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颖
武警警官学院
摘要:我国高等院校实施的本科生导师制,对于高等院校如何有效培养本科人才提出了新的方式。在为战育人背景下,如何为武警部队培养合格人才是武警院校要重点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为战育人;导师制;必要性
一、为战育人的基本内涵
习近平主席在视察陆军步兵学院时强调“军队院校因打仗而生、为打仗而建,必须围绕实战搞教学、着眼打赢育人才。”这是习近平主席对军队院校办学育人方向的重要指示,也是“为战育人”的基本内涵。武警院校在办学育人的过程中,只有深刻领会讲话的精神,在工作中不断实践,才可能真正为实现建设强大的现代化武装警察部队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为战育人”的核心是指武警院校在进行人才培养时,应准确把握武警部队人才培养的需要,做到人才培养标准对接战位,实现新军事改革背景下的人才培养供给侧与需求侧的精准对接。“为战育人”的关键是武警院校在对学员进行培养时,必须着眼服务部队,聚焦实战,促进发展,坚持在学员的能力培养上做到从“战”的视角出发、以“战”的标准要求,为 “战”的需要考虑,服从“战”的导向。具体到武警院校学员就是培养其高效完成武警部队任务的能力。
二、本科生导师制的基本概要
导师制最早起源于14世纪英国牛津大学,在17世纪,被牛津、剑桥等高校作为一种制度运用到研究生教学中。在19世纪末期被哈佛等院校应用于本科生教育中。1937年,著名的科学家和地理学家竺可桢在浙江大学将导师制引进,通过施行取得了很好效果。但是,导师制在新中国成立后是主要被用于研究生教育。直到20世纪90年代,很多高校才开始重新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如同济医科大学、浙江大学、清华大学环境系均先后开始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在 《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教高〔2019〕6 号)文件的中第10条“完善学分制”中再度提出“建立健全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度,安排符合条件的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制订个性化培养方案和学业生涯规划”。由此可知本科生导师制在高校教育制度中已经具有一定的地位。
本科生导师制的教学理念和现代教育教学理念是不谋而合的。它本质上还是为本科生的全面成长服务,强调互动式育人,在此过程中必须导师必须因材实教,体现个性化教育。它要求在本科生入校后即为其配备导师,在大学本科四年由导师为学生在学习、做人、未来发展等多方面提供辅导的制度。这种制度关注学生个体从知识到能力的全面提高发展,也强调导师真正的言传身教,培养学生的各种必备能力,遵循个性化培养原则,强调传道、授业和解惑的统一,强调个别指导与师生互动。本科生导师制主要是弥补了现在高等院校普遍实施的“班建制”、“学分制”等管理教育制度对人才培养的短板,更有利于人才的培养。
武警院校的本科生教育,在“为战育人”的背景下除了要求学员必须具备一般本科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外,还要求其必须具有成为基层指挥员的基本素质,能够胜任毕业后的武警部队第一任职需要。
因此其素质培养要求相对地方院校学生更为复杂和多样。同时武警院校学员实行封闭式管理,实行平时生活、训练“学员队”建制”和专业知识学习、专业技能训练的“班建制”相结合管理模式,这些特殊性,更需要有人能及时从思想、学习、训练、心理等各方面对其进行关注,进行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才可能有效地提高学员的结合素质,真正达到武警院校育人的目的。 在武警院校本科阶段实施导师制,通过及时发现并解决学员学习、训练、生活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障碍,帮助其规划如何为满足第一任职需要进行更高效的学习、训练,促使其身心和能力全面发展,实现武警院校在“为战育人”背景下的人才培养。
三、导师制度推行的必要性
在武警院校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深化军队院校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贯彻落实“立德树人”、“为战育人”的有效途径
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就是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为强国兴军服务,立德树人,为战育人,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事人才。武警院校是武警部队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是培养武警军事人才的主要渠道。其目标就是为武警部队培养一支结构合理、数量充足、素质过硬的高素质新型军事指挥人才队伍。着力提高武警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是所有武警院校都重点关注的问题,而本科生导师制所倡导的育人理念与武警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育人方针一致的,这为武警院校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提供了理论依据。而地方高等院校本科生导师制施行的相关做法以及经验教训还有教育部的相关文件意见又为武警院校施行本科生导师制提供了方法指导和借鉴。
(二)是提高学员综合素质最有力的抓手
在为战育人的背景下,武警院校对人才培养的目标以及培养方式都有了更多的改革。更加强调学员理论与实践能力的结合,更加注重满足未来第一任职需要各种能力的培养。而导师制的实行能够进一步保证人才培养方案的落地实施。使学员在整个本科阶段有关学习能力、身心发展、军人素养等方方面面都能得到及时正确的帮助指导。导师根据学员的不同特点进行个性化引导帮助,提高了学员自主学习能力,充分挖掘了学员潜能,从而使学员能较好地解决学习、训练等内容多时间少的冲突。使学员拥有了更丰富的学习空间,更多样的学习方法,更多维的学习指导,更落地的学习实践。保证了学员的自主学习实践能力、创新实践能力、思想道德水平、心理健康水平等各个方面很大程度的提高,实现了教书与育人相结合、共性教育和个性教育相结合。
(三)是教员整体素质提高的有效方式
导师制要求导师针对每个学员的个体差异以及学习训练等具体活动进行灵活处理,既要尊重学员的个体性发展,又要保证武警院校育人目标的完成,在指导内容和指导方法上都需要保证灵活性和多样性。本科生导师制对导师要求高的最突出表现为导师的指导是一个长达近四年的过程,在这四年里,要求导师持续不断地就学员当时的身心状态、学习环境、学习训练状态进行及时关注、反馈,并给予相对应的指导。这些都对导师的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导师只有不断积累和总结指导经验,调整指导方式和方法,学习提高自身专业理论水平,才可能达到良好的指导效果。而这必然也有利于导师自身能力素质的持续提升。
参考文献
[1]杨开华,“全员育人”理念与转型发展背景下本科生导师制研究,攀枝花学院学报,2020.05,第37卷第3期
[2]郭若冰,立起为战育人鲜明导向,解决军报,2019.12.13,第7版
作者简介:刘颖,1975年5月出生,四川资阳人,研究生学历。武警警官学院军事法学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