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助站的救助人员的档案管理工作研究

发表时间:2021/3/3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28期   作者:李丽芳
[导读] 摘要:文章结合某地区救助管理站建设发展实际情况,在分析救助档案特点和新形势下乞讨人特点的基础上,按照国家颁布的《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求助管理办法》内容,就如何强化救助档案的管理进行探究,旨在能够提升救助站档案管理工作成效。
        内蒙古乌兰察布市救助管理站  内蒙古乌兰察布市  012000
        摘要:文章结合某地区救助管理站建设发展实际情况,在分析救助档案特点和新形势下乞讨人特点的基础上,按照国家颁布的《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求助管理办法》内容,就如何强化救助档案的管理进行探究,旨在能够提升救助站档案管理工作成效。
        关键词:救助站;救助人员;档案管理;优化对策
        救助档案是我国政府机构所属,民政部门管辖的,个号社会救助工作产生的不同形式的档案管理文件,一般是指流浪未成年保护机构和救助管理机构,在对求助流浪人员进行识别过程中形成的,具备保存价值的各类文件资料。为了能够更好的促进救助站日常管理发展需要相关人员做好救助站档案管理工作。
        一、某地区救助管理站的基本情况概述
        某地区救助管理站在2003年的8月的时候建设完成,在该地区政府部门和上级民政部门的支持下救助站规模不断扩大,管理工作更加规范。新建设完成的救助站设施设备完善、功能齐全,还设置了床位。从发展内容上来看,整个救助站负责整个地区生活无着落人群的临时救助工作、教育管理、安置性工作。
        二、救助站救助人员档案管理的基本特点分析
        (一)材料动态化收集整理
        在救助站对乞讨人员予以救助的时候,救助站首先需要做的工作就是对乞讨人员身份的认证,根据乞讨人的年龄、身体健康情况来对其予以救助。
        在对乞讨人救助工作中救助开始时间的不同、成功救助之后档案结档时间的不同会让乞讨人救助过程中所形成的个人档案始终处于动态化的发展变化中,这个期间就需要救助站人员按照一定的时间节点来收集整理被救助对象个人档案资料。
        (二)材料归档的差异性
        对乞讨人员所采取的救助措施基本上都是一样的,不同乞讨人所经历的救助程序也基本上处于一致的状态,但是受被救助对象年龄、身体健康等因素差异,其所接受的救助程度是不同的,因此,不同乞讨人员救助档案形成的材料内容和救助时间也会出现不一致的现象。
        (三)救助档案的凭证性
        救助站在对乞讨人开展救助时需要借助相关鉴定部门和相关工作人员来对被救助对象打造出具体的救助档案资料,这些档案资料是关联政府部门、机构开展相关工作的重要凭证。这些凭证还能够为公安机关的办案、查案提供重要参考证据支持。
        三、救助站的救助人员的档案管理工作优化发展对策
        (一)打造完善的救助档案归档管理制度
        为了能够确保救助工作的顺利开展,在开展救助工作的时候还需要制定出完善的档案归档管理制度,在制度的约束和规范下要求救助工作完成的一个月期间内需要对关联文件资料进行整理,如果使用文件复印件替代原件红头文件资料,则是需要确保资料内容的清晰可见,并严格按照《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机构工作规程》中的基本工作思路来和要求来开展救助人员档案管理工作,将救助档案资料信息统一整理和打印。
        (二)规范救助人员档案归档管理范围
        在对街边、站内或者救助工作完成后还需要对救助人员予以采访,通过对采访资料的整理形成了救助人员档案资料。受被救助人员年龄、身体状况等方面差异的影响,在他们接受借助时所经历的救助内容是不同的。为了能够更好的完成对他们的救助管理,需要针对乞讨人个体情况的不同来科学划定被救助对象的档案资料。


        (三)完善对救助档案的分类整理
        在整理乞讨人员救助档案的时候需要应用一个先进的系统技术,借助先进的技术来整理救助档案资料,尽可能的实现以一对一的档案管理。在整理档案的时候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步骤:第一,按照被救助对象的基本情况来对档案进行分类管理,档案分类管理所涉及到的几个参数包含档案的存档管理期限、档案的具体行程日期、被救助人员的年龄。比如可以将档案管理具体划分为需要救助的成年人、需要救助的成年人、不需要救助的未成年人。第二,对救助人员的档案资料进行序列编号,但是需要注意是在编号整理资料的时候还需要根据乞讨人员接受救助的时间先后顺序来排序,之后对救助人员的所有档案资料进行统一的编排管理。
        (四)明确救助人员档案保管期限
        救助人员档案保管期间是根据所归属档案被救助对象文件资料价值来进行判断的,在判断档案保管期限的时候要着重参考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第一,尽可能实现档案保管期限最长化。第二,根据救助对象的特点来选择适合的救助对象档案管理办法。第三,根据当地救助站建设实际情况和档案存储管理功能来确定档案管理细节。在档案保管之前,救助站档案管理人员还需要对所整理上来的所有被救助对象资料进行系统分析,这些分析资料的保管年限一般在十年左右,其中,对于未成年人、残障人群的档案保管年限可以适当的延长,最多可以设定为30年。
        (五)按照法律的规定科学使用救助人员档案
        乞讨人员被救助之后所形成的档案可以在很多年后备继续使用,而对于救助人员档案的使用则是需要严格遵循法律法规的要求,比如公安机关在需要借助救助档案调查案件的时候、在档案管理人员借助救助人员档案进行风险规避的时候需要能够及时考虑到被救助人员的隐私问题。基于此,救助站在使用被救助人员档案资料的时候要严格遵循档案的使用规定,按照法律的规定来使用这些档案,保护被救助人员的个人隐私信息。基于国家对救助档案使用所制定的规范,救助档案资料、内容和救助对象的个人隐私密切相关,在使用救助档案的时候不能够随意向外透露档案的信息。如果纪检监察部门需要查看档案资料信息,则是需要及时向相关部门提交申请,凭借申请手续来办理档案的查看。
        (六)打造科学合理的救助人员档案管理模式
        在当地救助站建设的形势下为了能够更好的发挥出被救助人员档案资料的作用需要加快打造科学的救助人员档案管理模式。地区救助站管理人员在平时需要积极学习一些救助站档案管理知识,定期参与培训来提升自己的档案管理水平,激发自己的档案创新管理意识。
        救助档案作为民政部门的专业档案,对整个部门工作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流浪未成年保护机构和专门的救助管理机构需要加快打造完善的救助文件归档管理制度,对档案文件资料的归档范围、归档时间、归档要求等予以充分的明确,在使用救助档案资料之后要在一个月的期间内及时将档案归档,不能够延期使用档案。在使用救助档案的时候还需要打造完善的档案管理机制,一方面,地区街道社区、居委会等民政机构组织需要配合上级机关单位完成档案的监督管理工作,发挥自身职能作用来进行档案管理。另外一个方面,政府部门、民政部门和社会救助机构还需要强化对救助档案的分类管理,聘请专业的人员来管理救助档案,及时归档整理救助档案,彼此配合,共同完成档案管理工作。
        结束语
        综上所述,伴随社会改革发展的深入进行,人们的思想开始和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接轨,社会范围内形成了重视社会救助的发展热潮,救助工作的开展对稳定社会经济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在新时期需要相关人员根据救助站日常工作需要和工作特点,积极思考如何完善救助人员档案管理,即在对救助档案分类管理的同时完善救助档案管理机制、管理原则,并按照社会档案管理规定在保证救助对象个人信息绝对保密的情况下使用档案,确保救助档案能够沿着正规的方向强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隋爱华.基于构建社会救助体系下如何做好档案工作[J].兰台内外,2020(27).
        [2]崔海波.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档案的管理研究[J].明日风尚,2016,000(007):P.267-.
        [3]刘春莲.机关单位档案管理信息化探讨及研究[J].明日,2017,000(025):1-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