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晓波
重庆市巴南区南温泉小学校 401320
就小学数学教学来讲,所谓的数感指的是同学们对数学计算或者对数的一种感觉。随着新课程标准的不断推进,在小学数学阶段对学生的数感进行培养成为当务之急,因此作为小学数学老师我们要深入的研究和探讨。笔者在本文中首先研究了小学数学教学现状,然后探讨了如何在课堂上培养小学生的数感。
一、小学数学教学现状
1.学生情况有差距
一些学生在进入小学之前,已经开始接触一定的数学知识,因此具有一定的数学基础,这部分学生在进入学校之后可以很快的融入学习环境,跟上教学节奏,实现更好的学习效果。但是,还有一部分学生,他们在没有接触数学知识,同时数学学习不认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基础知识并不扎实,或者根本不理解相关知识。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们往往学习数学知识比较乏力,和老师的教学进度不合拍,长此以往必然会影响到这一部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和积极性。这两部分差异性学生的存在,导致老师在数学课堂上比较困惑,难以有效的协调开展教学活动,因此直接影响到最后的教学效果。
2.评价方式不科学
我们之所以引入评价,主要是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不足有清醒的认识,起到正面激励的作用,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但是,目前很多数学教学评价的时候,对学生的评价标准偏差很大,仅仅通过学生的最终考试成绩给予评定。在这样的情况,虽然老师可以客观了解到学生的数学水平,但是没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兴趣,正向激励难以实现。
3.沟通体系不完善
在传统教学思想的桎梏下,数学课堂上老师成为主体,学生则被动接受来自老师的知识,这样的情况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表达,上述沟通的情况难以实现。不仅如此,和其他科目相比,数学教学还存在一定的特性,为了实现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一般教学方式有一对一的情况存在。虽然这样的教学情况会给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服务,让其个性化的需求得到满足,教学效果也得到一定的程度的提升。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老师和学生的交流也是普遍不多,不利于学生知识的学习和经验的沉淀,进而对学生的全面发展造成影响。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感的具体途径
1.融入生活培养数感
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把一些生活化的场景在课堂上予以应用。比如,我们在识字教学中不仅仅是简单的教授给学生1、2、3、4、5、6……,而是把一些生活中的案例引入其中,让学生们有理性的认识。我们应该依托学生的实际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对他们进行科学的教学。同时,作为老师我们还应该学会换位思考,以学生的角度对问题进行剖析,让学生可以更好的学习知识,内化内容,更好的理解数学思想的内涵,进而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通过自己熟悉的场景开展学习活动。
2.实践体验感悟数学魅力
一般来讲,对比其他学科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并没有像图片等直观性较强。所以,我们在执教的时候,为了对学生的数感更好的培养,进行开展相应的实践活动。比如,学生对测量知识学习之后,老师可以把学生叫到操场上,让他们直观的感受30米、60米、90米的距离情况。完成周长、面积等知识后,可以让学生对自己课桌长宽进行测量并求面积,让学生的感受更加深刻。学完重量知识之后,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课下走向超市,了解水果、蔬菜等的质量,很好的对数的大小进行把握。通过这种抽象化数字向实践的转换,对学生的数感很好的培养。
3.培养学生估算能力
一般来讲,估算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应用的比较多,特别是购物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估算重量算价钱。建设项目的时候,也会做好工程预算,所以,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也应该对学生的估算能力进行培养,让学生更好的开展知识的学习。深挖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不同的数学题型开展不同的解答,实现解题思路的拓宽,有效的对学生的数感进行培养。
4.实现数学的综合应用
我们之所以学习知识,最主要的目的还是实现生活问题的解决。就数感而言,其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能够让学生对数学知识更好的内化,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能够借此解决,或者通过系列计算机建模等操作,准确的表达数学的内容,实现数据信息的交互行为。因此我们在执教数学内容的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把100以内的数字科学的掌握,让学生全面的认识数字情况,可以这样进行操作。比如对学生进行引导,找出第3页,然后引导学生翻到第6页,让学生了解6其实就是2个3相加,不仅让学生认识了数字,还能了解数字之间的关系和奥妙,学会综合的运用数字,对学生数感的培养有很好的促进效果。
结束语:
在小学数学阶段,我们培养学生的数感,可以为学生数学知识的学习扫清障碍,实现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因此,作为小学数学老师应该把生活体验融入课堂,对学生的估算能力进行培养,科学的综合应用数学知识。作为老师,我们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这方面的知识并非一蹴而就的,需要经过阶段性、程序性的坚持和努力,借此对学生的创新潜能最大限度的挖掘,实现实践技能的提高,对此作为小学数学老师,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