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宏
辽宁省开原市高级中学 辽宁 开原112300
摘要:近几年,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步代加大,素质教育理念不断深入人心,课改新教材已经在我省使用。学生进入高中后,不仅所学科目增多,各科目知识的深度、广度、能力要求都有一次大的飞跃,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逻辑性和广泛的适用性,这就要求学生们在升入高中之前,必须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较强的基本技能,从而为高中的深入学习做好准备。
关键词:初中数学; 高中数学; 衔接课程;
学生进入高中后,学习就登上了一个新台阶。高中是人生的又一个新考验,不管是孩子的主观方面,还是客观环境和承担的学习任务,较之初中阶段有大幅度的变化,能适应的则前进,否则可能掉队。
而要过好初高中衔接关,首先应了解高中的学习特点和孩子到了高中阶段身心发展可能出现的新特点。
一、高中教材的特点
1、知识量增大。学科门类,高中与初中差不多,但高中的知识量比初中的大。
2、理论性增强。这是最主要的特点。初中教材有些只要求初步了解,只作定性研究,而高中则要求深人理解,作定量研究,教材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大大加强。如初中代数侧重于解方程、运算,而高中代数一开始就是相当抽象的集合、映射,比较之下更为抽象。
3、系统性增强。高中教材由于理论性增强,常以某些基础理论为纲,根据一定的逻辑,把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联结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前后知识的关联是其一个表现。另外,知识结构的形成是另一个表现,因此高中教材知识结构化明显升级。
4、综合性增强。学科间知识相互渗透,相互为用,加深了学习难度,对学生的知识面要求非常高。
5、能力要求提高。在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运算能力、实验能力等方面需要进一步的提高与培养。
二、学生出现的常见问题
高中教育不是义务教育,能上高中的学生,在初中时大部分都是很优秀的。而到了高中,在高手如林的情况下,第一名永远只有一个,这就意味着每个学生又都回归到同一起跑线上同场竞技,人人都名列前茅是不可能的,金字塔尖只能容一人。这就要求学生和家长面对现实,重新审视自己,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适时做好心态调整。因此,这一阶段需要做的是孩子、家长都要准确定位,制定符合实际的预期目标。期望值过高,就会造成期望越大失望越大,从而导致自信心受挫.
进入高中后,不仅所学科目增多,各科目知识的深度、广度、能力要求都有一次大的飞跃,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逻辑性和广泛的适用性,这就要求学生们在升入高中之前,必须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较强的基本技能,从而为高中的深入学习做好准备。但显然,还是有不少初中学习上的“佼佼者”,并未意识到初中到高中学习方法的转变,在进入高中后,基本技能掌握方面的不足就暴露出来。
以下总结一下初升高过程中同学们容易陷入的几种误区:
1)疏忽大意
刚进高中的时候,不少学生认为自己初中数学学得好,基本功扎实,学习能力强,学好高中数学是理所当然的,过于自信导致对高中数学的轻视,从而影响了对高中数学入门课的学习效果,进而影响到后续学习。
2)缺乏进取心和责任感
满足于一知半解或不敢问问题,怕丢面子,对没弄透的问题不提问质疑,结果问题越积越多;缺乏责任心,对学习抱无所谓的态度,上课作业都应付了事,不求甚解。
3)被动学习
许多学生进入高中后,还像初中那样,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跟随老师惯性运转,没有掌握学习主动权。主要表现在不定计划、课前没有预习几点,从而对老师要上课的内容不了解,听课没有针对性;上课忙于记笔记导致没听到“门道”;课后不主动去整理上课所学内容,对上课所学内容不进行必要的复习巩固,只求完成书面作业。
4)上课不能保持注意力,经常走神
5)感情用事
有些同学总爱以自己对数学老师的好恶来决定他们对数学课的好恶,其实即使老师真的令人讨厌,他们讲授的知识也不应是“讨厌的”。
6)趣味至上
高中不比初中——初中课程结构简单、内容少,有多样有趣的课堂形式并不奇怪。但高中教学进度紧,涉及的概念多,有些学生认为这堂课枯燥无味之后,马上就不想听了,他们不明白基础知识的重要意义,并不在于它是否以一种趣味的方式表达,他们更不知道趣味来自你是否认真听和开动脑筋思考。
7)学不得法
老师上课一般都要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剖析概念的内涵,分析重点、难点,突出思想方法。而一部分同学上课没能专心听课,对要点没听到或听不全,笔记记了一大本,问题也有一大堆,课后又不能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间的联系,只是赶做作业,乱套题型,对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一知半解,机械模仿,死记硬背。即使做了大量习题,结果也仍是收效甚微,事倍功半。
8)不重视基础
一些“自我感觉良好”的学生,常轻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学习与训练,经常是知道怎么做就算了,而不去认真演算书写,但对难题很感兴趣,以显示自己的“水平”,好高骛远,重“量”轻“质”,陷入题海。到正规作业或考试中不是演算出错就是中途“卡壳”,小毛病一大堆。
三、教师做好初升高衔接的建议
1.编好、用好“衔接教材”,为学生顺利进入高中数学知识的学习扫清障碍。
2.低起点、小步子、缓坡度、稳进度;夯实基础,降低难度,逐步提升。
在进行集合的基本概念,子、交、并、补的概念与性质教学后,可以考虑补充“乘法公式”一节,“因式分解”两节。在上“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之前,补充“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含参数的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分布”各两课时,然后对含参数的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一元二次方程、不等式与二次函数间的相互转化进行适当拓宽,并将集合知识运用到不等式中,逐步提升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转化、化归意识。
3.适时进行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
教师在上课时,重点内容要指导学生做笔记、要求学生错题及时改正,揭示解题规律与方法,并小结应注意的问题,培养学生上课积极思考问题,作业独立完成,以及解后反思,章末小结的良好学习品质。
4.教师上课教态应和谒,讲授基本概念与方法须耐心、细致,切忌急躁、冒进。
初中学生都是带着一种好奇与向往之心来到高中的。他们即使基础较差,但都渴望在高中阶段取得理想成绩。如果教师一开始讲授过快,过难,多数学生会跟不上,学生满腔的热情可能会因几次课听不懂,几次考试成绩不佳而降到“冰点”。因此,教师除“低起点,小步子”进行教学外,还应及时了解学生,多与学生沟通,正面鼓励学生,耐心、细致地为学生讲清基础知识与方法。
5.进行题型归纳,加强规范训练,注重知识落实
如上完“函数单调性”新课后,利用单调性定义判断、证明函数单调性应进行专题训练,掌握其基本步骤,再补充“复合函数单调性的判断与证明”、“闭区间上二次函数最值求法”、“抽象函数问题”三个专题,让学生掌握函数单调性典型例题与解法。
在平时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解题规范性与条理性训练,典型例题详细讲解,完整板书,做学生的典范。对学生演板和作业中不规范的地方,教师应及时指正,阅卷中应严格扣去不规范的分。
教师布置的作业一定要检查,批改后及时反馈,教师讲得再好,学生练习不到位,就不能实现从“懂”到“会”的质的飞跃。
6.严格控制考试难度,最大限度调动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7. 严格控制考试难度,最大限度调动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高一毕竟不同于高三,教师不能用高三的标准来要求高一的学生,不能一个知识点“一锹挖到底”,要循序渐进。高一教学重在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把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方法”,放在首位。新课阶段每章最好采用“课本—资料—章末复习”三段式,考试应以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方法”掌握情况为主,大综合题少出或不出。每次考试难度系数控制在0.65为宜。
参考文献:
1.蒋科君.浅谈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问题.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09(07)
2.杨莉蓉.中小数学的教学的衔接.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