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应如何“导入新课”

发表时间:2021/3/10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32期   作者:殷海涛
[导读] 教师要充分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深入挖掘教材,向课堂要质量。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深入研究每一节课的每一环节,因此“导入新课”这一首要环节,就显得尤为重要。
        殷海涛
        青岛第六十二中学  
        教师要充分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深入挖掘教材,向课堂要质量。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深入研究每一节课的每一环节,因此“导入新课”这一首要环节,就显得尤为重要。
        有的教师认为:对于初中生,他们年龄大了,知道学习的重要性,不必在浪费时间去研究如何“导入新课”。其实不然,现在的中学生,在上课3—5分钟内,大部分学生仍处于下课时的兴奋状态。他们很难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如果导入新课的方法不当,一开始上课,学生的兴趣就没有被调动起来,那么,整堂课很多学生的学习兴趣都不会太高涨,当然学不好。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讲,导入新课的好坏决定着一节课的成败。成功地导入新课,可以引导他们逐步调整自己,尽快进入学习状态,使学生一开始就产生一个悬念,想问个为什么,想知道个究竟,让学生有一种渴求得到新知识的欲望。这样,接下来上课的时候,学生才会专心听讲,认真实验,仔细观察,积极发言,才学得有劲,学得扎实,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我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如何“导入新课”总结出以下几点见解:
一、以“情”导入,营造气氛
        教育理论表明:课堂教学效率移存于师生双边活动的熟练配合程度。好的开讲形式可以为课堂教学做好彼此情愿的愉悦的心理准备,处于课堂教学主导地位的教师应担起激情诱发的任务,每个教师都应以自我激情的行动作为感染学生情绪的起点,教师可以通过自己富有真情实感的言谈举止,如表示亲切平等的手势、笑容、体现教学内容的表情,共同创立课堂情境的齐声朗诵和歌唱等,以达到师生情感相通,心理相容,共同探索的结果。初中生情感丰富,年龄特征决定他们内心还较为单纯,所以易受感染。在亲情方面,他们表现尤为突出。所以,教师要抓住这一特点联系生活,营造情感氛围,使学生在感受亲情之时,自然而然地进入学习状态。
        例如,我在教授八年级上册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一文时,首先给学生深情朗诵《儿子眼中的父亲》,并联系日学生活中学生与亲人之间的情感,使学生自然地被感染,进而进入学习状态,并迫不及待地想学习此文,教学效果当然不言而喻。

二、以“趣”导入,激发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和获取知识拓宽视野,充实心理生活的极其重要的动力,是人力求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认真识倾性向,是鼓舞人从事或活动重要力量。上课一开始,教师便根据课文内容设置悬念,可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也能提高其学习的兴趣。在进入新课之前,如能通过教师的导入,激发他们的兴趣,引起求知欲望,那么课堂授课效果一定会很好。
        在讲授《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一文时,我先给学生读了几段有关恐龙灭绝的科学文献,然后,让学生畅所欲言,谈谈自己所了解的有关恐龙灭绝的知识。

通过这一导入,学生学习兴趣被充分激发起来,整堂课学生表现积极踊跃,谈论的问题也是五花八门,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我抓住机会讲授课文内容,课堂效果显著。

三、创设问题,以“知”导入
        对中学生而言,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知识水平,也具备一些运用已知求未知的能力。而且他们还具有挑战精神,有一股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劲头。如果教师在讲授新课之前,就能设计一些和课文内容相关的问题,鼓励学生自己动手解决,并顺势导入新课,效果也是非常好的。如在讲授《看云识天气》时,我先出示几条跟天气相关的农谚,让学生猜猜它们分别预示着什麽天气,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被带动起来,连平时不爱听讲的学生也积极投入,由此很自然的导入新课,整堂课学生都积极参与,听课效果极佳。

四、设计话题,以“议”导入
        “议”,这里指议论、讨论。因为我们的中学生喜爱发言,他们愿意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而一节课,每一位同学都有发言是很难做到的,所以,教师在“导入新课”这一环节可以考虑这种情况。设计和课文有关的话题,由学生自由讨论,既满足了他们表达的需要,又能很好地导入新课。我在教授法布尔的《蝉》这一课时,首先出示话题“蝉”,然后由学生自由讨论有关蝉的故事,并讨论有关蝉的成语,进而讨论有关蝉的知识,从而导入新课。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迫切想知道蝉到底是怎样一种动物,有关它的知识有哪些。这样,就很好地导入新课,教学效果也是非常好的。

五、运用媒体,以“境”导入
        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儿童一般要依靠形象、色彩、声音和触觉来思考的”。因此,采用直观教学至关重要,可使学生一开始便进入到直观教学所创设的情境之中,耳濡目染,受到感染,教师若
采用图片直观,便可展现情景,给学生以鲜明生动的形象,学生的注意力很快被吸引到图片所展示的情境中,若采用音响直观,便可宣染情境,使学生深受感染,学生的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若采用语言直观,便可描述情景。教师准确精练、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使学生在头脑中唤起具体事物的表象,给学生以感性认识。 近年来,课堂上多媒体的运用,受到广大师生的热烈欢迎。因为平时很难的问题,运用媒体却轻松地解决了。教师可以充分运用媒体,给学生创设情景,从而很好导入新课。如我在教授《安塞腰鼓》一课时,就充分利用了多媒体。首先播放有关击打腰鼓的录象片。激跃的画面,雄壮的鼓声。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如果只凭简单的语言是很难达到如此效果的。又如在讲郦道元的《三峡》时,学生很难理解“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和“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如能充分运用多媒体,把三峡山水展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充分欣赏并感受作者笔下的胜景,对学生理解文章及体会作者感情都会有巨大的帮助。
        总之“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的成败,直接影响着课堂的总体效果。所以,大有研究的必要。“导入”工作要依据实际,选取灵活方式,切实起到引导作用。以上几点是笔者的浅显见解,目的是努力做好“导入”工作,调整学生及早进入学习状态,增强课堂效果,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得更多的知识。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