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州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洪东线设计方案浅谈

发表时间:2021/3/3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28期   作者:薛艳粉
[导读] 摘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乡村建设的主要抓手,本文对洪东线的现状进行实地调查,根据现状提出了洪东线的设计方案。
        洪门街道办事处  连云港  222000
        摘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乡村建设的主要抓手,本文对洪东线的现状进行实地调查,根据现状提出了洪东线的设计方案。
        关键词:洪东线;设计方案;农村环境
        1 规划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当前推进乡村建设的主要抓手,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场硬仗,也是促进乡村振兴的一项综合性战略举措。着力提升村容村貌整治,大力实施村庄畅通、净化、绿化、美化、亮化、文化“六项工程”。
        2 项目概述
        2.1洪东线概况
        海州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提升工程设计项目洪东线工程位于海州区洪门街道,路线起于蔷薇河西路,路线向西1.1km后折向南,终点位于沭新河北桥头,道路全长约1.76km。现状道路为8m宽水泥路面。
        2.2现状调查
        本项目起点搭接蔷薇河西路,终点接沭新河桥北桥头。K0+000-K1+000道路两侧居民住宅及厂房较多,且多数住宅及厂房高程高于现有路面高程,根据对既有道路纵断面拟合,道路纵坡除终点处搭接桥头纵坡较大外,其余路段纵坡均较小,部分路段为平坡,纵坡最小坡长亦不满足规范要求,现有道路纵坡不利于排水,道路积水较多。
        通过调查,发现老路路面现状破损较为严重,且大部分路段道路损坏道基层,通过调查及实验,主要是由于路面强度不足,基层太薄,承载力不足造成,前段处置方案主要是挖除老路,重新设计,后一段挖除老路面层和基层后重新铺筑。
        本项目路段设计范围内无桥梁,沿线共设置6座涵洞,分别为圆管涵及箱涵,其中圆管涵损坏、堵塞严重,无法满足现状排水要求,拟拆除重建。1、K1+347.1处圆管涵。该处涵洞为钢筋混凝土圆管涵,涵洞直径1.2m,与道路交叉角度50°,现状涵洞损坏、堵塞严重,已无法满足现状排水要求,拟拆除重建。2、K1+735.6处箱涵。该处箱涵位于路线终点位置,尺寸为4x4m,与洪东线交叉角度为90°,为王洪线下穿洪东线设置,现状涵洞结构完好,未见明显病害情况。
        老路现状部分路口有安全设施,但交安设施不完善,且现状设置的安全设施设置破旧,部分版面尺寸不符合规范要求,现状存在设施与现实不符情况,如弯道位置设置交叉口标志,但现场并不存在交叉,弯道位置设置的诱导标也存在问题,本次设计予以重新设计。现状顾庄大桥桥头道路两侧均设置有护栏,本次设计予以保留。
        根据现场人工调查,洪东线平均日交通量如下,其中大客96辆、占比2%,小客4464辆、占比53%,大货432辆、占比5%,中货720辆、占比8%,小货432辆、占比5%,摩托车240辆,占比3%,非机动车1872辆,占比22%,行人144例、占比2%。通过预测,项目建成后,道路通畅诱导交通量会逐步增加,预测货车或客运车交通量将达到752辆/天。
        3线路设计
        3.1平面线形设计原则
        本项目为既有道路改造,路基保持原有宽度,现有路线平面线形满足规范要求,考虑到现有两侧居民住宅、厂房、排水边沟、搭接道路,故本次设计平面线形采用既有道路线位。在改造过程中,路线布设控制因素主要有起终点位置、现有两侧居民住宅、厂房、排水边沟、搭接道路等因素。
        3.2平面设计
        本项目路线起于蔷薇河西路,设计起点桩号为K0+000,路线向西1.1km后折向南,终点位于沭新河桥北桥头,设计终点桩号为K1+760.132,道路全长约1.76km。


        于存在安全隐患、生态环境隐患、重大工程建设需要,现状村庄楼房率较低,规模小、分布偏、散,以及全村改善意愿强烈等村庄,建议采用政府主导强力推动、整村搬迁的方式,近期优先启动。对于现状村庄楼房率较高、规模较大、布局较集中的村庄,可以采用循序渐进、先差后好的推进方式逐步推动,减轻政府压力,避免社会矛盾。
        本项目路线、纵面指标运用均衡连续,平纵面的协调与组合良好。在进行路线平纵面线形组合设计时,使路线与地形、地物、景观和视觉相协调,以保证舒适、安全的使用功能。
        3.2路基路面设计
        洪东线全线采用三级公路标准,设计速度为30km/h,路基断面形式为:行车道8m+土路肩2×0.5m。土路肩采用4%的横坡,行车道采用2.0%的横坡。合理的边坡坡率既要满足路基的稳定性,又能尽量减少占用土地。路基边坡坡率设计采用1:1.5,护坡道宽1m,护坡道均向外倾斜4%。
        现状路基高程较低,适当抬高路基,起点顺接到蔷薇河西路,并满足路基路面排水要求。针对本工程特点,结合沿线的地形地貌及地质特点,路基设计应依据沿线地质调查、地质勘探、沿线路基现状及使用状况调查记录与分析、沿线筑路材料调查、借鉴区域内相似公路建设项目成功经验,经技术经济论证后进行设计,确保路基的强度和整体性。
        根据检测以及现场调查情况,本项目K0+000.0~K1+537.5段,路面损坏严重,设计全部挖除老路,重新填筑。K1+537.5~K1+176.1段,本路段项目路面现状整体状况较好,本次设计采用动态设计,挖除老路基层与面层后进行弯沉检测,达到180可直接利用,直接加铺基层与面层。
        路基不同部位填料的最小强度、最大粒径等要求按现行《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15)和《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T 3610-2019)的规定执行。山场碎石为开山采石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碎石废料,自然级配。其主要用于本项目路基填筑,碎石含量不小于70%;石料采用中硬岩石,单轴饱和抗压强度不小于30MPa;石料最大粒径不应大于15cm且应小于每层摊铺厚度的2/3。路基填筑前先挖除旧水泥混凝土路面,清除地表耕植土或松散土,清表厚度按照平均15cm计。开挖至设置路床底标高后,对基底进行压实处置,压实度≥90%,压实补偿以10cm山场碎石计。
        3.3桥梁涵洞设计
        本项目路段设计范围内无桥梁,沿线既有涵洞5座,分别为圆管涵及箱涵,其中圆管涵损坏、堵塞严重,无法满足现状排水要求,拟拆除重建,根据现场情况,本次设计新增5座圆管涵,共计10座。
        K1+735.6处箱涵位于路线终点位置,尺寸为4x4m,与洪东线交叉角度为90°,为王洪线下穿洪东线设置,现状涵洞结构完好,未见明显病害情况,本次设计予以保留,不进行改造。
        3.4平面交叉设计
        本项目交叉口均为一般平面交叉,共有5处。在村道、机耕道设立“停”标志和“停车线”,明确“路权分配”概念,保证主路车流的畅通行驶和机耕道行人、车辆的安全,起到教育作用。清除村道、机耕道口影响视线的树木和障碍物,保证视线清晰。对于纵坡坡度较大的村道、机耕道,可以考虑填土使机耕道坡度变小。在被交道路设置警示桩,提醒过往车辆。
        文章在分析了洪东线的基本现状后,根据现场实际提出了保持原有路基宽度,现有路线平面线形满足规范要求的设计方案。
        参考文献:
        [1]谢薇.道路桥梁工程现场监理质量控制[J].交通世界,2017年33期
        [2]蓝长啸.公路工程施工技术及现场施工管理[J].经营与管理,2011年07期
        [3]颜俊.公路施工技术及现场施工管理分析[J].江西建材,2012年06期
        [4]唐永忠.探讨公路工程施工技术及现场施工管理[J].施工技术,2013年03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