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红梅
山东省烟台市蓬莱区司家庄小学 265600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人们对班主任的德育工作越来越重视,德育工作的展开,对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够帮助小学生养成正确的观念和思想品德。这就对小学班主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班主任是学生在校园生活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基于此,本文将结合教学实践以及当前小学德育工作开展的情况,谈一谈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的策略,希望可以促进小学生德育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策略
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较低,对外界的认识往往来自于亲身的经历和体验,小学的启蒙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直接关系着学生道德观念的形成,是学生之后学习、成长的保障。因此,小学班主任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应当注重德育教育的渗透,不仅要做好知识的传授,还要做好育人的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高尚品格的优秀人才。
一、树立榜样, 以身作则
小学生在校期间接触最多的就是自己的班主任,班主任的一举一动都在向学生传授着做人的道理,班主任具有示范性,小学生崇拜教师,乐于接受班主任的教导。同时,也希望得到班主任的关心和重视。因此,班主任有必要融入学生中间,成为学生的朋友,成为学生中间的榜样,这对提高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效率有很大的帮助,能够让小学生通过模仿教师的言行,养成良好的行为品质。班主任作为班级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班主任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所以班主任需要端正自己的言行举止,增强自身的品德修养。只有这样,班主任才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小学生,让小学生通过模仿成为一个有良好举止和品德的人。例如,笔者在去班级时,发现班级的走廊有几个碎纸片,于是随手捡起来放到垃圾桶,笔者明显的感觉班级地面和走廊很少有垃圾了。
二、利用好鼓励和赞美
小学阶段的学生较为敏感,渴望得到教师的赞美,班主任一句肯定的话语可以让一个调皮的学生安静下来,一句批评的话语可能会让学生变得自卑、不安。因此,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有必要不断优化管理的办法,找寻新的思路,少一点批评,多一点赞美。学生在校期间难免会犯错误,严厉的批评往往会适得其反,引起学生的反感。
班主任在进行德育工作上也是如此,要注重激发小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升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信心。对于有进步的学生,班主任要给予肯定,让他们成为学生中间的榜样,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对于存在问题的学生,班主任在管理的时候要注意方式方法,在让学生认识到错误的同时,还要不伤及学生的自尊。这样的教育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质,在之后的学习生活上能够正确的面对挫折。善于利用鼓励和赞美的班主任,能够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促进学生配合班主任的工作,确保德育工作的顺利进行。笔者班级的小明同学,一直以来都是有名的小调皮,很多任课教师都反映小明课堂学习的时候注意力难以集中,常常在课堂学习的时候做小动作。笔者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发现,小明能够把突然飞到课堂的蝴蝶画下来,课本上的插图小明模仿的也非常好,于是笔者与小明一起探讨画画的技巧,请小明帮忙一起出黑板报,小明在认可中变得自信和快乐,然后笔者再与小明诚恳的交流:要想未来有一个好的发展,除了画画好,还要学习好文化课的知识,想要好好学习的第一步就是要认真听课。最后,笔者还与各科任课教师交流,关注小明的变化,并且帮助小明融入到学习中去,对于小明取得的变化,笔者第一时间进行了鼓励,一段时间后,发现小明在学习上兴致有了明显的提升,在班级中也变得开朗热情。
三、建设良好的班风
良好的班级风气能够促进学生更好的成长,形成一个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这对班级学生而言,是一种隐形的教育资源,能够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根据小学班主任的德育工作评价标准,建设班级风气也是其中的重要标准之一。因此,小学班主任有必要把建设良好的班风,作为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建设班风的过程中有必要始终把学生放在教育的主体地位,深入了解班级学生的各个方面,分析班级的情况,据此采取科学有效的办法,从而建设一个积极向上,团结友爱的班集体。学生在这样的班集体里生活,就会自然而言的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小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所以,良好的班风建设是班主任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上所述,小学阶段的学生处于一个较为敏感的时期,班主任在进行德育工作上,需要重视儿童的成长规律。班主任要为学生树立榜样的作用,做好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工作,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德育素养,严格要求自己。并且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总结和改进,学习先进的德育方法,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同时,小学班主任面对小学生,还要规范他们的行为,帮助他们养成好的习惯,通过鼓励式评价,增强小学生的自信心。在不断地渗透中,保障德育教育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张葵青. 浅谈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有效策略[J]. 文渊(小学版), 2019, 000(008):27.
【2】徐丽群. 言传身教 用心育人——浅谈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改善策略[J]. 当代家庭教育, 2018, 000(008):P.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