连,强化学生们对数学名词的正确理解,另外,教师还要引导初中生学会数形结合法,运用数形结合进行题目解答能够更好的化解复杂的条件关系,使解题更加轻松。例如,在进行鸡兔同笼的问题计算时:“假设鸡兔同笼,一共有8只头,20只脚,那么试问笼中鸡和兔分别是多少只?”在遇到这一问题时,为了更好的完成解题,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们运用数形结合法,通过画图来更好的理解已知条件,同时使解题更加轻松。
        (五)重视实践操作,培养初中生应用性思维
        在初中应用题的教学中,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们的思维能力,还应该注重学生们实际应用能力的提升,将教学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让学生们运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们良好的应用性思维。教师应该积极挖掘生活中的实例,然后在课堂上创建生活化场景,让学生们尽可能的运用所有学过的数学知识,解答实际问题,同时也鼓励学生自主提出问题,构建良好的数学模型,从而多角度解答问题,提升初中生的数学思维。
        例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们动手制作一个长方体,然后主动探索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让学生们运用学过的知识去探索和计算,提升比如学生们可以求长方体的每个面的面积,然后求和,最后对公式进行简化处理,在体积计算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们运用填充法,更好的得出体积的计算方法。通过这种方法可以锻炼学生们自主思考和创新能力,不但激发了学生们的思维能力,同时也使学生们自主获取的知识更加扎实,对学生们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结束语:结合上文所述,为了使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得到提升,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抓住应用题的主要条件,理清问题的逻辑思路,找到数学应用题的解题关键,进而正确地解答数学应用题。通过从构建数学方程出发,使学生能够根据方程等式来设计数学应用题,培养学生的数学逆向思维,对学生学习数学应用题具有积极的作用。学生经过对数学应用题的分析思考,可以依据学习过的数学思想,建立起数学应用题中的等量关系,使学生对问题有着清晰的解题思路,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
参考文献:
[1]詹奉勇.试析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东西南北:教育,2019:0164-0164.
[2]刘康平.论如何在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6:35-35,共1页.
[3]周草.试析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教研版,2013:85-85.
[4]张继萍.浅谈小学分数应用题教学中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J].吉林教育:综合,2013: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